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微资讯!感悟古人笔墨中的园林雅趣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 2022-09-29 15:50:26

本报记者 刘洪超 胡婧怡

秋窗读易图 刘松年(南宋)

东庄图(部分) 沈 周(明)


(相关资料图)

春夜宴桃李园图 吕焕成(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东晋陶渊明的著名诗句,成为后世许多文人对园林居所追求的意境。中国古代名人雅士,常于园林之中诗酒唱和,书画潜兴。

日前,以“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为主题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展在辽宁省博物馆展出。本次展览由辽宁省文化演艺集团(辽宁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主办,辽宁省博物馆、北京画院承办,汇集了全国9家博物馆的71件(套)绘画珍品。这些绘画珍品均与中国古代园林密切相关,时间跨度宋、元、明、清,将古代文人的园林旨趣向观众娓娓道来。

主题鲜明

“‘人·境’取自陶渊明的诗句,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自然哲学思想。”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介绍,本次展览聚焦中国传统绘画重要的创作母题之一——“园林宅邸”画及与之相关的古代绘画作品,旨在探讨和阐释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内核,引领观众在品味古代绘画的同时,去感知艺术背后的中国古代文人精神世界,进而探索古代文人如何用艺术来表达内心世界,为理解中国古代书画作品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览共分“林泉之心”“雅游适意”“壶中天地”“诗画映景”4个部分。

追求高洁、寻觅风雅的文人士大夫,在园林中建构着自己内心世界的一方净土,园林也因此成为体现他们“林泉之心”最直观、最感性的场所。“林泉之心”以“心迹”“心相”两个单元,展现中国文人在园林中进行“物”与“心”的交谈。

园林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起居的场所,也是其社会交游的空间。“雅游适意”部分通过“雅游”“行乐”“闺趣”3个单元,体现古代文人丝竹管弦、吟唱欢笑的社交状态。其中,“闺趣”单元中展出作品均是关于仕女在园林活动的场景。

中国文人喜将君子的品质与天然植物相附和,在园林中置以梅兰竹菊,借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气节、菊之淡泊以言志。“壶中天地”部分用“有灵”“君子”两个单元,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以山石、竹丛、盆栽、池鱼、珍禽等园中之物对园林主人精神的外化。

塑造园林的元素,来自文学世界的理想仙境,来自现实世界的江山美景,关于园林的文学与绘画作品往往也可以相互转化。“诗画映景”部分以“梦之”“目之”两个单元解读了“诗中有画,画亦是诗”,展出了文徵明《桃源问津图》、文伯仁《石湖草堂图》等作品。

大家云集

本次展览除了39件辽宁省博物馆自有馆藏作品外,还汇集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苏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旅顺博物馆等8家国内知名文博机构的32件重要藏品。71件(套)展品中,近半数为收藏单位的重要书画典藏,甚至为海内孤品,系统性地呈现了传承中的中国园林。

展览中,观众既能观赏马远、徐禹功、王绂、杜琼、沈周、周臣、文徵明、夏昶、唐寅、龚贤、谢时臣、王鉴等古代绘画大家之作,亦可偶遇擅长表现园林景色的画家创作的精品。

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秋窗读易图》,是南宋刘松年的代表作。图绘古松参天,霜叶如花,秋江澄静,远山苍茫,有高士于山川胜景中结庐而居,临水读《易》,营造出虚实相间、恍若可游的空间氛围。古代文人便是在这水光山色、枫丹松绿间体悟自然之道,并孕育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风雅的生活情趣。

明代谢环所作的《杏园雅集图》藏于镇江博物馆,是近20年来首次外借,描绘了当朝官吏在杨荣的杏园内聚会娱乐的情景,画家谢环本人也在其中。画面有着强烈的秩序感,画中众人酒酣耳热,表达着聚会的欢愉之情。

明代沈周的《东庄图》由南京博物院收藏。《东庄图》原作24幅,明末后只存21幅,描绘的是沈周的老师吴宽家的庭园景色。董其昌对这套册页先后作了两次题跋。

吉林省博物院所藏清代恽寿平《鱼藻图》以没骨法绘菱角叶、水草、水藻、大小鱼28条。古代文人园林中出现最多的动物就是鱼。游鱼,象征了一种自由、无所束缚的本然状态,同时也比喻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人生态度。

此外,故宫博物院藏《春泉小隐图》是明代周臣为一位号“春泉”的裴姓文人所作的“别号图”,描绘了他幽居小憩的情景,反映出明代吴门山水画丰富立体的社会文化功能;天津博物馆藏《盥手观花图》以女子回眸串联镜台与牡丹,营造出“人面牡丹相映红”的意境;浙江省博物馆藏《西山爽气图》是明代张宏晚年用时一个多月绘成的长卷,写实地描绘了明朝苏州西山夏季的自然景色,作者学古人摄心调气法,希望通过画清凉世界以消酷暑;苏州博物馆所藏清代张崟《临顿新居第三图》,描绘了江南私家园林曲廊遮护、青桐高引、梅竹繁密、亭台楼阁隐现其中的图景;旅顺博物馆藏清代吕焕成《春夜宴桃李园图》,取材于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作者把人物画和青绿山水结合,从氛围入手,描绘了夜宴开始时的场景,极富浪漫诗意。

表达独特

“这两年,我们不断提高展览的计划性,围绕重大时间节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辽宁地域文化、馆藏资源、国内外交流等方面加强策划,基本形成了每月推出一个展览,每年推出一个外省引进展、一个国外引进展的机制。”辽宁省博物馆馆长王筱雯说。

中国古典园林历经汉至魏晋的萌芽、隋唐的兴起、宋代的勃发以及明清的兴盛,逐渐打上了文人情感的烙印。在中国古代,园林不仅是古代文人雅集闲游、参禅悟道、修身养性的生活起居场所,更寄寓着古代文人诗意中栖居的理想与崇尚自然的生活境界,是赓续中华传统文脉,慰藉人类心灵的文明成果。

“中国古人讲求物与心交织的一种情趣。因此,整个展览设置了明、暗两条线。”辽宁省博物馆展览策划部主任、研究员刘韫介绍。

展览的明线是根据古人观照外物与内心的角度与方法,设置了“林泉之心”“雅游适意”“壶中天地”“诗画映景”4个部分。暗线则是从观众观看的感受出发,即从洁身自好的文人心态,到生活化的雅集交游,凸显文人雅好,最后通过将书画中的园林与现实中的园林相对照的方式,让观众从书画意境中重回现实世界。

在展厅移步换景之间,观众不时会偶遇一座亭榭掩映竹林之中,一张棋盘置于草席之上,一扇窗棂支出土墙之外……刘韫介绍,在策划与布展中,除了展品的陈列,也精心设计了实体的园林造景,增加展览与观众间的互动,最终通过“远观—走近—走进—走出”一系列观看的视角与体验,完成整个展览的闭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不断传承、汇流、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人文精神与宇宙观。”刘韫说,“中国古代绘画有着不同于西方绘画的独特美学表达方式。研究中国古代书画,不仅需要认识笔墨,理解书画关系,更需要体悟古代文人基于儒释道思想所形成的特有的内敛静谧之气,感悟古人认识自然、认知世界的方式方法。”

标签: 文人心态 社会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