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观焦点:心与天游谁得知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9-29 16:50:08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明代绘画大师、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沈周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 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人学习绘画。 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时旁涉南宋院体画和浙派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资料图】

·明 《沈周半身像》。©故宫博物院

01

艺术世家

沈周出生在艺术世家,祖上三代都没有参加过科举,家族依靠开垦和租赁田地为生。沈周的曾祖父沈良字良琛,号兰坡,因元末战乱入赘相城后便在此安家立业。沈周曾祖母徐道宁,是相城名门之后。在二人操持与经营下,沈氏积累起较为雄厚的家产,成为相城大户,受到乡邻敬重。祖父沈澄,永乐初年征召赴京,却称病回乡,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明 沈周《为汉文书》扇页。©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沈周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祖、父辈的亲授,自幼酷爱诗文书画。七岁拜陈宽为师接受启蒙教育。陈氏一门皆以文学高自标置,吴中研究经学之人多出自陈氏门下,沈周的父亲沈恒、伯父沈贞也曾追随陈宽的父亲陈继学习。

沈周十一岁时已很老成,曾代父做粮长,到南京听宣,作百韵诗上户部主事崔恭,崔面试《凤凰台歌》,他援笔立就,崔十分赏识,称赞为王勃复生,遂免去粮长劳役。

·明 沈周《松下芙蓉图》(局部)。©密歇根大学艺术博物馆

陈宽是明代著名的学者,回到苏州后,士林文人皆希望能请他到府上讲授,而陈宽因其与沈氏家族的旧识关系而成为沈周的老师。陈宽天性严毅,对沈周的教训甚笃,且擅画,与杜琼、刘珏等齐名。

·明 沈周《芳园独乐图》。©上海博物馆

在师从学问渊博的陈宽学习诗文到了十五岁,沈周正式拜刘珏为师学习绘画。刘珏,号完庵,与沈家是亲戚,沈周之姐嫁与刘珏长子,虽然刘珏属父执辈,然而两人却结下了忘年之交。除了名师,他同时还广交文友和鉴藏家,在友人家里观赏到许多宋元名画,对传统深加研习。

景泰五年(1454),沈周二十八岁,苏州郡守汪公浒举荐他“贤良方正”,沈周卜了一卦,“筮《易》,得《遁》之九五,曰嘉遁贞吉”。他对此深感称意,于是卒辞不应“决意隐遁”,在他的江南田园过着“神仙中人”的生活。

·明 沈周《秋林图》扇页。©故宫博物院

到了二十九岁,沈周充粮长之职,适逢饥荒之年,俸薪不继,又经常要补偿所缺之额,生活很困顿,不得已用妻子的簪珥来换取所需。三十四岁时,终于得释粮长之役,欣喜之余,有“鸿鹄逃网罗”之感。

沈周生活的那个时代,明王朝的政权已得到巩固,社会趋于稳定,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沈周对于朱明王朝是采取拥护态度的。但他一生不应科举,隐身乡里,其实是忌惮明初的治吏苛峻和畏惧官场争斗的险恶,所以采取了一种韬晦保身的处世方式。

·明 沈周《杏林飞燕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沈周家族有隐居不仕的传统,祖孙数辈皆以耕种务农为业。沈氏世代居住的相城,在明中期属乡野之地。沈周自小生活在乡下,与农人为邻,参与农事,一生都在对乡间常见的作物进行观察。

·明 沈周《东庄图》册之《果林》。©南京博物院

他对于动植物的细致观察,通过《写生册》可见一斑。此册分别描绘花果、家禽、猫、驴等日常所见之物,计十六开。

·明 沈周 《写生》册 。©台北故宫博物院

田间的生灵也带给沈周许多绘画的灵感。飞者如燕、鸠、鸽,走者如鸡、鸭、鹅,游者如鱼、虾、蟹等,皆为沈周观察与描绘的对象。

·明 沈周《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

沈周生活在水乡,四邻乡人除务农外,有不少以捕鱼捉虾为业。鱼、虾、贝等也是当地人常见且喜爱的食物。《写生》册中有很多常见的河鲜,这或许就是沈周对某日所食之物的观察与记录吧。

·明 沈周《写生》册。©台北故宫博物院

02

活跃画坛

青少年时期的沈周,绘画并没有占据他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也没有进入到他的社交生活中。早期他和朋友的交往以诗书往来、诗文倡和为主,并无赠画的记载。

而到了三十七岁(1463)时,沈周自认为已经走出了绘画的习作阶段。在这之前,他的画流入社会的非常少,没有留下多少关于他以画会友送客的记载。《仿黄鹤山樵笔意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是他三十五岁时的作品,也是沈周传世有确切纪年的最早作品。

·明 沈周《仿黄鹤山樵笔意为碧天上人作山水图》轴。©瑞士苏黎世莱特堡博物馆

但在这个时期,即天顺朝后期,沈周画艺日渐精进,绘画作品则逐渐开始予以赠人或出现在社会活动中。

·明 沈周《为祝淇作山水图》。©浙江省博物馆

沈周画艺精博,擅长山水、花鸟、人物各科,尤以山水画成就最著。他重视体察自然山川,继承传统和师法自然两者并重,使沈周的绘画突破前人藩篱,开拓出新的面貌。他的山水画题材广泛,从主题内容来归分,大体可分为访胜纪游、文会雅集、书斋别墅、寻访送别、游冶山川等类型,此外还有师古的仿古山水。

·明 沈周《仿倪云林山水》。©首都博物馆

沈周以儒家道德规范律己,对父母兄弟尽孝悌之道,为人诚挚宽厚,乐于济人之难,善于奖掖后进,他结交的朋友不少是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同时他也和一些朝廷显宦保持着亲密的友谊。

沈周对业师的敬重之情,体现在他为陈宽六十岁生日所精心绘制的《庐山高》图之中。到沈周这一代,王蒙、陈家、沈家的世交关系已达三、四代,沈周用这种拟王蒙笔法的画法,很得体地表达了陈宽和王蒙的关系、以及晚辈向前辈致敬的心意。他以雄伟瑰丽、层层高叠的庐山象征业师陈宽的学问与品格,取高山仰止之意。

·明 沈周 《庐山高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沈氏家族一直与文人雅士保持着频繁的交游。元代著名画家王蒙与沈良交好,并作画相赠。沈澄时期的西庄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社交场所,几可媲美元末顾瑛的玉山雅集。为了追随文化偶像顾瑛的脚步,沈澄经常在西庄中举办文人雅集,来者皆江南名士。

·明 谢缙 《西庄访友图》。©网络

沈周的众多交游对象之中,以在野身份所交缙绅大夫、高官显宦最值得一提。沈周的官宦之交遍及中央政府的六部、都察院、五寺、三监、三司,京官里上至三师、少师、尚书、殿阁学士、都御史,下至主事、寺丞、给事中等都有所结识,地方政府尤其是应天府、苏州府官员更不待说。

·明 沈周 《江亭避暑图》扇页。©故宫博物院

由于沈周足迹不出江浙,其与中央、地方官宦友人的交往也成为中央和地方信息传递、输送的重要渠道。沈周作为吴中文人圈的文化领袖,这种交往又实现了两地文学信息、文艺思潮相互间最快速、最广泛的感知和传播。

·明 沈周《沧洲趣图》。©故宫博物院

03

访胜纪游

明代文人对行旅有着浓厚兴趣,或借任官之便,或专程探访,力求遍访天下名山大川,有的以此为人生最大的爱好,称自己有“游癖”;有的甚至以此为人生志业,最为著名的就是徐霞客了,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徐霞客游记》。

·明 沈周 《柳荫坐钓图》轴(局部)。©故宫博物院

这种行旅文化带来的一个结果便是游记文学的兴起与风靡,不仅文人诗文集中的游览之作多了起来,有人甚至单以自己的游记结集成书并刊行于世,明代文人对于旅游的热爱可见一斑。这股爱好旅游的文化热潮在16世纪之后开始兴盛,而在沈周生活的15世纪中后期,还不是特别热烈,尚处在萌而待发之态。

·明 沈周 《西山雨观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

除了离城较近的虎丘,苏州城西约三十里外有连绵的群山矗立在城区与太湖之间,包括了灵岩、天平、支硎、天池、阳山等。更远些的西南方,临近太湖边还有邓尉和穹隆,往往被合称为“吴西诸山”或“西山”。此外还有苏州城西南石湖畔的上方、横山、尧峰,以及太湖中的洞庭东西山,全都属于吴县境内,是苏州文人们寻访山林最主要的去处。

·苏州城以西诸山位置示意。

沈周一生游历踪迹有限,以他的家乡苏州为中心,所至最西和最北不过是当时的留都南京,而向东南方一生中有两次杭州之行,其中一次南抵闽浙边界的天台山。除了这次天台之行,沈周一生不曾跨出三吴地界,所有行旅往来都在江南水乡乐土之内。

其中原因,一方面跟沈周终身不仕有关,不能借任官而得“宦游”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跟时代的风气有关,此时还不像晚明时那样,将旅游看作一件“名高”之事,旅游被很多文人视作不入流的末事,而非正业。

·明 沈周 《千人石夜游图》。© 辽宁省博物馆

沈周所开创的明代吴派纪游图,其内容多是文人士大夫游览名胜,或行或坐于山水之间,有童仆随行侍奉,遇到有寺院之处,往往有僧人接待,见不到一般民众的活动。这实则是一种旅游活动的私人记录,犹如今天人们旅行时所发的朋友圈或短视频。

·明 沈周《虎丘十二景图》册之《千人石》。©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现在所能见到的沈周关于西山的画作,最为可观的要数他在六十岁时所作的《西山纪游图》,虽然这幅图被后人题为“纪游”,但其实并非是某次游览西山后的纪实之作,而是综合了他历次游览西山经验,凭借想象所画的。

·明 沈周 《西山纪游图》卷。©上海博物馆

沈周在跋文中说自己一生足迹有限,不能遍访天下名山,故而流连于苏州西山,以满足自己“好游未足之心”。

·明 沈周《虎丘恋别图》。© 无锡市博物馆

沈周两次出游杭州,均是与友人结伴而行。一次在成化七年(1471)二月,时年四十五岁的沈周与师辈刘珏、好友史鉴及弟沈召相约游杭州。

月初启程,四日舟行至吴江,在史鉴家住宿两日,六日再启程。几人到达杭州以后,借宿于佛寺僧房。之后约半个月的时间里,大家一起遍游西湖山水,寻访杭城内外古迹寺观。直至二月二十三日,一行人才离杭返苏,结束这次近二十天的杭州之旅。

·明 沈周《两江名胜图》册之《杭州下天竺寺图》。© 上海博物馆

对沈周而言,此次杭州之行不仅仅放松了心情、滋养了诗思和画艺,还保存了他与师长刘珏、弟弟沈召之间的特殊感情的记忆。就在次年二月八日,刘珏便因病去世,不到半年后的七月十三日,弟弟沈召也相继病故。因此,前一年的杭州之游中留下的诗画或许已成为沈周此后怀念逝去师友亲人的最好慰藉。

·明 沈周 《落花诗意图》。©南京博物馆

沈周的第二次杭州之行已是十四年之后,此时他年近耳顺,已非壮年。这一次同行的依然是好友史鉴,还有一位与史鉴为吴江同乡的汝泰。

三人于春末夏初出行,先是在北山宿于飞来峰,为寺僧绘制了《冷泉亭图》,又到南山虎跑一带,后住宿于友人刘英的竹东别墅,立夏后方启程返苏。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湖山佳趣图》便是沈周在此次游览杭州的第二年,回忆旅行中所见山水而创作的。

·明 沈周《湖山佳趣图》卷(局部)。©浙江省博物馆

与第一次杭州之行不同的是,沈周结束这次旅行后,很快又去了一趟浙中,沿着富春江一带漫游。弘治八年(1495),六十九岁的沈周在《浙中揽胜图》的长卷题跋里有过回忆。

沈周在富春江上领略了黄公望隐居过的青山绿水,又赴建德登严子陵钓台,还去了天台山访问隋代名刹国清寺,此行可谓悦目赏心,收获颇丰。这可能是沈周一生中步履最远的一次出行了。

·明 沈周 《春云叠嶂图》轴。©故宫博物院

沈周曾在《富春山居图》以及自己仿本的跋文中都提及过,自己曾收藏过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可惜某次请人题跋时被侵吞变卖,而沈周又没有钱财再次买回,使他叹息不已。

在作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可以看到,沈周对黄氏画作崇敬不已、爱不释手,称其“天设地造”、“笔迹墨华,当与巨然乱真”。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凭借着对原画的记忆,或许还有以前留下的临本,沈周绘制了一幅与原作在构图上几乎没有差异的仿本,原作的一山一树、云水洲渚无不跟原画一一对应,仅在卷尾处添加了一段平台、陂岸和山路,且加上了沈周自己惯用的浅绛设色。

·明 沈周《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故宫博物院

沈周一生性情豁达率意,既不为科场仕途所累,也不苦心钻营治国平天下的大道,而是寄意于诗画、畅游于山林。这种洒脱的隐逸人生成为此后许多文人羡慕与追访的对象,而他从浅游的经历中得来的山水诗画,也可视为明代后期大兴的旅游热潮的先声。

04

居家卧游

“卧游”指不出家门,便可于四壁的画中游览山水。而沈周的《卧游》册却不限于山水题材,花鸟果蔬甚至昆虫都进入了他的视野,成为游目寄情、澄怀观道的对象。

在晚年所作的《卧游》册中,沈周直接地表达了自己对宗炳“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这一山水画思想源头的理解。

·明 沈周 《卧游图》册。©故宫博物院

沈周所说的“宗炳四壁揭山水”的故事在《宋书·宗炳传》中有记载:好山水,爱远游,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而结宇衡山,欲怀尚平之志。有疾还江陵,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明 沈周《卧游》册 题跋。©故宫博物院

南朝宋画家宗炳将自己游历的山川绘制在墙壁上,又将这壁上山水当作真山真水来畅想,所以有“卧游”之谓。沈周则将此精神进一步发挥,手捧画册卧于床上翻阅,更合“卧游”之意。

·明 沈周《卧游》册之《江山坐话》。©故宫博物院

·明 沈周《卧游》册之《秋山读书》 。©故宫博物院

沈周一生游历于山水丘壑之间,行迹虽不算壮阔,但由于他对古人画作的深入学习,加之以造化为师的精神,早已使得足迹踏遍的一草一木、一峰一石融汇于胸中。

·明 沈周《卧游》册 。©故宫博物院

沈周的纪游图和实景山水更是直接影响了此后的画家,从吴门后辈文徵明、钱穀、陆治等人将吴中山水传写于世,再到明末清初石涛和新安画派为黄山传神,金陵画家为城市图咏,无不得益于沈周为山水写真的开拓和创造。

·明 沈周《卧游》册之《墨笔秋景山水》 。©故宫博物院

05

有竹居

沈周于中年开始,在距祖宅西庄向西不足一里,地处郊野,且依傍湖川的地方营建别业,取名“有竹居”又称“有竹庄”。

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载:“石翁置有竹庄,尝出疏以募竹,其事甚韵。”“疏”指佛教中的“募缘疏”,即用以募化财物的文字。沈周在营建有竹庄别业之时,曾经向友人寄疏求竹,被后人传为佳话。

·明 沈周《有竹邻居图》。©上海博物馆

有竹居建成之后,成为沈周与友人聚晤雅集、欣赏古物的佳处,也见证了沈周与挚友一生的情谊。有竹居的图像在此成为了一种社交手段,不仅可以邀请友人在画卷上题写跋文,形成收藏者与友人的互动,同时传递了对友人来访的欢迎之意。

·明 沈周 《盆菊幽赏图》卷。©辽宁省博物馆

有竹居地处相城郊外,不仅成为沈周躲避暑热的宅邸,也为沈周提供了安心隐居之所。若无友人上门拜访,沈周便高枕晏眠,扫地焚香,日常还是抄书习画,习静参禅。

·明 沈周《九段锦》册之《青山红树》。©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老年的沈周“少在城中多在乡”,久居田园。偶尔入城一日,便会急切地归家。苏州城越来越繁华了,但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沈周却对此没什么兴趣。

据《姑苏志》记载,姑苏城四边有东禅、北禅、南禅、永定四座寺庙。西禅寺在姑苏城西,后归并入永定寺。少年时期沈周随父亲沈恒入苏州便借宿于城中的西禅寺中,自此沈周与寺僧明公的友谊延续了三十余年。

沈周自嘲是乡野之人,三十多年来每次进城从未居住在闹市之中,如果要留宿则一定会去西禅寺找明公。明公贴心地不来打扰,故沈周在禅院里也住得安心。

·明 沈周 《十四夜月图》。©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僧众知沈周善于作画,常常在沈周借宿时索画,而沈周也乐于一展画艺,以答谢僧众的招待。沈周客宿禅院并非全为修禅,更多是寻一清净之地读书作画。除了西禅寺,沈周也经常往来苏州城内的东禅寺。

在名花异卉盛放的时节,与友人一同观景赏花、雅集宴会,是沈周日常生活与社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 沈周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上海博物馆

年纪渐长后,沈周减少了外出,变得越来越喜欢听故事。于是,苏州城的人都来到有竹居给他讲故事。本来僻静的乡野小院,每天变得闹哄哄的,沈周觉得也挺好,他“造百客堂,每近暮,必张筵四方人”。

·明 沈周 《有竹庄中秋赏月图》(局部)。©上海博物馆

人人都知道沈周好听稀奇古怪的故事,于是有人脑洞大开,编些故事来换沈周的画,“欲得其图画者,辄谭鬼怪之事以动之,事穷,或凑合而成,故失之诬者颇多”。于是,沈周的画债似乎永远都还不完,而他也不计较,自是乐在其中,把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记下来,且留待后人去体味。

·明 沈周 《东庄图册》之《知乐亭》。©南京博物院

当时模仿沈周诗画出售者极多,最有戏剧性的是有人“或为赝作,求题以售”,而沈周“亦乐然应之”,他显然并不以绝对的是非标准去衡量这种行为,或宽而待之,或乐而助之。

曾有一次,有人来求画,给了沈周一幅长绢,沈周痛苦地画完了。后来沈周写信给祝允明吐苦水,觉得两人一画一书忙碌了快一年,所得酬劳也不过是零星小钱,“缠头之赠恐是虚语,所见者星银之犒耳”。这句之后,还加了“呵呵”两字。

总之,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最终家家都弄到一幅沈周的画,甚至“年来都下家家有”,“伪作纷纷到京城”,虽不知画是真是假,但上面的题款应该大都是真的。

06

忧乐人生

沈周一生经历了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七朝沈周终生隐居林下,虽多次征召不赴,但并非忘世之人。

沈周时时在关心国家大事,个人的忧乐与政事得失密切联系在一起:“我本耕田夫,居下受人治。凡察政得失,于我忧乐系。”沈周最喜欢苏州乡贤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经常劝导友人要“先忧后乐”。

·明 沈周《青山红树图》。©天津艺术博物馆

而沈周之后的新一代吴中才子们在在是否出仕的问题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像他的学生唐寅和祝允明,都对仕途充满了希望。唐寅满是豪情地去考试了。沈周还与众人在虎丘为他饯行。

·明 沈周 《虎丘饯别图》卷。©保利2007秋拍

一个月后,却惊闻唐寅因牵涉科场行贿而下狱,同时下狱的还有主考官程敏政。当程敏政因雨灾被弹劾致仕,沈周就不畏风狂雨暴,奋力发声:“人从今日去,雨是几时晴?”在精神上给予程敏政支持与安慰。

程敏政在这巨大的打击下不久便离世。沈周无法抑制悲痛,在他的草堂中为程敏政赋诗以彰清白:“君子不知蝇有恶,小人安信玉无瑕。”

·明 沈周《南山祝语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

唐寅仕途无望,干脆卖画为生,沈周也为他点赞。唐寅的莫逆之交祝允明也科场不利,他一边执着地考试,一边享受生活。他虽然缺点不少,沈周却总能看到他身上最闪光的东西,始终对这位放浪不羁的后辈充满喜爱和欣赏,视为一生的知己。

·明 沈周《九段锦》册之《田家耕作》。©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

晚年的沈周对衰老的焦虑与担忧,最终以看破红尘而宽心,以淡然死生而释怀。友人送了一副寿棺,沈周作诗答谢“何愁白发不相放,生死已譬昼夜循”,甚至生前已经修葺好了自己的坟墓:“观生如寄谁非客,信死为归此是家。”

当发现白发日渐脱落后,沈周反而豁达起来:青草年年多,白发日日少。青草催白发,似恐人不老。发落白有尽,草生青不了。我是乐天人,梳头对青草。

·明 沈周《京江送别图》卷。©故宫博物院

以乐天知命的心态去面对衰老的事实,便不会再有顾虑。“身后算应忧未了,且来拂壁画丹丘”,面对无尽的忧虑,沈周在墙壁上描绘神仙所居住的丹丘。

沈周八十岁时依然“碧颐飘鬚,俨如神仙,精神矍铄,作画如常。”正德四年(1509),八十三岁的沈周还应友吴纶之邀,赴宜兴,游善卷洞,并作纪游诗及《小水洞图》;又为明之作《墨泉图》,为初斋写《文禽菊花图》,与沈豫轩雨中话别后作《吴山图》;另有《江村雨过图》、《杜甫骑驴图》等创作也作于同年。这一年的八月二日,沈周病逝,葬于相城附近。由学生文徵明撰行状,老友王鏊写墓志。

·明 沈周 《文禽菊花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标签: 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