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新资讯:“落地唱书”——越剧的萌芽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09-30 18:04:32

轸石


(资料图)

刚刚

这里是越剧的发源地——嵊州。

点赞

评论

9人觉得很赞

李雷:嵊县山川秀美,物产丰饶,素有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之誉。

韩梅梅:秀美的山水吸引了众多文士名流汇集于此,唐代李白等多位诗人到此游历,写下了灿若繁星的瑰丽诗篇 ,使这里成为 “唐诗之路”上的明珠 ,为越乡文化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秀美的越剧便发源于优美之地。

嵊州位于浙江东部,因境内有剡溪,西汉时会稽郡内置剡县,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名嵊县。1995年改名为嵊州市。

嵊县人素有喜好文艺的传统,器乐演奏、歌舞表演等民间艺术随处可见可闻。邻县的地方戏鹦歌班、绍兴大班、东阳高腔班、调腔班也常来此演出。在众多戏曲文化的熏染下,清代中叶,嵊县民间流行起一种说唱艺术——“落地唱书”。

道光、咸丰年间,时值严重的自然灾害,农民为求生存,自愿组织起来,以“落地唱书”这一形式外出卖唱。他们以当地流行的佛曲《宣卷调》为主,糅合了《牧牛调》 《莲子行》等民歌小调,创造出“四工合调”,到邻县乡民家门口卖唱。用一根长烟管敲着门槛打节拍,用“四工合调”当曲子,唱的是劝人向善、祈福祝寿的讨彩话。初次卖唱赢得乡人的同情,遂以年糕、粽子给以回报。艺人们也从中尝到了甜头,以后每逢农闲,尤其在农历正月至清明前后,就到本地及邻县沿门卖唱。这种“落地唱书”的形式,被认为是越剧的萌芽。

越剧前身说唱艺术“走台书”

经过一段时间的丰富和发展,“落地唱书” 的曲调渐渐增多了,从原来零碎的小段子,逐渐敷衍成《卖婆记》《相骂本》《卖青炭》以及《珍珠塔》之类的说唱话本。这些话本经过艺人的再创作,有的可以演数日,甚至几日几夜。

艺人们开始用毛竹做成的“尺板”取代“长烟管”,还增加了“笃鼓”做伴奏。

表演也由一人独唱变成双人搭档,演唱者为上档,边唱边打尺板;帮腔者为下档,敲笃鼓。以后又从双档发展到三档和多档,原来单纯的唱书,变得好听好看起来。艺人们开始被请进大户人家的厅堂或茶楼演唱,有的茶楼一唱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这个阶段还属于“落地唱书”时期

金其炳

嵊县马塘村人,

以“四工合调”为主的“落地唱书”的创始人。

到19世纪80年代,马塘村以金芝堂为代表的唱书艺人在沿门卖唱的基础上,对演唱内容、唱腔、曲调、表演等进行了多方面的吸收、实践和改进,创造并发展了“落地唱书”,将原来这种沿门卖唱的简单形式,发展成一种新型的曲艺样式。

特别是金芝堂在杭、嘉、湖演出期间,借鉴吸收流行于当地的曲艺——湖州三跳艺人唱腔的长处,以“劝世调”为基础,糅合了“四工合调”的特点和唱法,创造了“呤哦调”,演出形式由原来的一人独唱变成二人合作,即一人主唱,另一人尾曲接唱工尺谱字眼或“呤哦”字眼,增强了“落地唱书”的表演性。在演唱内容上同样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艺人们一方面从传统书目和卷本中改编出如《珍珠塔》 《双珠凤》 《金龙鞭》等长篇书目,每本可唱十夜以上,很吸引听众,另一方面根据嵊县民间故事或当地新闻进行创作,产生了如《王小二过年》 《卖婆记》等书目,也深受听众喜爱。

随着唱书艺术的发展,它的影响不断扩大。艺人们将唱书艺术带出嵊县,到杭州及其周边的临安、余杭等地演出。

之后落地唱书艺人又以剡溪为界,分为南、北两派,南派艺人和北派艺人根据各自的文化储备在艺术上进行探索。

都有哪些越剧经典唱段运用了四工调和吟哦调?

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今日编辑:轸石

顾 问:张 坚

一 审:朱婉怡

二 审:夏晓丹

三 审:李 艳

标签: 说唱艺术 民间艺术 王小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