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热议:与《中国名亭》(二)邮票图稿评审专家商榷
【资料图】
近二十年等待,《中国名亭》系列邮票终于出了续集,我从三十而已经年过半百,人生没有几个二十年。中国邮政算是逐步履行了承诺,将一些有一无二的系列进行续接。《中国名亭》第一组表现了四座与文学相关名亭,第二组则表现了四座皇家名亭,整个选题安排合理,可见中国邮政的策划功底。不出意外,第三组是不是反映私家园林的名亭?我们不得而知。只是希望中国邮政能有始有终,将好历史遗留的好选题延续下去。
《中国名亭》第一组发行后,批评的声音很多,但我倒是看出了第一组的精彩。欣赏邮票,不仅要观其形,也要观其内核。中国所有亭子,丢了内核,永远就是普通一亭。只有与文化、环境、人物相连,才会成为名亭。第一组名亭与文学相关,均因古代文人雅士诗文而闻名,这里划重点,是亭因诗文而出名,有名的是诗文,亭子只是诗文的载体之一。第一组邮票,整体以各座名亭所在的环境为重点,将亭置于整体环境之中,很好的体现了诗文的意境,比如第一枚爱晚亭,是取诗人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之诗意。邮票将枫林霜叶与亭子的关系,表达的淋漓尽致。比如第二枚,选用的是江西九江琵琶亭,取自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别时茫茫江浸月”诗句的意境。邮票将亭子和远处的江水、冷月、孤帆相融,环境与亭的意境与诗词意境得到了很好的表达。第三枚兰亭“茂林修竹”的环境和第四枚醉翁亭“环滁皆山”的环境,都体现了通过环境的表达,体现名亭的深层次文化特色。
但第二组呢?我觉得《中国名亭》第二组最大的特色就是平,没能读懂第二组名亭的内在,既没交代背景、也没交代环境,可谓审题不够。设计者是中央美院(如果没记错,中央美院自己设计的校庆邮票是当年集邮本子评选的最丑设计之一)的高材生,邮票的评委少不了与美院沾边的,我不敢猜测设计者和评委是否有关系,但我想和评委、设计师就《中国名亭》以下问题进行商榷。
一、你是否读懂了皇家名亭之内涵?第二组的名亭,都是出自皇家宫苑的亭子,是皇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皇家建筑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皇家名亭虽丢掉了皇家建筑的严肃却又不失庄严,没有宫殿建筑的壮丽又不失高贵。但第二组俨然把皇家宫苑名亭设计成了小桥流水人家,你设计功底再高,手法再妙,但方向错了,皇家名亭的内涵根本无法厚重表达。作者在采访中提到,“希望这套邮票优美、简约、和谐地呈现出古建筑”,可我从《中国名亭》(二)的图稿,只看到了简单与生硬——环境过于简单、亭子过于简单;季节与环境过于生硬。整个图稿过于柔情,却无豪情,过于注重婉约,丢了庄重和高贵。不知道评委老师评审稿件时候,是否真切体会到“皇家”名亭的特色?
二、你是否读懂了皇家名亭之色彩?亭子作为皇家园林的重要建筑,其显著的特点是:色彩华丽。亭子以黄、红、绿、蓝、黑为主调,这是帝王专用尊贵之色,搭配上亭檐下面青蓝碧绿色调的彩绘,增加了色彩的立体感,色彩浓艳强烈是皇家园林的风格,青山绿树中几抹“浓艳重彩”,为皇家园林增添了趣味。但选用的邮票呢?为了强调四季,将亭子置于黄绿、深绿、橙、白的环境下,让皇家名亭的色彩,未能处于图稿显著视觉C位,过于浓烈的环境色彩未能融合名亭色彩,拿到邮票看到的是树木,哪里还有亭子的特色?将皇家名亭建筑庄严、壮丽的特色丢失殆尽。我想问问评委老师,你们是否又想用专业让受众被满意?
三、你是否读懂了皇家名亭之特定环境?皇家名亭,顾名思义,是在皇家场所,这四座亭子,分别位于颐和园、景山公园、避暑山庄、天坛(双环亭原在中南海,又置天坛),你现在能从邮票中,看到亭子是在哪里吗?知春亭在湖心岛上,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岛呢?景呢?不看图名还以为是为了表达“两只黄鹂鸣翠柳”。水流云在亭在澄湖边,“秋水与天澄,行云倒浦凝”,邮票里湖呢?不再赘述,我只想问问评委,中国邮政发亭子是为了体现北京、河北皇家园林之美,不只是为了表达个亭,你们可体会这些?
四、你是否读懂了亭建筑的设计手法?颐和园知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现在被弄成了一个缺柱模型。水流云在亭为重檐四角攒顶、四面出卷棚式抱厦的敞亭,现在被弄成一个牌坊。万春亭亭柱内柱内四面设槅扇门窗,现在门窗成了栅栏。双环亭为两个重檐圆亭双环相套,但邮票图稿真看不出是圆亭。我不知道这些所谓的化繁为简的表达手法是否尊重了亭子的特色?
五、你是否看出明显错误?知春亭不在岛上在水上,竟然还有倒影,咋想的?水流云在亭黑瓦变黄瓦,你想左右乾隆审美?明显错误都看不出,你当啥评委呢?
除了明显错误,还有柱子删减太多,树木遮挡太多,重要的亭子过于简单,周边的树木过于繁琐等等。在这里我也要为设计者叫委屈,一个获过大奖的设计师,相信她的水平远不至于此,只是对邮票设计语言不是很了解,或是评委及专家指导不够,或是被“专家”带偏了云云,我也希望设计者以后能多设计几套邮票,展现真正实力。
以上观点,仅为一个集邮者的一点思考,不存在藐视评委和设计者水平。但我最后想对邮票发行部门说,专家都存在其知识盲点。懂设计,不一定懂建筑;懂建筑,不一定懂传统文化;懂传统文化,不一定懂科学,设计、艺术等都懂,还不一定懂邮票。邮票评委,要专业中有大众,不能只有学院派,还要加入社会力量,加入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