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全球观点:《中国书法史》:“大篆”书体的形成原因及其典范之美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10-03 07:47:41

我们知道,在文字学领域,“大篆”这个概念并不合理,但在书法领域,却有必要仔细说说“大篆”,因为它已经成为我们在表述中无法绕过的概念。

一、“大篆”时期

在书法领域,“大篆”书体指的是“篆引”笔法出现之后直至秦统一“小篆”定型这一段时期的书体,它既是“篆”(因为它用“篆引”笔法),却又与“小篆”有所区别,于是,我们为了称呼这种书体,给它定义了一个名字,就是“大篆”,与秦“小篆”互相对应。


(相关资料图)

“大篆”书体存在的时期为商代末期至秦统一后的小篆书体形成。它与商代象形书体与小篆书体以及虫书的线条差异正如作者所说:

大篆的线条尚处于图案化的初级阶段,我们称之为“准仿形线条”,以便和象形文字的“仿形线条”,虫书的“准仿形美化线条”。(189页)

如图:

(上古书体的线条特征)

因此,大篆所存在的时期足够漫长,其间所存在的书体样本也足够多,西周早期,既有线条首尾尖细或头粗尾细的样本存在,也有添加有规律肥笔的样本,也有粗细匀一的线条样本。如图是成王(前1042-前1021)时的作品:

(西周成王时期的的作品)

其后,在稍后的作品中,“篆引”渐渐成熟,线条圆曲,头尾不留锋芒的线条已趋成熟。如图是昭王(前995-前977)时期的作品:

(西周昭王时期的作品)

此后才是“篆引”的成熟,经过推衍、提纯之后,线条式样基本定型,并且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范和风尚。如图是穆王、恭(共)王(前976-前900)时期的作品:

(穆王、共王时期的作品)

上图中的墙盘(史墙盘)是比较有名的西周金文样本,当代书家中,有不少学习临摹者。

(墙盘铭文实物照片)

西周书法是个大科,大篆学习样本也足够多,有金文书法,还有甲骨文和墨迹书法等等,因此,不要一提大篆,就提到《石鼓文》(因为吴昌硕的影响),实际上,《石鼓文》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刻石书法,是有代表意义的大篆罢了。

二、大篆之美

丛文俊先生把大篆之美总结为三方面,已经非常全面,分别是:

1、残存的和已经走样的象形痕迹,有着双重意义:其一、它可以唤起(象形)联想,把美推向自然,还其最初的“博采众美”的大朴境界;其二、它式样的模糊性可以直接造成似是而非、如幻非幻、挥之不去、索之皆无的迷濛感受。说白了,它既保有早期象形文字的象形天然之美,又掺入了人工之美。它的美“介于形象和抽象之间,徘徊游移,或显或晦。”它的审美感受,基本取决于鉴赏者的具体情况。

(《利簋》拓本)

2、在饰笔、讹形、图案化改造等种种原因的推动下,大篆中的抽象部分日益膨胀,形同符号。但是,由于它们与前者式样上的二人转调一致,往往会产生互相干扰、彼此包容的效果。

(《大盂鼎》拓本)

3、线条净化匀一,起止无迹,看似单纯,实则以多变的转曲弥补了可能存在的不足。按照曲线美的原理,“篆引”线条随着笔势的不断变化移动,而产生充溢涌动的勃勃生机,导引着人的视线,去体味力也气运行不息的节律,笔顺再使之有序地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字形的大节律,圆融变化,浑然无间。每一个字形,都是一个自给自足、近于封闭状态的审美人体,字形结构的差异,即意味着审美个体的变化,合而成篇,则构成千变万化。

(《毛公鼎》拓本)

三、大篆之美的成因

上一篇我们分析过西周的时代文化特征,这里我们可以把它与大篆之美的形成列表为一一对应的关系了。

(时代与文化的契合对应关系)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契合关系,“大篆”才获得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毕竟,周、秦、汉文字一脉相承,文化一脉相承,西周礼乐文化及思想被汉人全盘接受,礼乐文化精神也因此得以延续,在思想、观念、心理和审美上,左右着人们对典范美的理解和尊崇,进而形成传统,影响中国古代书法理论长达两千年之久。

下一篇,我们开始说说西周金文的“王者之雅”。

(【跟着布丁读书法史】之1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标签: 一脉相承 象形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