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世界新动态:摸清文化家底 传承千年文脉 《盛世修典——揭秘大系背后的故事》(上)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10-04 21:05:49


(资料图片)

摸清文化家底 传承千年文脉

1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陈面积总计约6000平方米,是国家博物馆近年来占地面积最大的展览。为了摸清历代绘画这项民族文化的家底,《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历经17年接力长跑,对世界各地的中国历代绘画进行采集、编纂、出版,让千年文脉得以延续。

“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分为“薪火相传 代代守护”“千古丹青 寰宇共宝”“创新转化 无界之境”三大版块。从《中国历代绘画大系》12000多件中精选1700多件出版打样稿进行展出,涵盖了先秦汉唐、宋、元、明、清历代重要画作。如《女史箴图》《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这些无限接近真迹的打样稿,让观众赞叹不已:“能在一天之内看到这么多的中国历代名画,太难得了。打样稿非常清晰,能看到鸟的羽毛的纹路,跟看原作一样,很震撼;感受到我们中国博大的历史文化,文化自信就是这样来的。”

中国历史长河上,中国画的整理收藏,规模大的也就四次,从唐代的《历代名画记》到宋代的《宣和画谱》,再到清代的《石渠宝笈》,至当代,就是《中国历代绘画大系》。2005年, 以《宋画全集》为起始,一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搜集中国古代绘画图像资源的行动正式启动。紧接着《元画全集》,到后来《先秦汉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等项目都陆续启动。作为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国家重大出版工程,17年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组从零开始,系统搜集、梳理采集中国历代绘画的高精度图像,并编纂整理、集结成册。

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单位,数以千计的工作人员参与到大系项目的推进中。最终流散海外的3569件(套)绘画精品,通过高精度数字化方式重返祖国怀抱,与国内8910件(套)藏品图像“团聚”,共同构成了纵贯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绘画史的恢宏图景。

打造传世之作,离不开严谨复杂的编校流程。浙江大学出版社总编助理、艺术出版分社总编辑葛玉丹坦言,在对古画进行释读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不规范的草体字、稀奇古怪的异体字。哪怕是标注一枚几个字的印章,就要涉及书法、篆刻、古文字、古典文献学等相关知识:“我们图书出版领域有一个比较严格的要求,一本书你的差错率必须在万分之一,我们这个项目因为是国家重点项目,万分之0.35以内的差错率,这也是我们的压力所在。比方说我们的一篇概述,两三万字,背后的文献量可能是几百条的那种。尽可能少的留下遗憾,真正用传世之心做传世之作。”

打造传世之作,更离不开对历代绘画作品高质量的拍摄采集,早些年,拍摄团队跋山涉水对国宝进行高精度采集的过程可谓历经千险。

“大系”入编的作品中,藏于国内的有8000多件。2009年,为了出版宋画全集,故宫博物院重新打开了封存17年的《千里江山图》,“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策展人,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教授王小松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千里江山图最后一次打开是1992年,然后就封闭起来了,一封闭就是17年。这个画是矿物质颜色,是有一种胶性黏在上面的,每打开一次,一定是多多少少有点损坏的。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反复思考和斟酌。跟专家商量,他说这样,我们找好专家团队守在这幅画旁边,如果我们在打开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及时抢救。然后把他打开了,一打开大家看一点都没坏,非常鲜艳的色彩,所有人为之震撼。我们拍完了之后,才有了故宫千里江山图大展。”

正在国博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上,高清还原的巨幅画作《千里江山图》长卷被放大了两倍,陈列在展台之上,在灯光装置作用下,“只此青绿”,色彩更加鲜明动人,人物、小船清晰可见。观众张女士看过后觉得特别震撼:“每一块就都一个独立的图,连在一起又特别震撼。祖国的大好河山很壮观,看着心情很激动。”

标签: 千里江山图 浙江大学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