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安徽宣城:“三扩”让非遗工作再上台阶-全球今头条
(资料图)
安徽省宣城市作为“文房四宝”之乡,在非遗保护方面始终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近来,该市以“三扩”方式,让非遗工作再上台阶。
扩大项目覆盖面。为进一步加强市级非遗名录体系建设,2022年1月该市印发《关于推荐申报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公示》,正式启动项目申报工作,共收到申请项目45个,包括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方面内容。成立专家测评组,对申报项目进行全面审议,最终入选公布31项。
扩充人才后备库。宣城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87人,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81人,在全省居于前列。5月23日,安徽省2021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中,宣城市2人入选优秀等次。现有省级非遗传习基地(所)10家、省级非遗教育传习基地3家,极大推动非遗民间传承。积极推荐非遗传承人,参加文化和旅游部、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传统造纸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雕刻等各类传承人群培训班近100人次
扩散非遗影响力。该市5家单位入选省级非遗工坊名单,是上榜最多的地市。首创“非遗人家”,打造“非遗+民宿”文旅融合新模式,打造集非遗传承、非遗展示体验、文创陈列销售、民宿餐饮服务于一体的非遗主题体验综合体。依托非遗分布现状,建立非遗活态传承空间格局,明确非遗项目所在村落特色发展点,打造“一村一品”,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目前,全市共有3家“非遗人家”。编纂发行《守望》《宣纸志》《宣笔》等多部非遗出版书籍,填补了宣城市非遗项目实体书籍的缺失状况。其中《宣纸志》是最早修志的人类非遗项目,填补了千年寿纸无志书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