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这个地方的人,能在墙上制造出永恒的春天-热闻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10-13 20:02:34

​【一声惊叹开栏语】

浩如烟海的历史间,有先贤的脚印,亦有普通人的生活。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人们发现了天空与大地的规律,知晓了风的方向,归纳出日月星辰的走向,总结出指导植物种植的24节气,种植这个农耕文明的秉性,在历史传承中愈发鲜明。


(资料图)

时至今日,当国人探索的脚步已经踏入太空,社交媒体上“月球究竟能不能种植?”“火星的土壤怎么样?”依旧是大众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漫长的过往中,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追寻美,诞生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产生了传统艺术和实践。一代一代人们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互动,这些文化传统被不断地再创造,最终形成了满足人类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0月1日起,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非遗美文欣赏栏目“一声惊叹”,自混沌而来的这一声惊叹,划破了人类直立行走之前的漫漫长夜,于是,爱与工具、大地、技艺一同诞生。

那么,此刻,我们与非遗共在。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你会发现在大江南北的庙宇殿堂门前,在冰冷的墙壁上雕刻着一幅幅画,甚至在用一幅幅画讲述着某一个神话故传说。

栖息在墙上的春天

作者:草川人

有人用一根绣花针,在一块绣布上绣出了世间万象,绣出了儿孙满堂,绣出了春满乾坤福满门。有人用一把剪刀,在一张纸上剪出了喜怒哀乐,鸟语花香,双喜临门。也有人用锤子和钎子,在一块巨型石头里抱出来一尊佛。更有人在一枚薄如纸的蛋壳上,刻出了一幅幅山水画、人物画。

他们心灵手巧到令人咂舌的地步,他们随意一出手,就是一副让人刮目相看的图像,栩栩如生,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旅行的人,而且心足够细,你会发现在大江南北的庙宇殿堂门前,在冰冷的墙壁上雕刻着一幅幅画,甚至在用一幅幅画讲述着某一个神话传说,或描述着某个人物的某一次经历。或者在江南水乡的某个园林里,在波浪形的墙壁上,你几乎可以随处见到一幅幅各种内容的画,某一幅甚至能打动你的心。

有一些雕刻着竹子,有一些雕刻着荷花,有一些雕刻着独钓寒江雪,有一些雕刻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雕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有用彩色的颜料,只有清一色的天青色,但一样美轮美奂,不失水准。由于只有一种颜色,反而显得更加庄重,大方,更透露着某种优雅的气质。

你瞧瞧,那一池莲花,似乎在夏日的微风中摇摇晃晃,水波在荡漾。池塘的四周,还有留足观赏的男男女女。更有一位老者坐在一只小凳子上垂钓,那条大鱼儿已经露出了水面,从老者的表情可以看出,充满了惊喜和快乐。

这些雕刻在墙上的画,其技法与中国画里的山水画法几乎一样,都有工笔画的影子,有一些甚至就是一幅幅工笔画,只是少了其他颜色罢了。

想起这些雕刻在墙上的画,记忆的马车将我拉回到了多年前的某一天。是个夏日的午后,我们一群放了学的孩子赶着牛儿去山坡上放牧。到了坡上,牛在吃草,我们一群伙伴儿到田地里掰了一堆包谷,准备烧着吃。但大家说这样烧出的味道不好,有一股浓烈的焦苦味道,决定换一种烧法。

而后,我们在一块闲置的荒地里开始用薄薄的石头作为工具,在地上挖起了坑。准备挖一个深约半尺,宽约一尺的坑,再将我们掰回来的包谷连同包谷皮一同放进去,再盖上一层厚土,再在上面生火,就可以烧出没有任何焦苦味的玉米,不仅鲜嫩,而且香甜可口。结果两个小伙伴挖着挖着却遇到了麻烦,挖不下去了,下面似乎有一块石头,但这石头似乎硬度不够。

充满好奇心的孩子们轮换着挖,终于那块石头露出了面容,是一块砖。再经过挖掘后,一块长约一尺五寸,宽约一尺,厚约三寸的大砖被我们挖出来了。但这长相似乎和我们生活中见到的砖不一样,除了个头大外,上面似乎刻着花纹。有一个孩子心细,先用一把草进行擦拭,再用小树枝刮去了上面的泥土,一副完整的画露了出来,似乎是一头牛,但依然不是很清晰。另一个小伙伴突然灵机一动,用一泡尿进行了冲洗。

图像终于清晰可见了,记得好像是一头高大的牛,在耕地,但后面又缺少犁和人。现在想来,那应该是还有几块这样的砖,如果拼凑起来就是一幅完整的画。有一个小伙伴想将砖头抱回家,但由于太沉重,被另一个伙伴儿抛下了山崖。

多年后想起来,那时候真傻,说不准是一件文物呢!时隔多年,要不是今天写这篇文章,这件事早已经在记忆里永远消失了。前几年去临夏开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会,到了地方才知道要去参观砖雕艺术。也是那次会,让我再次想起了在大江南北的庙宇殿堂门前和江南林园中的墙壁上见到的画,其实就是典型的砖雕。

那次在临夏,让我对砖雕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现场,我亲眼目睹了砖雕师傅的手艺,在不长的时间里,一朵栩栩如生的牡丹已经雕刻而成,透露着一股春天的气息。

其实砖雕还有一个名字,叫“刻砖”,是指在青砖上雕出山水、花卉、人物等图案。传统砖雕精致细腻、气韵生动、极富书卷气。砖雕艺术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制作,留有“厚敛雕墙”的记载。临夏又名河州,是有名的“砖雕之乡”,素有“南有徽州,北有河州”之盛誉。临夏砖雕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佛教文化,以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堪称古建筑文化的一朵奇葩。

甘肃临夏境内出土的金代大定十五年进义校尉王吉砖室墓中的砖雕饰物,是以土窑青砖为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临夏砖雕实源于秦汉,是当时民间木雕技艺的延伸。在宋代,临夏砖雕艺术已相当成熟,到元明时代,精美的砖雕已广泛使用于各种建筑之中。明、清两代是临夏砖雕的兴盛时期,建于明末清初的八坊清真北寺门前的“龙凤呈祥”影壁,堪称河州现有砖雕的精品。

砖雕成品主要用来装饰寺、庙、观、庵及民居中的深宅大院,一般用于天井、山墙、影壁、廊心壁、丹墀、台阶、下槛、墀头、须弥座、屋脊等处,雕刻题材可分自然景物、社会生活及富有民族特色的装饰纹样等几类。

在发展过程中,临夏砖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艺术的手法,同时注意将传统国画、书法、印章、诗文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砖雕手法融会贯通起来,形成多元性的艺术特征,既保留着特有材料所呈现的质朴和简约,又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特征。

根据临夏砖雕的一位代表性传承人叙述,临夏砖雕的刻制比较复杂,需要精选烧好的上等青砖,在上面用刻刀刻制成各种图案。一个图案往往由十几块甚至几十块青砖拼接在一起,建筑物中的墙饰、台阶等多用此法。刻雕的工艺包括打磨、构图、雕刻、细磨、过水、编号、拼接安装、修饰八道程序。制作工具有折尺、锯子、刨子、铲、錾、刻刀等。

临夏砖雕在技法上常常采用雕刻和镂空相结合的手法,或圆雕或半圆雕,使其跃出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而次要部位和衬景,往往采用浮雕方式处理。

在构思上,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寄情于景,情景交融。其雕刻技法主要有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镂空式透雕等种类,一幅砖雕往往由三四层图案构成,重重叠叠,里呼外应,浑然一体。

在和传承人聊天时得知,想学好砖雕,可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需要好几年的努力,甚至一辈子都在学习。想学习砖雕,起码得了解绘画,再就是各种刀法的运用,都是相当严格的,稍微使用不当,一块砖废了不说,又得进行返工。当然,在现代流水线式的作坊里,有专门绘制图的画工,有专门负责雕刻的雕刻师,学起来不比以前那么复杂了。

看来,想把一块儿春天搬到墙壁上,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这其中涉及到砖的烧制,图纸的绘画,以及后期细致入微的雕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就能完成的。如今,根据现代家庭的生活需要,砖雕师傅们正在想方设法地对砖雕的实用性进行改造,以适合更多人的需求。

临夏有一些砖雕作坊,为了把砖雕做的更加适合现代生活,更加有创意,甚至与高等院校合作,进行研发。比如各种砖雕花盆,不仅突出实用性,更注重设计和构图。再比如各种室内装饰品摆件,不仅要有文化内涵,更要符合现代人的欣赏习惯。

文章写到这里,也到了快结束的时候。我打算在这个秋风送爽的季节,抽时间再去一趟临夏,在八坊十三巷的墙壁上,把临夏砖雕看个够。那些做工细致、美轮美奂的作品,每一幅都能让人打开想象的翅膀。

标签: 临夏砖雕 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