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南方观察 | 退休警察周游:我与《林海雪原》的一生情缘-天天短讯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 2022-10-21 17:38:30

【题记】这是一本一经出版就引起轰动的书;这是一本当年家喻户晓的书;这是一本多次被搬上舞台、银幕和荧屏的书。

1957年,一位从未写过小说的转业军人,拖着战伤残腿,创作了他人生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一问世就引起轰动,这个人的名字叫曲波,这部小说是《林海雪原》。


(资料图)

曲波1923年出生于山东黄县龙口市丰仪镇枣林村,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开赴东北。他率一支英勇善战的小分队,在深山密林中剿匪作战。《林海雪原》就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就。

畅销书,往往与时代节奏合拍,与人们的精神追求同频共振。上世纪五十年代,共和国刚刚走出战争烽火硝烟,国家百废待兴,重整河山如火如荼,英雄主义光芒万丈。

《林海雪原》塑造了一群英勇机智的人民英雄形象,展现了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我对英雄的崇拜即始于《林海雪原》。

初识《林海雪原》

《林海雪原》出版第二年,我在沈阳出生。没想到,这部红色经典书籍,将伴随并影响我的一生。

五岁那年,我来到黑龙江省通河林业局太平林场姥爷家。第一次看到苍苍林海和茫茫白雪,幼小心灵受到强烈冲击,沈阳城里大马路的宽阔景象瞬间被淹没,高耸的楼房在巍然的山岭前矮了一大截,坐上马爬犁在雪地里飞驰,比哐铛哐铛的“摩电”(有轨电车)好玩太多了……我以孩童的鲜明情感,喜欢这里的一切。

一年后我回到沈阳,闲翻书堆,《林海雪原》一下子吸引了我,熟悉的场景仿佛又置身于太平林场,天天抱着这本书好奇地“啃”,不认识的字问父母,看急了就估摸个大概跳过去,看了一遍又一遍,一些惊险桥段逐渐能背下来了,一个稚童成了《林海雪原》的“铁粉”。

那时我家住在沈阳市商业中心太原街,出门就是电影院。《林海雪原》被拍成电影,我是百看不厌,这成了我在小朋友面前嘚瑟的资本。电影的大众化进一步推动《林海雪原》的广泛传播,杨子荣、少剑波等英雄人物形象更直观更高大。

走近林海雪原

后来我又跟着姥爷去太平林场,是乘森林小火车进去的。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长的森林窄轨铁路,干线和支岔线、专用线总长达700多公里。如今小火车成为既传统又崭新的旅游项目,促进了地方旅游文化发展。

太平林场是片神奇的山林,对我来说真是小鸟入林竞自由。

夏天我和小伙伴们带着猎狗钻进林子里,饱餐一顿“圆枣子、狗枣子”(两种野生枣子),运气好的话还能吃上我们最稀罕的鲜红“托盘”(一种极甘甜、极水嫩的野果)。拎上自制的“穿子”(长长的木柄插上粗铁丝做的铁钎),踩着“塔头墩子”(沼泽地里一簇簇野草长成的坚实草墩)到水泡子里逮蛤蟆。小个子爬到大个子的肩头,搭着人梯在屋檐下掏“家雀”(麻雀,当地土语叫家雀qiao)。

玩上一阵子,推一段滑行着坐一段、能在铁轨上自由自在飞来飞去的“铁台”(铁路上用于运输长长原木的一辆一辆连接起来的运输工具),溜到种植树苗的苗圃里,偷偷抓几把松子揣进衣兜嗑着玩儿。

通河无霜期年均一百来天,每年10月下旬就结冻,冬季漫长寒冷,山区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40.4℃。全年结冻期长达7个月,来年5月下旬才解冻。

我们这些孩子个个都像小火轮,在雪地疯玩,没觉得冬天漫长。冰上抽冰嘎(在冰上玩的陀螺),在封冻的河面上你追我赶划冰爬犁,穿上脚蹬子(一种自制的冰鞋)比赛滑冰。把河冰砸开一个窟窿,在岸边撅(折断)根柳条,伸进去再拿出来,冰水和着洁净的白雪冻成一串“冰糖葫芦”,嘴里嚼得嘎吱作响,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还会经常跑到铁匠铺门口看“挂马掌”(给马匹钉上防滑的马蹄铁),趁大人不注意顺手拿几个亮闪闪形状怪异的马掌钉来玩……各种花样多得很,玩得那是一个“爽”字了得。

我在林场还学会了一首歌,经常萦绕我心头,几十年了还会唱: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

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

一呀一匹猎马一呀一杆枪,

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呀打不尽。

歌中唱的虽然是狩猎民族鄂伦春,其实兴安岭一带人们的生活场景大体差不多。打猎也是冬季的主要活动。说一人一杆枪夸张了,一家一杆枪是真的。一声号令林场就可以拉出几百人的队伍,而且大多枪法很好。

1969年,中苏边境的珍宝岛战斗打响,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的战略前线迅速全民备战,林场第一时间就组织起了一支兵强马壮的队伍,每家每户还打了大量的“石雷”。这些等着装填炸药的“石雷”堆满了林场的铁匠铺和食堂的后院。当年有一句著名的口号,“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在这里是实打实地做到了。

鄂伦春人养猎马,汉族家家有猎犬,经常有两、三个猎人合伙进山打猎,带上二三十条猎狗排成两排浩浩荡荡行进,那阵势俨然就是一支小部队。我姥爷家就有巴克、大青、小白3条猎狗。姥爷嫌我太小,不带我进山打猎。

至今姥爷腰缠子弹袋、肩背猎枪、打着绑腿、带着皮帽子、腿上插着匕首的威武形象依然留在我的记忆中。

枪响林海雪原

初中一年级时,我跟着母亲从湖北回东北老家一趟。这是第三次来到太平林场,也是唯独一次进入原始森林打猎。

那时我虽然很瘦,可身高有1.66米,与姥爷站在一起,矮不了多少。姥爷感觉我像个爷们了,终于点头带我进山。

进山那天我起了个大早,跟着姥爷披挂停当。我腰缠宽宽的子弹带,肩上背着朝思暮想了好几年的猎枪。姥爷背着用藤条和兽皮编织的背篼,里面放着干粮、水壶和一把镰刀,腰间别着匕首。

走进原始森林,光线马上暗淡下来,高高密密的大树将天光遮蔽了大半,使林子里显得阴森森的。脚踩在厚厚的落叶上,感觉十分暄乎(东北话,即松软)。地下的腐枝败叶,也不知沉积了多少年,散发出一股不太好闻的气味。

林子里很静,只能听见我们行走的吱嘎吱嘎声,偶尔踩断小树枝发出噼啪的一响。远处忽然传来不知什么动物发出的叫声,令我一惊一乍的。林间飞舞着一些不知名的小飞虫,时不时看见几只蝴蝶,还有大大的“蚂莲”(一种大蜻蜓)。

姥爷带我走了好长时间,除了看到一些小鸟,也没有见到什么可打的猎物。也是啊,打猎的季节是冬季,那时漫山遍野都是白茫茫一片,灌木丛都干枯凋零,视线可以看得很远。现在正是草木葱茏的季节,林茂叶密,根本看不见什么猎物。

姥爷看到我失望的样子就说,“没有活物可打,那咱就将就一下打打死靶子吧!”于是把我带到一株倒伏的大树旁,这棵树横躺在地上竟然与我差不多高。姥爷在前面百八十步的地方找了株很粗的松树,在树上一人多高处用匕首削掉了一块盘子般大小的树皮,露出了白茬。

回到我身边说:“你打几枪,看打不打得上。”我的劲头来了,站在倒树后面,拉开枪栓推弹上膛,把枪架在树干上,打了三枪。姥爷前去查看,竖着大拇指告诉我,枪枪打在白茬上。

我得意地跟着姥爷继续往前走,高兴得嘴里说个不停。突然,从我们的侧后方飞来四五只大鸟,掠过头顶,向前飞去。姥爷告诉我,“这是猫头鹰,这东西白天一般不出来,一定是被刚才的枪声惊吓得飞出来了。”

说着,姥爷加快了脚步。我也摘下肩头的猎枪提在手上,跟着姥爷一路小跑。跑着跑着姥爷猛然停下了,抬手向下按了按,我连忙压抑着喘息放轻脚步向姥爷靠拢。姥爷伸手向前上方指去,顺着姥爷手指的方向,我看到那群猫头鹰分别落在前面不远处几棵大树的树梢上。

姥爷又对我指了指旁边的一棵桦树,我会意地点点头,蹑手蹑脚地走到桦树后面,轻轻推弹上膛,单膝跪在地上,紧靠树身举起了枪,瞄准一只距我最近的目标,屏住呼吸,慢慢扣动了扳机。“砰”的一声枪响,几只猫头鹰腾空而起。

我心里一凉,一句“糟了”还没喊出口,就见一只猫头鹰扑啦啦地从空中坠落下来。姥爷几步赶了过去,待我三步并作两步赶到,姥爷已经用镰刀按住了还在挣扎的猫头鹰。这下,我兴奋到了极点,围着姥爷转着圈欢笑地喊道:“我打着了,我打着了!”姥爷也高兴地直夸我,是个当猎人的料。

我拍了拍跪在地上弄埋汰了的波棱盖儿(膝盖),仔细看了看已经不再动弹的猎物。除了在沈阳的动物园里,我还是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看到猫头鹰。这是一只个体硕大的猫头鹰,一身褐色的羽毛夹杂着细斑纹,硬硬的尖嘴好似弯钩,一张像猫又不像猫的脸,长得真是磕碜。

我们拎着猎物回到林场,路上碰到的人纷纷询问,姥爷见人就说:“瞧!这是我的小外孙打下来的。”我背着枪跟在姥爷后面,别提有多傲娇了。

当天晚上,姥爷将猫头鹰送给了林场的一位工人。他家老人得了重病,医生开的药方需要猫头鹰做“药引子”,他正四处托人寻找。林场虽然猎手如云,怎奈猫头鹰本来就稀少,又是昼伏夜出,很难打到。谁料想,今天竟然撞到我的枪口上了。

暑假结束,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姥爷姥姥,离开了林场,离开了我最喜爱的林海雪原。从此再没回去过。

我讲《林海雪原》

林场小伙伴们玩耍累的时候一屁股坐下来,不停叫唤“再给我们来一段林海雪原吧!”我凭着自己对小说、电影的记忆,张嘴就来。

杨子荣打死猛虎、刘勋苍猛擒刁占一、高波二道桥头英勇牺牲、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等惊险战斗故事让小伙伴们充满好奇,惊险的段子听了一遍还要听一遍。

尤其是杨子荣打虎上山那一段,小伙伴们个个睁大了眼睛,屏住呼吸注视着我。“……前爪挨了一枪的老虎,在距离杨子荣只有几步的地方直立起来,向杨子荣张开血盆大口扑来,杨子荣抓住机会,一枪从老虎嘴里打进去,打穿了老虎的天灵盖,凶猛的老虎长长地哀嚎了一声倒在地上不动弹了。”这时小伙们才舒了一口气。

就这样,多谋善断、指挥若定的少剑波;智勇双全、浑身是胆的杨子荣;英勇果敢、势如猛虎的“坦克”刘勋苍;能说会逗、善于登攀的“猴登”栾超家;耐力超强、日行百里的“长腿”孙达得;美丽善良、英姿飒爽的“小白鸽”白茹等富于传奇色彩的战斗事迹,从小印入我们这些孩子的心底,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多年以后我才知道,《林海雪原》里的杨子荣是真实的英雄人物。杨子荣战斗过的黑龙江省海林县专门成立调查小组,通过历时8年艰难曲折走访,终于还原了英雄的本色传奇。2017年11月,央视《国宝档案——光辉历程》专门制作了一期节目《寻找杨子荣》,向人们展示了这位真实的剿匪英雄。

1970年7月,为纪念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侦察英雄杨子荣,黑龙江省海林县在东山之巅约7万平方米的松林中修建了杨子荣烈士陵园。2009年9月10日,杨子荣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情系《林海雪原》

后来我随父母举家南迁时,我最心爱《林海雪原》竟然都没有装进木箱里。我满腔怨气的哭闹一场,父母一再解释“实在装不下这么多书籍,只好当废品处理了。”直到他们答应以后再给我买一本方才作罢。可是,后来这本书一直没再出现过,成了我多年的一个心结。

电脑逐渐普及后,我“网上冲浪”,第一浪就冲着心心念念的《林海雪原》。当熟悉的文字跳入眼帘后,犹如老友重逢,我迫不及待、如饥似渴地又将全书览遍。

《林海雪原》经久不衰,从电视剧到电影,一次次出现在国内外荧屏。其中2014年徐克执导的3D电影《智取威虎山》,以新的视角,当代人的思维,重新演绎了那段英雄传奇的历史故事,给人以强烈地视觉冲击和思想震撼,累计票房破8亿元人民币,印证了红色经典独特持久的魅力。

青少年时我最大愿望就是参军,渴望成为一名像《林海雪原》中英雄一样的战士,但参军的愿望终究没能实现。当上人民警察后我安慰自己,警察也拿枪,也同坏人作斗争,也算是半个兵。

在我的从警生涯中,特别是从事刑事侦查的十多年里,英雄始终激励我,让我从一个稚嫩的青年锻炼成为一名优秀警察。

当我深入缜密地分析案情,条分缕析地梳理线索,坚忍不拔地追寻罪犯;当我审讯狡猾的犯罪分子,突破他们的心理防线,逼其缴械投降,供认罪行;当我勘查复杂现场,将绳索绑在腰间,冒险缒下从未有人进入的深深的山间洞穴中;当我在湖北宜都“十里黄金垭,九弯十八拐”险道上,与人高马大的新疆逃犯殊死搏斗,滚下山崖,最终将其制服擒获……

我知道,那一定有杨子荣、少剑波、高波、刘勋苍、孙达得等英雄行为的影响,是这些英雄的精气魂魄在引导我、激励我,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已融入我的血液中,《林海雪原》树立的英雄精神坐标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并且还将继续感动、激励、影响着后来人。

2015年盛夏的一天傍晚,我在宜昌市胜利四路新华书店转悠,《林海雪原》好似一道闪电划过,我急步上前,从书架上抽出来,果然没看错,就是它。

久违了,老朋友;久违了,儿时的伙伴。大喜过望的我,捧着失而复得的宝贝走出书店,忽然感到外面的天气不热了,空气中氤氲着一股森林中的清新之气。

现如今,只要有《林海雪原》的信息,我都会第一时间关注。

(作者周游,曾为人民警察,现退休在家,闲暇读书写作)

(供图:本文编辑胡振栋)

标签: 林海雪原 太平林场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