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精益求精的执着,才是他身为名匠的底色-每日观点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10-22 10:05:10

形容造物技艺高超,我们常说一个词叫“巧夺天工”。


(资料图)

这个成语出自元代赵孟頫的一首诗《赠放烟火者》——“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巧,精巧。夺,胜过。巧夺天工很好理解,就是指人工的精巧可以媲美乃至超过天然。类似的词还有宛若天成、鬼斧神工、天工造物、自然天成等等。

“人间巧艺夺天工”,可以说是对一位匠人造物技艺的极高评价。能够获此评价,离不开匠人对其作品的一遍遍改良、优化、打磨,精益求精。

而明晚期宜兴紫砂的一代宗匠,紫砂大师供春门下最出名的徒弟之一,时大彬,就是这样一位精益求精、力求更好的匠人。

时大彬像

聊到紫砂名匠,很多人脑海可能会浮现一个含蓄儒雅的大师形象。然而,这位大师本师......却是不修边幅出了名的。

在对这位制壶名匠的研究中,与他同朝代的文人徐应雷所写的《书时大彬事》,是被普遍提及和引用的重要材料:

一次偶然的机会,徐应雷在朋友家偶遇时大彬,一睹了这位制壶名匠的庐山真面目。结果呢?“其人朴野,黧面垢衣。

在徐应雷笔下,时大彬是个蓬头垢面、嗜酒好饮的「村夫」,“性嗜酒,所得钱辄付酒家”。赚完钱就买酒和村里的农夫对饮,整个人散漫的不得了。

▲ 元 钱选《扶醉图卷》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除了为人散漫爱喝酒,明代的另一位文人葛应秋,还描述了时大彬的其他“毛病”——脾气差

葛应秋在他的《石丈斋集 瓦壶记》里写到, “大彬抟埴之工,专治壶。家贫,性嗜酒,挑达迂疎,负气自亢。”

然而,偏偏就是这个“既散漫又没钱,爱喝酒还脾气差”的人成了一代紫砂名匠,甚至是宜兴紫砂器成熟期的领军人物。这又是为什么呢?

▲ 明 陈洪绶《蕉林酌酒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时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那些对他个性褒贬不一的历史资料,便会发现“不修边幅”的他,其实有着一贯坚持的东西——对改良制壶方法热情以及对制壶品质的严格要求。

时大彬制壶,不拘泥于传统。他在泥料中掺入砂,开创了调砂法制壶,古人称之为“砂粗质古肌理匀”,别具情趣。

▲观复博物馆馆藏的「明晚期-时大彬款紫砂壶」就因为中含有大量的砂,状若梨皮,手摸起来都涩涩的感觉,其实是紫砂最初的感觉。

他改进了供春“斫木为模”的制法,将打身筒成形法与镶身筒成形法结合,由此确定了紫砂壶“泥片镶接成形”的基本方法。

早年间他游历苏州娄东,结交了很多文人。返回宜兴后,时大彬将文人 “小、雅、精”的审美,融入到制壶理念中,将紫砂壶变“大”为“小”。自此,紫砂壶成为了可以案头清赏的雅玩。

时大彬制壶,必定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就连说他“其人朴野,黧面垢衣”的徐应雷,后来也不得不在文章中承认,时大彬制壶“始闭门,竟日抟埴”, “能精而以成其名”。

▲ 明 丁云鹏《漉酒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无独有偶,葛应秋同样也写到,时大彬“壶既名四方,索者众,或三五月弗染指,或闭门便六七旬弗出,则解衣磅礴、科头攘臂而为壶,专气一神,得心应手。……稍歉点,辄引铁椎碎之,虽从旁请乞,弗与。”稍有不好的壶,时大彬都会直接砸碎。

正是这种一遍遍打磨作品,执着于「更好」的坚持,使得时大彬制壶品质极高。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时大彬紫砂壶就享有盛誉,一壶难求。

人们常说匠人成就作品,而作品又何尝不在成就匠人。抛开时大彬不修边幅的外在,对作品精益求精的执着,才是他身为名匠的底色。

观复博物馆依馆藏「明晚期时大彬款紫砂壶」样式,推出「仿时大彬款紫砂壶套装」。

《石丈斋集·瓦壶记》里有这样的记载:“予家蓄一壷,执似耳,流似凫,甬腹,罋颈,盖平而少封,下镌时大彬名。”

执柄像耳朵;壶流直,像野鸭的嘴;壶身呈直筒型,壶颈呈翁形;壶盖平板无突檐,这是时大彬紫砂壶的经典款型

饮茶时,古人希望茶具不要挤占茶叶的风头,会特意选用这类拙朴的茶壶,以突出茶的韵味。

观复博物馆仿时大彬款紫砂壶套装,采用传统炼泥工艺,精选上等窖藏老青段泥,保留古法泥料之颗粒感。经千度以上高温烧制,重现时壶股古拙气韵

整壶简洁大方,直筒型的壶身刚正挺拔,如《周易》中“君子当直道而行”的写照。

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透气性极佳。

为适于日常随用,我们对壶的体量进行了适度减缩。并且,以相同泥料作配套杯盏,色泽自然,玲珑有度。

标签: 精益求精 不修边幅 观复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