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市民同参与社区设计!2022 港深双城双年展探索城市韧性-头条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10-24 17:51:36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下文简称“双年展”)是全球首个以城市和城市化为固定主题的展览,由深圳一方从2005年开始创办,2007年地缘紧邻的香港受邀加入,展览演变为双城互动、一展两地的独特类型:双城双年展。

双城双年展,一直立足其所在的珠三角急剧城市化的地域特点,关注全球普遍存在的城市问题,用当代视觉文化的呈现方式,与社会公众广泛交流互动,具备国际性、先锋性、公益性。

由香港建筑师学会双年展基金会主办,香港建筑师学会、香港规划师学会及香港设计师协会共同协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创意香港”为主要赞助机构,两年一度的本地建筑界盛事——港深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自2022年8月份至11月份,分2个阶段在香港四个地点展出,其中3个实体项目将于11月“移师”深圳,参与深圳部分的展览。本次香港“双年展”是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活动之一。


(资料图)

2022年9月14日,“双城双年展(香港)”于中环天星码头举行开幕礼。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于开幕礼进行视频致辞,其表示,这个两年一度的跨城展览探讨未来城市前景,具丰富的创意和前瞻性。这种交流平台的建立,城市相互联系和创新,正是香港与内地加强协作、同建设、同发展的范例。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于开幕现场发表致辞。杨润雄表示,近年来深港两地在文化、经济等不同领域都有充分的合作,一起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国家的发展注入不同动力。自从首届双城双年展(香港)在2007年举行以来,特区政府一直都支持这个活动,今年的建筑双年展所有的展品也将会在深圳双年展以实体或者数码的形式再次展出,实现双城互动。

自21世纪初开启的双城双年展,进展到2022年,到底有何不同?将为城市建设带来怎样的思考?就此,南都·湾财社记者专访了本次双城双年展(香港)策展人、美国注册建筑师梅馥曼。

“集籽种城”:回归城市设计的本源,以人为本,为市民服务

据介绍,本届双城双年展(香港)汇聚本地及海外具代表性的参展单位,他们来自科学、艺术、教育、设计、社区、建筑、保育及影像等领域,从自身角度出发,透过“自下而上”“共居”“人与自然的共生”及“生活宣言”四大命题,构想韧性十足的城市,“种”出和而不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蓝图。六位策展人均为土生土长的“80后”香港建筑师及设计师,活跃于各建筑及创作领域,包括在数个国际都市走了一圈后又回到香港的美国注册建筑师梅馥曼、热衷城市研究的荷兰注册建筑师何尚衡、跨媒界艺术创作及策展人卢韵淇、擅于遗产保育建筑的香港注册建筑师徐卓华、对香港古迹及历史有浓厚兴趣的香港注册建筑师黄洪铨以及从事文物保育专业的香港注册建筑师龙文菁。

从上述策展人名单来看,本届的策展人的专业身份是“不拘一格”,不局限于只是建筑城市设计专业的人才。梅馥曼告诉南都·湾财社记者,今年在策展之初,作了很多新的尝试,首先是突破了建筑行业的人员,不仅有建筑规划师,更有NGO机构的社工、社区妇女会成员等,大家都极有热忱地为社区变好做了很有“实验”性的事情,比如香港清洁工工具研究所透过作品“清洁工DIY工具”,展出清洁工友们如何自费制作既实用又耐用的“开工架生”默默贡献社会,一方面宣扬他们自制工具的智慧,另一方面旨在唤起大家对清洁工的关注。其次是展览方式的多样化,从实体展览,还有四个副展题,还有四个沙龙活动,四个线上讨论会等,市民观众都可以亲身参与到整个活动中,具有更强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集籽种城:聚集了50多个探讨城市、建筑及建构环境议题的参展单位

梅馥曼介绍,本届双城双年展(香港)的主题为“集籽种城”,聚集了50多个探讨城市、建筑及建构环境议题的参展单位,共同探索怎样令社会上的不同元素共存、取得平衡。策展团队希望参展单位透过反思“种籽”的概念——一种微不足道,却具备抗御困难的生命根源,能够如经营种籽库般,把民间别具韧性的“种籽”,置放于阳光下,让大家见证及推动其成长。本届双年展中每颗收集得来的“种籽”形状各异,但都是始自对人的关注,凭借一个单纯的信念,一起摸索香港未来的方向,写下属于当代的香港故事。

策展团队对场地的选择亦印证“集籽种城”的概念,挑选一些为人熟识并散落城中的地方如码头、街市等,唤起当中的日常人文故事,让大众重新筑起某些失落的记忆。

集籽种城:更草根更接地气,市民一同参与社区设计

谈起今年的展品,梅馥曼表示,印象深刻的是“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的展品,其将“校区”设计为一个自带轮子和影像资料的折叠箱装置,既方便该展品11月份带到深圳展示,其中还含有该绿色环保校区的视频资料,折叠箱打开之后方便观众坐下来观看校园的影片。

另外就是代表着香港“自下而上——社区设计与社会设计”的作品,如“街道变革”,指出“5个交通黑点”,借鉴不同城市改善交通的作法,提出支持人本交通、改善街道设计的解决方案,鼓励参观者表达“咁理想条街点样”? 该展品推动市民有意识地参与城市社区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自下而上”的功用。

集籽种城:展览贴近大众,成为属于每个香港人的双年展

梅馥曼介绍,香港部分在展览期间还将举办一系列社区项目,包括工作坊、学术研讨会、导赏团及放映会等,配以多元化的展品,内容涵盖实体与虚拟世界,包括装置艺术丶互动设计丶跨媒体创作及虚拟技术,令展览更贴近大众,成为属于每个香港人的双年展。

由香港古建保育协会主办,香港乡郊基金和2 Square Metres 协办的“荔枝窝客家泥砖制作暨修复分享工作坊”于10月1日举办。该工作坊走出市区展览场地,来到近年备受关注的新界东北荔枝窝客家古村,参与者一起亲身制作客家村屋砌墙常用的泥砖。大家透过实地考察和建筑保育业者的讲解和示范,更加了解荔枝窝的客家村落文化和建筑特色,还为荔枝窝村活化出一份力量。

成立于2021年的“原生的深水埗棚仔——草民轶志”期望透过研究香港自建建筑以理解空间运用与社区建构的关系,尝试寻找当下城市生活不同的可能性。草民亦会走访到不同村落的社区,与村民和不同持份者对话和记录生活空间。

由创意集体“怀疑人生就去”、香港建筑文物保护师学会及长春社文化古迹资源中心共同策划的“天星沙龙”,带参加者乘坐电动渡轮穿过维多利亚港前往青衣天星小轮船坞,通过历史、文学和流行文化,重温与这片小海港紧密相连的城市故事,将缓慢的渡轮“改造”为休息、反思生活和沉浸式城市观察的静态空间。

以乡郊复育为命题的项目“本地竹实验”设于北角码头,参展人继里画坊为沙头角拥有360年历史的梅子林客家村制定了复育方案,集合了研究团队、居民、参与学生及义工们的知识、技术、经验和创意,探讨人与自然关系、在地物料如竹、砖瓦和植物染的使用,共同策划了香港的乡郊资源库。

特别观展

KPF (香港)建筑师事务所—高级副总监邓文辉(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展品设计师):

近几年,“旅行”对大家来说,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旅行箱”相信大家都很少机会接触。于是,我们构思一件将流动式博物馆,将博物馆融入到一个旅行箱中,利用投影科技在双年展的展馆中凝聚一个焦点,展示一个新科技的绿色科学园。

该展品利用平合式、折叠式设计方法,每次展览完成之后,再收入到旅行箱中,运送到下一个展览地。

该展品契合了这次双年展的主题:由一颗种子,将绿色的讯息带给大家。

纸上观展

主题一:自下而上——社区设计与社会设计

当城市面临老化问题,建筑环境亦如是。在这前提下,自下而上地由居民的需求所展开的社区设计,相对于由上至下的管理式设计,理论上能避免城市更新时所引起的冲突。

主题二:共居——多元化與包容

香港,素以包容、多元化见称。我们是如何与不同人群,其中包括弱势群体、残疾人士、LGBTQ社群、长者和少数族裔等共处,让这里成为每个人的宜居城市?不少参展单位梳理了其对多元与包容的城市设计方法的反思。

主题三:人与自然的共生——可持续规划

为应对疫情危机,人们开始远距离工作。城市人口的流动减少,同时有更多人选择搬到负担较轻的宜居地区,成为了重构城市规划的契机——发展可持续城市时,我们是否应比以往更尊重大自然与传统文化,以及“城市与乡村”“当代与历史”“人类与自然”之间应有怎样的共生关系?

主题四:生活宣言——另类生活与低碳生活

为保护环境,奉行低碳可持续生活是当下的价值。然而在全球疫情下,广泛使用的一次性用品及网购产生的大量包装材料,令我们反思该如何挑战现状并忠于信念,过上更富有韧性的可持续生活。

观展知多D:与港深一起“集籽种城”

今届双城双年展(香港)的香港部分举办至11月26日(星期六),四个展览场地分别是北角(东)渡轮码头、中环街市及天星码头(中环及尖沙咀)。

深圳部分(即“香港馆”)则将于今年11月下旬于深圳罗湖粤海城·金啤坊展开,展示三件实体展品及其他跨媒体创作。

2022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香港)

主题:集籽种城 |Seeds of Resilience

地址:香港北角(东)渡轮码头、中环街市及天星码头(中环及尖沙咀)

展览时间:2022年8月27日至11月26日

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

主题:城市生息 | Urban Cosmologies

主展场:深圳粤海城·金啤坊(原金威啤酒厂)

地址:深圳市罗湖区东昌路9号

展览时间:2022年11月下旬 至 2023年2月底

分展场:前海合作区粤港澳青年创业产业园、南山区南头古城、龙岗区国际低碳城、龙华区大浪时尚小镇、坪山区大万世居、深汕特别合作区新厝林古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肖阳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注册建筑师 自下而上 香港特别行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