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艺术课堂 | 对话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韩宝全,揭秘舞剧《李白》的创作故事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 2022-10-26 18:57:56

韩宝全

中国歌剧舞剧院导演,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曾担任中非论坛及南非“中国年”闭幕式文艺演出《中非时刻》、中国.拉美地区文化交流年开幕式文艺演出《中拉时间》、中国足协 中超联赛开幕式等重要活动总导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歌剧舞剧院原创民族舞剧《李白》总导演、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考核展示《舞上春》创意策划。

01

谈创作缘起——

诗歌文化再掀热潮,传统文化大受欢迎

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有很多著名大文豪,比如辛弃疾、苏轼等,那您为什么会选择以李白为主线来创作这部舞剧?

答: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思考。首先,在当下,诗歌这门艺术在人们心目当中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诸如央视《诗词大会》、《诗画中国》等节目的热播都体现了人们对诗歌的热爱。

第二个,从时代的角度来说,盛唐掀起了我们中国诗词的一个高峰,那是一个包容的、开放的盛世,而盛世必出这种耀眼的天才,也就是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之上九万里”,这是少年李白辞亲远游写下的一首诗,它不仅体现了李白心中的雄心壮志,也生动地展现了盛唐景象。

如今,我们也是恰逢盛世,实现了千百年来的小康的梦想。时代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作为一个文艺与工作者,如何弘扬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时,我想到了李白,也很感谢中国歌剧舞剧院这样一个平台,让我有机会实现自己的创作想法。

02

谈创作灵感——

为什么没有李白的时代是乏味的

问:在开始舞剧《李白》的创作前,您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

答:首先,我们分析一下李白这个人物角色。李白是诗唐天空最明亮的星,每一个中国人在他的生命过程当中,一定会有一个时刻跟李白相遇,去读读他的诗。李白的诗,也随之成为了我们生命记忆的一部分。

我前几年看过一篇论文,是故宫的学者祝勇写的,论文题目是《没有李白的时代是乏味的》。这篇论文给我很大影响,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我思考——为什么没有李白的时代是乏味的。

所以,我想要用民族舞剧的方式来填补这个空白,尝试着去给出答案。

03

谈创作挑战——

舞蹈拙于叙事,长于抒情

问:韩老师,您在创作中是如何用舞蹈将李白飘逸洒脱的人物性格体现出来的,期间遇到的难点又是什么?

答:其实从各种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上去表现李白的作品非常多,但以民族舞剧的方式来表现李白在国内属于首次探索。

一开始筹备这部舞剧的时候,我特别兴奋。但是,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就发现很多困难。这主要是因为舞蹈有一个特点——拙于叙事。

举个例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些诗句,用舞蹈来表现是非常难的。哪怕跳一个半小时,可能也说不明白这几句诗句的内涵。这是创作中遇到的难点。

但与此同时,舞蹈自身也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长于抒情。虽然它没有文字,不能用语言表达,但可以用肢体来传递情感。这是舞蹈最大的一个长处。比如说在第一幕中,我选用了《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这首诗,一道一道门向李白打开,李白拿着他的诗卷走进永王幕府,但同时也不小心走入了一个内部的斗争,陷入一个巨大的灾难中。

可以说,曾经带给李白巨大荣耀的东西,回过头来变成了他的枷锁。

为了体现这一点,我在舞台上用了四条长达50米的长卷,围住了李白,以此来体现李白在字里行间经受的巨大束缚,从而展现李白诗的意境和人生命运。

04

谈创作手法——

虚实结合,体现李白的社会性和自然性

问:韩老师,想问一下您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为了凸显李白楚狂人、谪仙人的人物形象,在创作手法上有哪些特别的设计?

答:人有两性,一个是人的社会性,一个是自然性。李白的社会性体现在他一生挣扎向上,对理想的坚持。他的最大的理想是匡扶天下,安社稷、济苍生。

李白的自然性是,他从人生的有限看见了宇宙的无限。在看待问题时,他跳出了物我的界限。他的志向是月亮,想要与月亮对话,这是他的自然性。那么,李白一生都在出世、入世这两个事情中挣扎,而我就采用虚实结合这样的手法来表现他的这种挣扎。

05

谈舞台设计——文字的万钧之力

问:舞剧《李白》的舞美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您能给我们介绍下这部剧在舞台设计和音乐上有哪些巧思吗?

答:从舞台设计上,我们用了大量的文字,甚至一开始,我们的乐池里是没有乐手的,反而堆满了文字——有放着的文字、有挂着的文字、有游走的文字、有升降的文字。有些文字时而代表李白的理想,需要呈上去,时而又变成李白的炼狱,将他紧锁。可以说,大量采用“文字”这种元素来呈现整部舞剧的意境,也是我们这部剧特别有意思的地方。

在音乐上,这部剧主要运用了两种乐器——古琴和打击乐器。其中,古琴是最重要的一个方式,我们用古琴刚柔并济的力量,来体现李白情绪上的变化,将他的理想娓娓道来。其次是打击乐。我们在国家大剧院以全乐队交响乐的形式来演出的时候,我们乐池里几乎有一半的空间是填满了各种打击乐,以此来体现李白诗歌作品(比如《将进酒》)的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06

谈重要道具——李白的剑与酒

问:舞剧《李白》中,留意到有两个道具出现频次非常高——酒和剑。那么您为什么会大量运用这两个道具呢?

答:首先,李白的酒和剑是他的人生写照,可以说它们体现了李白的梦想、展现了李白的性格,也隐藏着李白的忧愁。

这里的“剑”有三层意思:首先,“剑”是身份的象征,在那个时代,男士身上配剑是身份与权贵的象征。

其次,剑是一个兵器。李白从少年时,就是一位剑客。舞剑,也体现了李白个性中的狂放。最后,剑也预示着李白建功立业的梦想。他终生佩戴着的剑,这也代表着他的一个终极理想。

再说到酒,酒就更关键了。酒是李白自由向往、狂放不羁的表达,同时也是李白借酒消愁的一种方式。李白存世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作品中都出现了“酒”的元素。

07

谈叙事结构

——将李白视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问:舞剧《李白》采取了一种倒叙的结构,讲述李白在经历安史之乱后返回长安的人生经历。那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一种叙事来展开整个故事?

答:在我们大多数人心中,李白的诗句是真实、可亲的,仿佛随手都可以触碰到。

但是,李白的肉体是模糊的。你对李白有印象吗?没有,毕竟都1,000多年了。所以大家心中的“诗仙李白”,可能是一个仙风道骨、飘然欲仙的形象。但是,我刚才有提到李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一生挣扎向上的普通人。所以,我想从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的角度出发去诠释李白的形象。

所以,我把剧本顺序颠倒,用倒叙的方式来呈现整个故事。第一幕就讲红尘俗世当中,怀揣家国梦想、积极向上的李白,在临终之前仗剑从军的人生壮举。在开篇就定下一种人物命运的基调,再去说他后面供奉翰林、赐金放还,理想破灭后寄情山水的人生际遇,以此来突出李白真实的、普通人的一面。

08

谈作品意义

——讲好中国故事是文艺创作者的使命

问:在您看来,《李白》这部舞剧最大意义是什么?

答:从个人角度来说,这部剧最重要的意义是让我有机会重新梳理了我们的过往、我们的历史,进而获得关于当下的新的认知。

同时,站在舞台艺术、中国文化的角度,我觉得舞剧《李白》讲出了我们的中国故事,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文化自信非常重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艺创作,要是没有文化自信,就绝对无法创作出好的作品来。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我觉得我们有义务去想想如何去讲好我们中国故事。

扫码加入“云演播”社群,获得更多艺术干货!

责编:勾晓庆

标签: 中国歌剧舞剧院 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