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飞叉:“银龙”飞旋胆气豪-环球观点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10-27 17:04:32

​​


(资料图)

彭立新在表演三叉

飞叉是表演者以叉为道具,通过肢体运动使叉在身体各部位旋转,并不断抛接的一种表演。

2020年,吴桥杂技·飞叉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左右翻飞旋转、高低腾云降落、清脆响声萦耳……在吴桥杂技大世界江湖文化城“彭家班”,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彭立新,从容地将手中的一杆银叉表演得险象环生、神韵无穷,彰显了杂技艺人的阳刚之气和冲天豪情。

他的表演时而如怀中抱月、时而如风摆荷叶、又恰似金丝缠腕。叉的起落转合间,令人眼花缭乱,更为震撼心灵。

而彭家班的每一名演员都是彭立新的亲人——他的父亲彭彦华、母亲齐爱红、妹妹彭真真。因是世代相传,人人气带英姿、身怀绝技。

彭立新在表演单叉

循环飘飞 有声有色

身手矫健、气宇不凡的彭立新,舞起叉来腰肩胯肘运用自如。只见他唰地一下,手一搂,将3把叉握上手。随着手肘旋动,转眼的工夫,一把叉随着他的身体游走盘旋,另外两把叉则上下飞舞。很难想象他已年过不惑,也更难以想象在他身上翻飞的3把叉重量超过10公斤。

他手中的飞叉长5尺,叉头分三股,呈“山”字形,叉头下装有活络的环形铁片,叉体为圆柱体硬质木棍。彭立新可以一人同时表演单叉、双叉和三叉。表演时,飞叉就像一条条游龙在他身上环绕、腾空,一招一式游刃有余。

“这飞叉来头可不小!它俗名三叉戟,又有马叉、九股叉、托天叉等许多种美称。”彭立新拿着一把飞叉介绍起来。

相传,飞叉起源于南朝梁武帝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叉既是古代兵器之一,也是宫庭中的娱乐或仪仗工具。

“我们杂技飞叉是由古代武器长枪衍变而成的一种健身和表演器械。早在唐代,飞叉活动就已成为深受民间欢迎的花会,赢得百姓喜爱。一直以来,飞叉成为大众武术、健身、表演的技艺,在民间得到发展。”带着真诚和热情,彭立新说。

杂技飞叉始创于明清两代,也是武术十八班兵器之一,装有活络环形铁片。习练者使之在肩、背、胳膊等处滚转,或抛掷空中,然后接住,耍出各种花样,有攻防技击之用。

“飞叉是个难度极高的技术活儿。和普通的刀枪不同,表演者不能用手握,而是要熟练运用肌肉的紧张和松弛,让飞叉在臂、腿、背上转圈翻滚,同时需要精确掌握力度来调整飞叉的重心和速度,以便控制叉的起、落、转、合等。”彭立新说。

彭立新与武术冠军汪娟(右一)切磋技艺

刚猛浑厚 气势逼人

飞叉表演集健身、武术、杂技、舞蹈于一身,演练起来刚猛浑厚,技巧性极强。表演者要身手灵活,一环紧扣一环,手、眼、身、精、气、神统一协调,滚、爬、旋干净利落。

杂技飞叉节目对丰富杂技舞台艺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新中国成立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全国从县级到省级多数都成立了杂技团,部分飞叉习练者由村街的民间花会组织、私人团体及街头卖艺谋生方式转入职业生涯。从此,飞叉技艺产生了又一次演变,登上了艺术舞台。

彭立新出生在一个杂技世家,从老太爷彭大年时就开始表演杂技。现如今“彭家班”在彭立新的父亲彭彦华的带领下,成为了吴桥杂技大世界的一个特色舞台。

“小时候,每天早上一醒来就跑到院子看爷爷教父亲练习飞叉。从那时候就对飞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彭立新说,“说不上为什么,真的是从骨子里喜欢。”

不同于武术中的棍棒,飞叉在表演时需要一直在人的身体上滚动,尤其胳膊经常被磨破,有时候袖子都带着血,总是弄得胳膊上一层一层老茧。

彭立新说:“刚练的时候胳膊、腿、腰都很疼,但痴迷的劲儿上来了,好像也就那么回事,没什么感觉了!身上经常弄得淤青、流血、结痂。即便这样,还是坚持了下来。”

为增加摩擦力,一般艺人会在木棍上缠布或打上松香粉。表演开始时,先用手搓叉,借惯性再用胳膊肘逐步加速,使飞叉垂直悬空,叉头铁片发出“哗啦啦”的悦耳响声。

随着飞叉高速旋转,表演者臂上、腿上、肩上、腰部和胯下翻转滚动飞叉,做出许多精彩的花样动作,如单超、双超、过脑、发高、背花、过桥、怀中抱月、插花盖顶、双叉对传。每个动作彭立新都信手拈来。“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需要下一番狠功夫!”彭立新说。

将“飞起来的武术”传承好

飞叉的头是金属的,所以一旦动作做不好,很有可能受伤。“有一个动作要向前翻,这个时候飞叉在空中,眼睛是看不见的,所以当翻滚完成,飞叉落下时,如果不熟练,很可能就扎到腰了。”彭立新说,练习飞叉讲究很多,很像武术,所以人们通常把它叫作“飞起来的武术”。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杆叉子凌空抛起坠下时,演员不是用手去接,而是用颈或背去迎,然后用腿一蹴,把叉子送上半空,不断让飞叉在他们的颈、肩、背、肘、腿各部飞起坐下……

由于飞叉这项杂技特别吃力,所以很多人都舍不得让孩子去练,也正因如此,这项杂技才会濒临失传。虽然这些年也有人陆续来找他学艺,但真正能坚持的屈指可数。

彭彦华在教彭立新练飞叉时,注重要求神与气合、身与心合,从而使彭立新掌握了叉人合一的功夫。而他的母亲齐爱红,则经常陪着他练柔术,从而形成刚柔相济、转换自如的特殊身法。

如今,彭立新已将技艺传授给了儿子彭福顺,这项技艺在彭家延续着。“如果有人真心想学习,我也愿意教授。他说:“学飞叉,既要有热情,还要有毅力,也就是要有爱心、信心和恒心,这样才可能学成。”

即便面临着重重困难,彭立新还是很有信心将这项技艺传承好。“练飞叉能提高身体的灵活性,活络经脉,强筋壮骨,胆气冲天。我这些年,就是冬天演出都没穿过厚服装,也不会感冒。练好飞叉也更能感受这项独特的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彭立新笑着抡起叉。那从容自信是努力坚持带给他的底气。

(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通讯员 洪飞飞 摄影报道)​​​​

标签: 吴桥杂技大世界 怀中抱月 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