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 借水而居·说游嘉兴-环球焦点
嘉兴,自古繁华地,江南鱼米香。两千年前风云角逐的古战场,一千年前车水马龙的浙西府,风流未被雨打风吹去,杨柳岸边,薄雾轻烟,水色氤氲的江南家园,如今仍是风姿绰约的梦里水乡,令人无限神往。
“三山云海几千里,十幅蒲帆挂烟水。”寻常来讲,行在江南的人,多半已经习惯了探水问路。游访嘉兴城,注定也是一场蜿蜒的寻水之旅。北靠太湖,南倚钱塘,东临杭州湾,西接天目水,一条古运河穿城而过,大港小泾,诸水纵横,最终成就了“八水绕城”之盛景,筑成了这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的风韵古城。
锦绣堆✦
【资料图】
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不论是依水造势的民居,还是迂回曲折的街巷,无处不彰显着嘉兴水乡的独特魅力。如水般深远静谧,亦如水般潺潺不息,人走景移,亦步亦趋,置身其中,眼前便是层出不穷的变幻画面,仿佛精雕细琢的大型工艺品,每一面都是鲜活的、生动的,哪怕是最刁钻的角度,也经得起光阴过往间亿亿万万遍的目光考验。
锦绣之地,烟笼人家,青瓦白墙,两岸杏花。它不是古都王城,少了些帝王将相圣贤事,它是温柔水乡,多了些才子佳人风流赋。自古至今,嘉兴都是浪漫故事的发生地。放眼四望,触目皆水,每一个转身都暗喻着岁月多情。那桥上走过的谁家姑娘,只是低头颔首之际,便胜过凉风吹皱一湖春水,漾起水莲花般的娇羞。再看那桥下碧波涟涟,红鲤游摆,从苍茫处飘然而至的是摆渡人的呢喃歌声,浑然与水声唱和,划破了水乡的每一个清晨与黄昏,摇曳出一幅绝色水墨画。连江阁楼,细雨蒙蒙,添酒回灯之际,隐约传来水上拨乐声,波心疏影里的宫商角徵羽,琴音与江水一摇一荡、连绵起伏,勾连了多少“主人忘归客不发”的水乡韵事,被诗人移至笔墨之中,街巷诵传。
云山苍苍,碧水泱泱,梦醒人间时分,江山似旧温柔。粉墙乌瓦,狭长古巷,所到之处,无不是历史的印痕。水,是生命的依托,也是财富的象征。所谓“遇水则发,以水为财”,人们向来以为,水道即生财之道,水泽之地绝对不至贫苦,因为那是自然对人类的美好馈赠。正如嘉兴的城市命运离不开“水”,亦离不开“财”,如此赏心悦目的美景背后,恰是锦绣成堆的财富显露。
伫立窗前,远远遥望,依稀中,仍然可以想象这座古老城市于千百年前的兴隆与繁荣。纵马千里赶赴,千船万商云集,人头躜动,如火如荼。名副其实的浙西粮仓,是谓“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最早的繁茂商区之一,经济地位显赫,并誉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收不完的西塘纱,日产万匹,行销海外,担得起一句“衣被天下”。无数的丝米贵物,打包成船从这里输送至大江南北,换回一座座真金白银的富庶,博得一场场纸醉金迷的奢华。
无须讳言,那曾是多少人魂牵梦绕的黄金富贵乡,为之着迷,为之沉沦,为之奋斗。富商大贾,集萃于此,莘莘学子,蛰伏于此,布艺百姓,生活于此。时光倒流,那闯入眼帘的,可能是忙于奔走的丝绸店铺老板,可能是码头吆喝的劳力工人,那传入耳畔的,可能是茶楼酒肆里的高声欢歌笑语,可能是古朴书院内的朗朗读书声。无论是富甲一方的名利梦、济世天下的朝堂梦,还是普普通通的只求三餐温饱的平实梦想,是这里的人们共同构筑了嘉兴城的无比繁盛。
而今当下,任君是乌镇坐船摇橹、品茗听曲,还是西塘漫步石桥、寻访堂宇,流连在仍然保持着古香古色的水乡小镇,拥着如此快意轻盈的日子,实际说,莫不是前尘功底的积攒与回馈。绿水粼粼之上,这些散落的旧日痕迹,就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嵌入江流的一颗颗珍珠,记载着嘉兴城的前世今生,叙说着大抵浮生若梦,倾告着姑且此处销魂。
日引月长,流光韶华。踏在厚重的青石板上,眼前的一切陌生又熟悉。当铺、酒坊、染坊,跑马戏、踏白船、荡湖船,今天的参观景点却是昔时的生活场景,行走其中,难免会让人浮想联翩。青瓦民居,名家园林,那些或古朴平常或雕梁画栋的历史建筑本身就是一座座真实的艺术品。触摸斑驳的墙壁,忽现烫手的记忆,古戏台随着时光改变而切换着热闹与落寞,咿咿呀呀,吴侬软语,走马灯般轮番上场,吟诵着难懂的戏腔。春色弥望,顺水行舟,映入眼帘的是形态各异的古石桥,哪怕以今日眼光,仍会讶异于古人的审美情趣,或许是自然给予人文的独特禀赋,非水乡莫属。不经意间,则又转入一座庙宇,惊奇发现其中供奉的不是天上神仙,而是人间善者,那是当地人的精神寄托之所,歌颂良善,祈求安康,数百年来,香火不灭。
待到暮色四合的时候,藏匿人群之中,倾心漫步在千里长廊,心事悠悠如身侧江水,千年不语,沉默如迷,唯有天上的月亮伴随前行的脚步,恍然之间,便在心底吟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之句,想来古今情感未有不同,也未有不通。接屋连廊,酒帘歌楼,舟车幅凑,烟火万家,依然是昔日的盛大风光。张灯结彩的商市,千百人流涌动,仿佛开心和快乐不会打烊,生活会一直继续,热情会一直继续,这对古老而自足的水乡小镇来说,无疑是曼妙时光。
薄雾漫漫白,渔灯点点青。逝水光阴,流川岁月,一切都是那样的妥帖宜人。一首时空凝固的诗,一幅山水流动的画,镌刻着旧时尊严,书写着今日传奇。当一阵疾风吹过,江面的倒影恰似泼洒而出的散墨,缓缓漾开,直至消失,然而,烟煴永远笼罩,存在意味恒久。如水恒流,从未中断,它曾是梦想开始的地方,也会是下一场新戏本的旧舞台,灯光依旧,一切仍会重演。
无限事,萦心曲,水云乡里,私话缠绵,可以埋藏心事的地方,不是远方,而是归途。思量起来,让人流连忘返的从来不是景色迷人,而是故事感人;让人念念不忘的从来不是经历本身,而是回忆珍贵。若是问起,要越过几重山,踏过几江水,望过几片云,走过几座桥,才能遇见那个梦中人,邂逅一段缘分,上演一场传奇?也许,水乡可以给出答案。
双面像✦
《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曾经一度,误以为这是赞美水的温良不争,然而走过嘉兴这一遭,才深刻地认识到“善”之本意。所谓“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根基有异,变幻无穷,怎会皆是如常?这一方流水之所以灵动,因它既有“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聘婷,又有“钱江秋涛,海宁观潮”的震撼。
嘉兴南湖的景色自是不必多讲,与南京玄武湖、杭州西湖并称的“江南三大名湖”,由运河众渠汇至而成,四周河港纵横,景不迷人人自迷,色不留人人自留,重檐画栋,烟渚历历,一派秀美的水上风光,无愧为“嘉禾第一景”之美誉。
追溯历史,南湖早在汉代便已形成,旧称陆渭池,亦称鸳鸯湖。宋代嘉兴诗人闻人滋著有《南湖草堂记》,其中记述:“(嘉兴)东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百二十顷。” 水波不兴,桃柳相间,假山回廊,亭台掩映,非常典型的江南水色,自古就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慕名前来。环湖四周,错落有致,水流汩汩,烟波渺渺。水波随风一起一伏,仿佛诗词中的一平一仄,带着独特的美感韵律。“筑台鸳湖之畔,以馆宾客。”也难怪一千年前,就有名流雅士选中此地,陆续兴建了一座座湖畔园林,如高氏圃、乐郊亭、秋水阁等,存留至今,数不胜数。
“清流一脉曲,百仞涌城濠。影荡玻璃碎,风铃柳外高。” 与湖面相映成趣的是一座因水得名的高塔,近临嘉兴城濠,周围水曲如股,因此称之“壕股塔”,也是古时嘉兴七塔八寺之一。据史料记载,原塔最早可追溯至五代时期,宋元时期亦颇负盛名,苏东坡到访嘉兴的时候,曾经于此和塔院长老煮茶论道,遂留下了一段禅林佳话。
七层宝塔,气势雄壮,登塔而上,既可以俯瞰南湖盛景,亦可饱览嘉兴风貌。塔角悬挂的风铃,遇风则鸣,只待万籁俱静之时,夜色朦胧之际,寄湖扁舟,禅悦钟声,效仿古人备上一壶清酒或一盏清茗,则是穷尽色声香味,忘情之至,回味无穷。若是赶上夏日,山光禅影,碧水怡人,细雨霏霏,接天莲叶,泛舟湖上观水赏莲,那一份清凉禅意自然而然地随着泠泠水声化入心中。于此知晓,令人回味无穷的因由,并非全部倚赖秀丽景色,也可能是那种难以道明的氤氲水汽的暧暧之意,成全了精神上的至真至纯、浪漫自由。
然而,一城二水,钱塘景致之于南湖风光则是完全不同,无论从外物还是内观来讲,喻之刚柔两法也不为过。而要说起钱塘江与嘉兴以及浙江的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明初浙江省成立之时的省名来源,因为钱塘江的旧称便是“浙江”。所以,无论从哪一种角度来看,钱塘江都是说游嘉兴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
史载,孔子观于东流之水,赞曰“似德、似义、似道、似勇、似法、似正、似察、似善化、似志”,故见大水必观焉。在古代,人们尚不了解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之时,只道钱塘江潮是自然的特大奇观,面对“喜怒无常”的江水,人们对它又敬又畏,观潮,追潮,弄潮,更像是一种精神图腾般的存在。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历史记载,观潮的沿习早从汉魏时期便开始了,也是在这一天,钱塘潮涌最为汹涌澎湃。立于海塘大堤,平静的钱江横卧眼前,此时候,除了无尽,倒也看不出它与其他江流有甚不同。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人山人海之中焦灼期盼着,想要一睹潮水奇景的心情,倒是比这江水更加起伏不定。千呼万唤,只是一霎,伴随着如闷雷滚动的声响,远处闪现一缕银色水线,仿佛从天地之尽头急涌而来,后浪追赶前浪,顷刻层叠翻滚,推拥之际渐呈排山倒海之势,雷霆震撼,响彻寰宇,如万马奔腾,似吞天沃日,“其洸洸乎不淈尽,其赴百仞之谷不惧,其万折也必东”,一霎时,只觉天崩地裂也不过如此。而当风号浪吼渐渐逝去,江面重归平静,刚刚的“乍起闷雷疑作雨,忽看倒海欲浮山。万人退却如兵溃,浊浪高于阅景坛。”倒像是一场耳目幻觉。
乘着一路飘摇风雨,目睹一场钱江潮涌,此情此景所得震撼,终归一时难以化解。茫然思索之际,忽就想起往日读《水浒传》里的那句偈语,“钱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 朝生暮死,青丝白头,纠缠什么,扯断什么,到头来不过一场自觉自我。而苏东坡的一首《观潮》,更是借助这场潮涌,道破了人生虚实的一线距离:“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人生如斯,境随心转,实相与虚妄之间往往是天涯咫尺的距离,所有的执念都是对生命意义的牵强附会,勘破之时,依然“看水是水”,只有做到物我两忘,才是真正的了悟自在。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之两面,至刚至柔,可以是水滴石穿的坚韧,也可以是惊涛骇浪的浩荡,两极的表现终会在因缘际会之中归为同一种力量。潮来潮去,忽聚忽散,万千水态,无常人生,古今皆是如此,又有几人参透?只道身临其境,已是上上之缘。
借水吟✦
青山隐隐,江流迢迢。水是道的物理原型,观水之道,借水之势,从流水之中汲取生存智慧、获得审美体验,本就是人类原初思想形成的重要途径。翻阅中华历史典籍,很容易找到水文化的踪影,对于水乡来说,则是更不例外。
水是嘉兴的城市标签,更是嘉兴的命脉所在。江海陂湖之地,自是借水取韵,河道是嘉兴的交通纽带,同时也兼具着文化传递的重要使命。数千年来,它催生了富饶温暖的市井烟火,也默默地滋养着蕴藉深厚的江南文脉。从城市文明角度来看,品读嘉兴,就是翻阅一部渗透着“水”之精髓的文化大观。
自古至今,关于这座水城,从来不缺少与水相关的传说故事。围绕江水而生的古桥、古楼、古街、古镇……各有千秋,各具情态,然而又共存共生,组合构成了宏大的江南人文景观。单是一个范蠡湖,就赋予了嘉兴城一段古老爱情传奇。“落花三月葬西施,寂寞城耦范蠡祠。水底尽传螺五色,湖边空挂网千丝。”据载,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范蠡在助越王勾践一雪会稽之耻后,携美人西施避居在嘉兴南湖一带,碧波泛舟,湖心垂钓,过着陶然隐居的生活,更是因此引出一段五色螺的典故。据说,西施每日妆罢,会将胭脂水粉的余料倾倒湖中,久而久之,不仅湖水染成了胭脂色,就连水中螺也因为食用胭脂而变为五彩色。如今,游走范蠡湖畔,遥看西施妆台,仍可寻到不少历代名家手迹,如文徵明所书“浮碧”石刻、池郭所书“陶朱公里”石碑等,然而,曾经浣纱江畔、临水梳妆的曼妙女子早已随风而化,只留传说映照千年。
一掌春波,昔年烟雨。继续绕水而游,一座湖心岛上的烟雨楼,更是多少人的心头朱砂,古往今来,引至无数文人墨客对它流连忘返、情有独钟,据说六下江南的乾隆皇帝,曾经八次登临烟雨楼,赋诗作画,盛赞不已,后来还在承德避暑山庄仿建了一座同名烟雨楼,足见其魅力之大,一时竟难寻类似之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烟雨楼得名正是源自杜牧一首《江南春》。碧瓦飞翼,朱柱明窗,点缀于青山碧水之间,本身就是一瀑凝固的千年诗意。烟雨空蒙,时隐时现,于光景散漫之时,宛如一道凝刻时光的历史剪影。虽是几经兴废,甚至很长一段时期销声匿迹,也未曾消减烟雨楼对世人的吸引力,反而令它更显清雅庄严。“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人人都说烟雨楼中望江南,最令人心醉,最令人痴迷,然而当往日的辉煌极盛随着湖中碧水蔓延而去,只有门前那两棵近五百年树龄的古老银杏,依然屹立风雨之中,看着尘世变幻,无声记录着战火与和平的沧桑更替。
再绕湖畔之东北,与烟雨楼南北相望的恰是仓圣祠。据《淮南子》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世人皆知仓颉造字,却鲜知存有一座纪念仓颉的圣祠,而它就位于南湖。清光绪年间,嘉兴曾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民间组织,叫作“惜字会”,而这座仓圣祠就是由“惜字会”募集资金,在南湖小岛建造而成,用来膜拜“字圣”仓颉。不仅如此,“惜字会”还制作了许多用来收集废弃纸张的竹篓,外面贴着“惜字延年”的标语,分发至当地的教学和办公场所,倡导人们尊重文字、爱惜纸张。至于清理方式也很特别,最后会派专人将竹篓中的纸张统一送到寺庙的壁灶“化掉”,视字纸为赋有灵性之物,十分珍而贵之。说起来,焚化字纸,绝对算得上世间罕事,说明当地人对文字的尊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转念一想,此事出现在人文气息浓厚的嘉兴,倒又不觉奇怪了。
“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水隅。幸有园林依燕第,不妨蓑笠钓鸳湖。”云海、扁舟、画楼、湖塔……奇秀桃源,倚水千家,人与境合,四景如画。水为人们提供了丰盛的精神素材,耳濡目染之际,潜移默化之下,靠水而居的人,借得一缕水魂,孕育出这一脉含烟蕴水的文情,很难教人不沉沦、不销魂,也无怪乎此地文贤辈出。
遥看浙水吴山:是赵孟頫的《水村图》,是吴镇的《渔父图》,是朱彝尊的《曝书亭集》。近看名湖绮园:从烟雨楼到故纸堆,是王国维“昨夜西风凋敝树、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的人生三境;从古镇小桥到英伦康桥,是徐志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柔肠百转;从江河湖海到笔下江湖,是金庸“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的荡气回肠。不难看出,一路走来,嘉兴人寓情于水的价值取向从未改变。
文化璀璨,风华绝代。如今,不论是游走在历史古建,还是名人故居,亦或水乡的平常街巷,无处不是时光遗落在这座城市的花絮。手执酒觞,细听水调,诗情乡韵,拨动心弦。日夜川流不息的江水,藏匿着多少似水年华,寄托着多少如水情思。日之夕矣君何往?回头凝望,当古镇的曲水埋葬了历史的荒烟,当曾经的风流人物而今转身走远,这亘古的乡愁,这江南的心事,仍然透过这座古老的嘉兴城赓续着、流淌着,婉转悠长,延绵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