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 | 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保驾护航-焦点速读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 2022-10-28 16:35:14

我国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丰富,受地质灾害、风雨侵蚀以及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面临很多挑战。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为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增添了新手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化和旅游部于今年2月,面向全国启动数字化创新实践案例征集工作,遴选以数字化创新实践赋能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在入选的10个“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十佳案例”与20个“2022年文化和旅游数字化创新实践优秀案例”中,数字化助力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龙门石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项目、“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8K+AR+5G科技助力全球博物馆珍藏云端智慧传播等案例成效突出,促进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

01改变传统旅游方式,城墙上游览科技古城

西安城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正积极探索推进数字技术与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融合发展。

西安城墙管委会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城墙文物日常监测,变“治病”为“防病”,将文物保护关口前移。截至目前,文物本体及保护范围内设置了3090个监测点位,用来监测城墙墙体沉降、位移、裂缝变化等情况,获取地下水位、温湿度等环境数据,实时掌握城墙墙体及附属建构筑物的安全状况。在绕城一周和护城河沿岸还设置了1027个监控探头,涵盖护城河水位监测、热成像周界监测、区域绊线入侵监测等,探头图像数据实时接入信息监控中心。同时,以云计算、大数据、3D地理信息系统、VR/AR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为支撑,持续提升西安城墙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利用。

西安城墙信息中心

西安城墙管委会智慧旅游工作负责人解志远介绍:“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在促进景区信息化管理的同时,也为游客游览提供了诸多的便利。西安城墙管委会与西安市大数据局合作,票务系统和西安‘健康码’实现二码融合,减少了多次扫码的流程,将入园时间缩短至原来的六分之一,实现了景区无感登记通行。建立‘遇见城墙’‘高德地图智慧游’等智能导览系统,设置166个游览信息点位、107个最佳拍摄点位,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城墙历史、体验城墙魅力。开发‘一键智慧游’,轻松查看景点、停车场、卫生间及文创店等设施位置。”

西安城墙管委会借助科技手段打造了一系列现代旅游产品,提升了游客体验。开发了三维立体全景云游,研发了含光门数字博物馆、长安智慧沙盘、无人机+VR沉浸式“导览”系统。在确保城墙文物安全的基础上,全新版《梦长安》演出运用声、光、电、裸眼3D等科技元素,为观众打造了唯美、时尚、震撼的视听盛宴。用科技提升文创产品的交互性、趣味性,以“盛唐天团”等网红形象为代表的60余款高人气文创产品火爆社交媒体。

此外,西安城墙与“腾讯云”合作推出了陕西首个文旅数字平台—“长安IN”数字藏品平台,联合方文山“庞克猫”、杌空间、大秦帝国等IP,发布“天之四灵-城墙四季插画”“西安城墙小武士”“城墙虎年数字时装”等17个系列50余款数字藏品,让市民游客在疫情期间也能通过数字藏品了解千年历史古城。

02与科技相遇,讲述数字龙门故事

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和文化弘扬传承工作,让“文物活起来”“历史传开来”?如何运用科技与游客建立持久的、紧密的、便捷的联系?如何让更多的80后、90后、00后用他们喜爱的方式读懂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成为龙门石窟面临的重要课题。

龙门石窟顺应智慧旅游发展趋势,建设了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在“跨界融合”“科技引领”“沉浸体验”方面积极探索,有效解决了文物保护与旅游活动的矛盾,进一步发掘了龙门石窟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

数字化复原龙门石窟

与此同时,该平台在丰富龙门旅游内涵、传播历史文化、展示景区风采、提升游客体验、激发创新活力、打造数字龙门、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龙门石窟主佛区及周边31.7平方公里的建筑、植被、景观、文物等被“复刻”到线上,打造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参观的数字化龙门石窟,让游客裸眼即可全方位观赏到洞窟3D模式的高清景象。借助数字孪生技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实现了高精度还原,结构精度和纹理精度均达到1毫米。游客可以自由选择观察视角,变换高度和空间位置,近距离欣赏文物,从细微处充分感受艺术的震撼力。

龙门石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着力解决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需求,将景区周边情况、景区导览、景点介绍、景区服务设施位置等信息与平台打通,让游客清晰直观地知道“我在哪里、能看什么、能玩什么、应该怎么走、我想要的服务设施在哪里”,解决了游客游览时的痛点。

此外,平台依托5G技术,利用5G高宽带、数据回传快的特点,针对景区客流、交通、服务设施、生态环境等实现跨网络、跨平台、跨区域实时数字化呈现,实现了实时监测景区人流数据、动态分析人流趋势,帮助游客随时了解景区情况,合理避开高峰时段和区域。

龙门石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项目负责人史丽华表示:“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为龙门石窟带来了诸多转变。‘智慧旅游+游园’实现了从‘观光’到‘体验’的转变,数字化技术展示、情景式带入和沉浸式互动体验相结合,满足了游客深度体验的需求。‘智慧旅游+管理’实现了从‘粗略’到‘精准’的转变,帮助管理者了解游客来源地、游客画像、景区客情变化、人流密度变化,实时掌握景区在园人数。‘智慧旅游+文物保护’实现了从‘文物研究’到‘科技活化’的转变。通过科学还原并记录文物信息,建立数字化档案,使文物得以无差别复原、可持续呈现。‘智慧旅游+经营’实现了从‘门票经济’到‘产业经济’的转变。基于数字化场景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围绕文化遗产IP打造文创生态产业链,最终达到了增加景区经济效益的目的。”

03文物“走出”博物馆,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

故宫博物院运用数字技术探索出更具创新性的博物馆数字化应用场景,与腾讯公司共同举办的“‘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实现了“文化+科技”的创新融合发展。团队运用数字化手段,将故宫文物展览“搬运”到距离故宫博物院两千余公里外的广东深圳,突破了物理空间上的限制。展览基于故宫博物院二十余年来利用摄影测量、激光扫描等三维采集技术制作而成的建筑及文物的超高精度三维数据,借助高清投影仪、大型环幕、超高清大屏等多种数字媒介,综合运用三维可视化、人工智能、体感识别、全景声、VR、AR等数字技术,为观众呈现高达5.3米的裸眼3D“数字文物”,观众可与龙纹、回纹等传统纹样实时互动,甚至“走入”倦勤斋虚拟空间。

国博专场文物展示

2020年9月,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向全球观众展示并讲解精选的馆藏文物珍品。在国博专场中,首次采用“5G直播环境+8K拍摄/制作/大屏呈现+AR动画特效”相结合的新技术手段,超清晰、更流畅、更生动地呈现“馆长之选”藏品,以主控光缆传送、5G推流和基础网络保障播出信号安全、高品质和流畅,在直播中以新颖的方式带给观众沉浸式观看体验,全方位立体化呈现出中华文化的悠久厚重和博大精深。活动中,中国国家博物馆将错金银云纹铜犀尊细节清晰细腻地拍摄呈现,以新技术向全球展示藏品的精美面貌。

(本次采访由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协调支持,文中图片均由案例申报单位提供)

标签: 龙门石窟 西安城墙 数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