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绥阳:青年“守”艺人 指尖传非遗
一块面团可以做什么?
(相关资料图)
有人说
能做成面条、饺子、包子……
但在遵义市绥阳县
85后小伙子詹跃的手中
“面团”几经捏、搓、揉、掀
用工具灵巧地点、切、刻、划
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便能脱手而出
詹跃所精通的这门手艺称作“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从小在老家看着老人们做泥塑之类的,就比较感兴趣。后来进入餐饮行业,看见师傅做的面塑放到餐桌上很有观赏性,就更喜欢了。”2006年,刚满18岁的詹跃远赴浙江温州从事酒店餐饮行业,在跟班学习中深入接触面塑,他很快便迷上了这门传统手艺。
于是,詹跃自己买教材、做工具,从最基本的卡通造型做起。工作之余,他就不停地钻研面塑技艺,甚至利用有限的休假时间,走南闯北拜师学艺。他说:“那时候一个月有4天休息,我就去逛书店专门看那些面塑大师出的书,书上面也有联系方式,然后就买车票登门请教。”
名师指导加上自己潜心钻研,詹跃很快就掌握了彩色面塑精加工的设计、步骤和配方,他的面塑水平也日益突飞猛进,作品愈发逼真。他也凭借这项手艺担任多家星级酒店的凉菜主管,获评中式雕塑烹饪艺术工程师、高级食品雕刻工艺师、高级传统面塑工艺师等荣誉称号。
2021年,詹跃从温州回到家乡绥阳,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便成了他施展技艺的一方天地。从早到晚,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面塑的精髓在于‘做加法’。这个是我提前做好的模子,接下来,我会将不同颜色的面做成零部件,一点一点地给它添加成型。”见到詹跃时,他正准备制作传统物件“布老虎”。只见他用玉米淀粉、三维乳胶粉、食用甘油、苯甲酸钠混合调制,再加入各种色料揉搓成不同颜色的面团。原本一块普通面团,经过他的一双巧手,便摇身“变成“了一只憨态可掬的老虎。
詹跃告诉记者,他现在制作面塑的原料都采用了新型配方,相比用面粉、糯米粉和食盐等为原料的传统面塑,视觉冲击力更强、保存时间更久,也更具收藏性。
在詹跃的工作室里,一件件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摆满了一面墙,涵盖古今人物、花鸟山水、卡通动漫等众多题材。他坦言最难塑造的就是人物形象,捏一个卡通小玩偶通常只需1个小时左右,而捏一个人物至少需要耗费5天以上。詹跃说,“因为人体结构,需要使用铁丝架去固定。做人物的衣服,还要学习裁剪、量尺寸,最难刻画的是他的面部表情,喜怒哀乐你都要去观察,还得学会去给它的面部化妆。”
今年7月,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詹跃成功将面雕申请为绥阳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面塑对于詹跃来说不仅仅是爱好,更是一份责任。他说,“手艺人也是‘守’艺人,只有守住了内心的坚持不懈,才能称为手艺人。今后,我希望通过教学,让这项非遗技艺在家乡传承下去。”
━ ━ ━ ━ ━
审核:袁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