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南方观察 | 足迹与心迹——王永红先生散文集《山水笔记》序-今日快讯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 2022-11-04 17:48:09

【编者按】今年80岁的王永红先生,是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文化馆退休干部,几十年从事基层群众文化辅导工作,倾心授业,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被《中国文化报》誉为土家山寨“最美文化人”。近日,由宜昌市“文化名家”、宜昌市散文学会会长温新阶作序的王永红先生散文集《山水笔记》,已由人民东方出版传媒东方出版社出版发行。10月29日,知名文学类微信公众号“印象红磨坊”首发《山水笔记》序,引发广泛热议和好评。现将此文配图予以转载,以飨读者。

2021年11月23日,我们和王永红老师去了一趟清水湾。


(相关资料图)

天空湛蓝,阳光旋转着光环,在清水湾写满一地灿烂。白桦脱光了叶子,让风的穿行更加流畅,清水河碧水汩汩,河岸的栏杆古朴而又时尚。已经收割的田畈敞亮宽阔,高高低低的民居散落在山边的田畴之中。老街蜿蜒,昔日的粮管所供销社门栏上油漆斑驳,岁月风霜的雕刻缓慢而又坚定。

王老师来给母亲上坟。

王老师的母亲出生于此,归葬于此。

为了躲避战乱,王老师的父亲和母亲曾经在湖南的八峰山定居,王老师就出生在八峰山。在他两岁的时候,母亲突发急症,撒手人寰。母亲弥留之际,口中念念有词:我要回清水湾……

母亲回到了清水湾,躺在这片她最熟悉的地方已经70多年。山边的茅草70多次由青变黄,当年刚刚没过王老师头顶的白桦树早已高逾房顶,只有狮子垴依然是那样庄严肃穆,不苟言笑。

王老师蹲在坟前,烧着纸,焚着香,跟母亲说着话。70多年,他来过多少次,每次来,都有说不完的话,从少年说到老年,总是说不够。

我们站在王老师身后,垂首鞠躬,西斜的太阳把我们的影子印在草地上,瘦削而颀长。

从清水湾回到宜昌,每每读到王老师的散文,我总是会想起清水湾来,想起那个午后的太阳。

王老师出生在八峰山,在清水湾度过了他的童年,尔后在渔洋关生活求学,在老县城五峰镇被县文化馆招工,后来又调到文化馆渔洋关分馆工作。1987年,办了建房手续,在小河旁父亲的菜地边建了房子,一直居住到现在。门前河水涣涣,屋后青山巍巍,让人心生爱慕。

几十年的岁月,王老师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为大好河山激动,他为旖旎风光感奋,但他心心念念的还是五峰的山山水水,五峰的群山是他的骨骼,五峰的河流是他的血液。这里的一条条小道被他踩过多少次,这里的一座座山峰被他攀爬过多少回,有时踩在冰雪上,脚印被阳光晒化了,有时涉过溪河,脚印随水漂走,但是他相信,只要来过,足迹就一定还在,在这片土地上,在自己心里,也在很多人心里。

于是,王老师拿起笔,写匍匐在鄂西南版图上的五峰,写他心中的五峰。他写小河十潭、白溢寨、清水湾的风光,写刘德培、王作栋、小河渔者和放排人等人物,写十碗八扣、过年拜年、姐儿做鞋的民俗,写柳子戏、渔关白茶、民间故事等诸多文化。这些人,这些事,一直在他脑海里排队。现在,王老师用文字列阵,让这些人和事走进我们的视野,成为一道一道艺术的风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足迹也是心迹。

王老师写五峰的山水,寄托了他的深情,写他自己从事的文化辅导工作,写他自己的创作历程自然是情意满满,而写那些帮助过他的老师,写自己的至亲好友更是情真意切。

王老师是一个质朴的人,待人真诚实在。他又是一个懂得节制感情的人,内心深处感情的激流也许汹涌澎湃,而他呈现出来的却总是潮汐平息过后的一汪静水,有的人则不然,心中一点情感的涟漪都没有,却要给你展示出一叠轩然大波。王老师给你一杯水,他把糖分都过滤掉了,就是一杯没有杂质的清水,但是你越喝越甜。一杯清水会在时光的燃烧中糖化,这也许是最为神奇的化学反应。

我们读完《山水笔记》,很难找到一处直接抒情的句子,甚至附着了情感的描写都很少见,一是一,二是二,把事情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就足够了。比如《师恩铭》中,写到了对几位老师的深情厚谊,但是,作者的叙写却出奇的平静,连一个交代性的开头或者引入都没有,直接点出有恩于己的人的姓名,名字后用冒号,然后,开始记叙对自己的关心、指导、栽培之恩,就其形式而言,跟一篇介绍性的文字没有多大差别。细细读来,作者客观冷峻的叙述背后,却隐藏着深深的情感。接下来的《与朋友情事实录》一篇较之前一篇略有改进,每一个朋友的姓名作为小标题,没有把朋友姓名放在文章之中,自然就没有用冒号。

王老师是一个本色出演的演员,演得投入,演得真诚。他不喜欢噱头,不喜欢花哨的化妆,他甚至不需要剧本,他就是他,他真实完整地再现生活,他把生活中的每一个场景用文字还原到我们眼前,实现了文学和生活的无缝对接。生活就是舞台,舞台置于生活之中,不需要提醒自己从生活进入舞台或者是从舞台还原到生活。

这并不会削弱王老师作品的文学性。文学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表现和讴歌真善美。

这些,都是王老师作品的鲜明特点。他的作品内容真实,蕴藏了丰厚的精神内涵和强大的思想力量,他的作品的语言准确、耿直,富有很强的穿透力和震撼力,在当前部分作家的作品虚无历史,消遣道德、丢失生活、追求华丽苍白的形式的背景下,王老师的作品为维护文学生态做出了积极贡献,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就像我们厌恶了大棚、化肥、农药环境下的蔬菜,渴望吃到自然生长的蔬菜一样,在内容弱化形式过度的背景下,王老师的作品为文坛吹来一缕清风,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咀嚼到了生活的本来味道,剔除了味精、鸡精以及一切化学作料的菜品才是上品,它让我们回归到了本真的生活。

“文”的本来意义是指“文身”,后引申为花纹、纹理,再引申为纹饰等意义,所以《说文》的解释:文,错画也。《左传》说,文乃“五章以奉五色”,一句话,文章需要修饰,需要斑斓的色彩。这样才形象,才生动。王老师的《山水笔记》一方面是作者的本色演出,作者排斥过度的描绘和渲染,但作者深知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具备文学的特质,让作品更形象、更生动,更有感染力,他是擅长而又谨慎地使用着文学手段。

在《岩板道场》(小河十潭之五)的结尾,作者写道:

我非常钦佩这些矿山的自身康复和再生能力!本来已是伤痕累累,体无完胅,肚开肠破,满目疮痍了,可只十多年的时光,矿山上全都长出了草木、藤蔓,满山苍翠了,有的树木都长一人多高了。

这是一段议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字里行间流露出生态恢复的惊喜。接下来,作者又写道:

春暖花开,山青水绿,蜂飞蝶舞,雀鸣鸟啭,小河两岸,马岩墩、樱桃山上遍地郁郁葱葱,层林尽染,争奇斗艳,生机盎然。我站在岩板道场上,看见绿水里鱼儿游,看见青山上花儿艳,看眼蓝天中白云儿飘,我就想:我要是会吟诗作对就好了啊!我多么想写一首赞美诗啊!

这里,首先是描写,描写了生态恢复后的岩板道场的美景,这是怎样的一幅美丽图画,生动形象,美不胜收!结尾是作者的抒情,面对这美景,作者的情感不能自已,忍不住抒发了内心激动兴奋的情感。

在小河十潭之八《鸡公潭》一文的结尾,作者写道:

我漫步在黄龙寨小区,月光之下,鸡公嘴隐约可见,而鸡公潭却没了!我不觉有些失落,我忘不了我与鸡公潭的那些故事。我忘不了鸡公潭!

鸡公潭铭刻在我心里。永远永远!

鸡公潭的遗址上建起了漂亮的黄龙寨小区,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在欣赏漂亮小区的时候,不排除对往日的鸡公潭的怀念,这并不矛盾,所以,作者的这段抒情很自然,很恰当!

我们不看“小河十潭”了,再翻看其他的作品。

《笑声智语今犹在》是王老师记叙跟故事家刘德培交往的文章,文章写得情深殷殷,令人感动。作者写了一次去看刘德培在路上行走的情景:

第二天一清早,我们就出发了。风吼雪飘,天寒地冻,公路封路了,车辆停运了,我们只好步行。我们踏着冰雪,迎着寒风上路了。县城到刘德培家有二十多里路,寒风还在刮,大雪还在下,行走很艰难,去时大多是上坡,雪深路滑,我们一次次跌倒,一次次拥抱、亲吻路上的冰雪,跌倒了爬起来,爬起来了又跌倒,头发、眉毛上都是雪花,而身上却感觉有汗沁出。

这段描写,写出了行路的艰难和内心的乐观,艰难和乐观的对比,表现了要见到刘德培老人的决心和激动的心情。见到刘德培老人之后的情景作者是这样表述的:

刘德培居住的是一栋土起瓦盖的旧房子,四门紧闭,房顶瓦缝里冒出缕缕青烟,证明屋里有人,刘德培老人在家。我们走过去,轻轻敲了敲门。问:“刘老在家吗?”“在家呀!”随着刘德培老人的回答,大门打开了。我们是熟人,他一见到就是一阵阵响哈哈,朗朗笑道:“难怪我刚才喷嚏打得山响,原来是两位王爷光临哪!”说完又是一阵哈哈大笑,把我们迎进屋里,走进屋里,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我们看见火坑里火旺旺的,暖和极了。刘德培老人又往燃烧着的柴禾上面加了两大块栗树劈柴,火更加熊熊燃烧起来。

屋顶瓦缝里冒出缕缕青烟,这是一句叙述,实际上也是一句描写,一幅雪日民居图就在我们眼前。接下来,作者和刘德培老人的对话描写,短短几句,把人物身份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刘德培的两句话,一个爽朗开通的民间故事家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作者写道:刘德培老人又往燃烧着的柴禾上面加了两大块栗树劈柴,火更加熊熊燃烧起来。这既是写实,也是象征。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生动、形象,表现了作者非同一般的文学功底。

王老师的足迹遍及五峰的山山水水,他的《山水笔记》记录了他在这片土地上的足迹,生活的足迹,工作的足迹,文学的足迹,这是一串坚实的足迹,是一串催人奋进的足迹!几十年来,他用自己的脚丈量这片土地,他的灵魂、他的情感都已经深深楔入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长为一片绿树。《山水笔记》也是他的心迹在这片土地上的投射,其情殷殷,无比感人。

岁月悠悠,江河奔流,王老师杖朝将及,对社会的观察将更加独到,对生活的体悟将更加深刻,还可以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们期待着!

清水湾的白桦还在生长,王老师的足迹还会印满更加广袤的原野。

王老师的每一次行走都会是诗的律动,每一次行走都会有文字的新叶编织绿韵。

每一个清晨的鸟鸣都是行走的发令,文学的花海向远方铺开……

【作者简介】温新阶,土家族,湖北长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宜昌市散文学会会长,宜昌市“文化名家”。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多部,有多篇散文、小说被《小说月报》《散文选刊》《北京文学》《作品》《读者》《中外文摘》等刊物选载,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等多种奖项。

(供图:本文编辑胡振栋)

标签: 山山水水 本来面目 辅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