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诞生:“万园之园”是怎样炼成的?
一提起圆明园,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圆明园的毁灭。
(资料图片)
这并不奇怪。因为绝大部分人对圆明园的最初印象,来自小学课文《圆明园的毁灭》和初中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以及无数关于圆明园断壁残垣的图片。
△表现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美术作品。
不过,我们目前见到的关于圆明园断壁残垣的图片,都是关于“西洋楼”的。
而西洋楼在圆明园历史上,属于晚期工程。
从规模来说,它占地面积约为8.6万平方米,与207万平方米的圆明园主园相比,属于妥妥的“非主流”,很难代表真正的圆明园。
△圆明园“西洋楼”遗址。
真正可以代表圆明园艺术成就的,应该是工笔画册《圆明园四十景图咏》。
这一套画册,完成于乾隆九年(1744年)。园内的四十个主要景点,被如意馆画家唐岱和沈源合作绘画成四十幅画,并配上了大臣汪由敦誊写的乾隆御制诗文,然后以雍正《圆明园记》为序,乾隆《圆明园后记》收尾。
这些图文,成了当代人了解圆明园历史变迁的重要途径之一。
接下来,我们就借助《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一起了解一下圆明园的诞生过程,看看著名的“万园之园”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之“上下天光”(上)和“碧桐书院”(下)。
在圆明园诞生之前,大清王朝最著名的北京皇家园林是畅春园。
畅春园与圆明园都是“三山五园”之一,由“山子张”“样式雷”等著名造园家族设计建造,初期工程完成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从此在整个康熙王朝时代扮演着政治中心的角色,其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紫禁城。
第二年,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为畅春园主持增建二期工程——西花园。西花园竣工后,成了康熙皇帝的儿子们读书学习的地方。
△《三山五园图》里的畅春园和附属花园西花园。
一转眼,到了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正月十五刚一过,在畅春园以北的许多地方,忽然之间变成了皇家施工重地,变得非常热闹。
原因很简单:康熙皇帝的七位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不能挤在畅春园里了,需要在畅春园附近分别建造自己的私人园林。
这其中,就包括在清宫剧里出镜率相当高的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没错,就是一直很忙的“四爷”!
这一年,四阿哥29岁,他对建园一事相当重视。
当年十一月,自己的园林刚刚竣工不久,他就邀请父亲到园中参加宴会,并恭恭敬敬邀请说:“皇阿玛,请为儿臣这座园林取个名字呗?”
当时,康熙皇帝刚从承德狩猎回京,在四阿哥的园中一口气呆了半个月。在这期间,他经过深思熟虑,为这座新园林取名为“圆明园”并亲自题写了匾额。
△如今,圆明园的匾额已经成了圆明园文创产品中的重要元素。
按照四阿哥在《圆明园记》里的解释,“圆明”二字取自儒家经典《中庸》,“圆”寓意品德圆满,立身行事合乎时宜;“明”寓意明辨是非,具备得道者的睿智。
总之一句话:“圆明园”这个名字充满了皇阿玛对自己的殷切期待!
没过多久,这块康熙御笔匾额就被挂在了圆明园“九洲清晏”景区的圆明园殿上。而四阿哥自己,从此自号“圆明居士”。
圆明园的历史,就这样开始了。
△圆明园从诞生到毁灭,自始至终都与政治息息相关。图为圆明园四十景里的“勤政亲贤”。
大约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四阿哥创作了一组关于圆明园的诗歌《园景十二咏》,把园内的主要景点挨个描述了一遍:
深柳读书堂、竹子院、梧桐院、葡萄院、桃花坞、耕织轩、菜圃、牡丹台、金鱼池、壶中天、涧阁、莲花池。
听名字就知道,康熙时期的圆明园,完全没有后来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咏》里那样富丽堂皇,反而栽植着大量蔬菜和农作物,放眼望去,显得格外清新脱俗。
△雍正皇帝年轻时在圆明园内的画像。乾隆皇帝即位后,这里被定名为“天然图画”。
就是在这样一座弥漫着“农家乐”气质的园林里面,短短十几年内,四阿哥一共宴请了康熙皇帝12次。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1722年4月27日),是圆明园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天:11岁的皇孙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跟着四阿哥,在牡丹台第一次见到了自己68岁高龄的皇爷爷。
三朝皇帝齐聚一堂,共赏牡丹,是圆明园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令人羡慕的祖孙二人。
从这一天到这一年的十一月,弘历被赐居畅春园“澹宁居”,一直陪伴在晚年的康熙皇帝身边,跟着一起处理国事,甚至还到南苑和塞外一起巡幸狩猎。
这完全是在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来培养。
直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在畅春园清溪书屋驾崩。
△多年以后,乾隆皇帝给圆明园牡丹台赐名“镂月开云”,用雕刻月亮、剪裁云彩的诗意来形容祖父对自己的启蒙和教导,并下旨在牡丹从中建造了一座楠木建筑——纪恩堂。
关于四阿哥即位一事,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四阿哥把康熙遗旨中的“传位十四皇子”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
不过许多学者早已澄清这事儿:“清朝的圣旨上面除了有汉字,还有满文、蒙文、藏文等多种文字,这种改圣旨的方法根本行不通,大家听个乐呵就行啦!”
从康熙亲自赐名、多次驾临圆明园来看,康熙皇帝应该早就对四阿哥有殷切的期望。
而年少得宠的弘历,更是成了四阿哥即位的加分项。
△雍正皇帝在圆明园内欣赏牡丹。
四阿哥即位后,圆明园摇身一变,从私人园林升级为皇家御园,因此进入了大规模扩建阶段。
雍正皇帝参考畅春园“理政”和“园居”功能并置的模式,先是往南延伸圆明园的中轴线,搞了一个“前朝后寝”的迷你版皇宫大内,然后不断拓展北、东、西三面。
在圆明园地图上相当显眼的福海,就是这时候挖成的。
到雍正末年,圆明园的面积已达三千多亩,主要景点三十多处,总体规模和基本格局大致形成。
△公众号“你好 北平”制作的圆明园四十景分布图。
即使如此,雍正依然没有忘记发挥圆明园的“农家乐”作用。
雍正八年(1730年)四月二,福建海关监督准泰向京城进献了六桶红薯秧苗。
雍正皇帝收到这份礼物后,立刻下旨:
“快,把这六桶苗搬到圆明园,在园中开辟一块试验田,专门用来种红薯!跟着秧苗进京这帮人,凡是会种红薯的,一律留下!好吃好喝伺候着,当技术专家,负责教本地人种植!等本地人彻底学会种红薯了,才允许回福建!”
据说,这是红薯传入北京最早的文献记载。
△听名字就知道,圆明园“多稼如云”与农业有密切的关系。
除了搞农作物试验田,雍正还在圆明园招了一帮炼丹道士,并且长期服食丹药,希望长生不老。
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十三年八月初九这一天,有二百斤黑铅(一种有毒金属,过量服食会致死)被运送进了圆明园内。
而就在这一批黑铅被运进去半个月后,也就是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内突然驾崩。
△圆明园著名景点“九洲清晏”。雍正皇帝就是在这里突然驾崩的。
到了第二天,弘历下令立刻驱逐炼丹道士张太虚、王定乾。
然后,他特意强调,自己父亲从来没有信过这俩人的话,也从来没有服食过这俩人炼制的丹药,并警告太监和宫女:“不许乱传闲话!违者正法!”
呃……怎么听怎么像“此地无银三百两”。
种种迹象表明,一辈子很忙的雍正皇帝,很可能死于重金属中毒。
△一生酷爱cosplay的“四爷”雍正,总能凹出令人叫绝的造型。
△数字复原的“蓬岛瑶台”。该处景点融合了昆仑山神话和东海三仙山神话。
弘历即位后,圆明园彻底换了风格。
无论是在康熙时代还是在雍正时代,圆明园一直保持着简洁、朴素的风格。
但它到了乾隆皇帝手中之后,没过几年就在奢华、恢宏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乾隆皇帝从小在圆明园长大,对于父亲留下的这笔遗产自然是万分重视,不停地增建景点,丰富园景。
最终,他把三十多处景点凑成了整整四十景,并且整齐划一采用四个字的景点名称,然后命人绘制了《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作为纪念。
△“月地云居”“茹古含今”“方壶胜境”等景点都是乾隆初年增建的。图为数字复原的“方壶胜境”。
可以这样说:从康熙晚年到乾隆初年,圆明园完成了华丽的蜕变,并为世人留下了四十张精美绝伦又内容丰富的写真图。
迄今为止,《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依然是圆明园历史上最著名的文创产品。无论是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它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19世纪法国水粉画《圆明园四十景画谱》里的“正大光明”。
后来,这一部画册通过西方传教士传到了外国,并衍生出了水彩版、木刻版等多种版本。
从此,“圆明园”这个名字响彻全世界,吸引了许多艺术素养很高的传教士前往北京,这才有了后来增建的西洋楼。
不过,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有机会再讲给大家听。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系园景人(ID:xyzwin)原创整理,欢迎转载,转载请输入“转载”授权,请注明来源!
圆明园的诞生:
“万园之园”是怎样炼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