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来相城 心想事成丨“点石成金”的天下第一砖-焦点播报
金砖,是明清时期铺满在皇家建筑主要宫殿室内的大型细料方砖,由明代永乐皇帝赐名。而永乐皇帝迁都北京,营造紫禁城一直到清王朝宣告结束,所有的宫殿室内用的砖,唯一造办点只有——苏州府陆慕镇。
(相关资料图)
“迄今为止,能够掌握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保护责任单位,也只有我们苏州陆墓御窑金砖厂。”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第六代传人金瑾说道。
苏州御窑金 砖制 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金瑾
很多人第一次听说“金砖”,可能会暗自感叹:“金子做的砖,那该有多贵重呀。”
事实上,金砖并不是用金子做的。之所以用“金”来命名,是因为“金”在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表示坚硬。
其实在明清时期,很多的皇家建筑都用金字来命名,比如太和殿又叫金銮殿;太和殿里一根根木头的柱子,叫作金柱;皇帝说的话叫金口……因为金表示坚硬,所以封建王朝用金字来命名,暗喻基业安稳,江山永固,皇位固若金汤,这才是金砖名字的由来。
说起金砖的身世,金瑾滔滔不绝。
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金梅泉的大女儿,从懂事开始,就跟着父亲一起做金砖制作的下手活。
金瑾工作照
“做金砖太苦太累太脏了,给当时的我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我一直跟爸爸妈妈说我不想做金砖。”金瑾说道。为了“逃避”做金砖,金瑾发奋读书,努力考取师范做了老师。
这一待,就是15年。
直到2006年,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金砖被列入非遗名录之后,需要培养传承人团队,当时父亲问我愿不愿意进行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已经习惯了做教师的金瑾,还是一口回绝了父亲。
人生道路的转折点发生在2008年。
制作一窑金砖,需长达一年时间,由于其制作周期长,报废率高,投入通常会大于回报,很少有人愿意花费时间精力传承。“2008年,父亲再一次问我,你愿不愿意来传承?” 经过两年的深思熟虑,这一次,金瑾答应了。
“随着文化传承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政府的关心下,大家都发生了一些变化,2018年,我辞去教师职务,到御窑金砖厂进行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传承。”
下定决心传承,总得做些什么。
从历史上讲,1911年宣统帝退位后,金砖也就此消失于历史舞台,古法烧制的金砖停止了,金砖制作技艺却散存到了民间,至今已有100多年。
因烧制成本实在太大,窑业衰落,渐渐地,金砖制作技艺濒临失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故宫大修所需用的砖,金梅泉和工匠们用当时口口相传的传统技法烧制出来的,也是花了很大工夫,应该说是古法烧制的初始阶段。
既然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自己又接了传承的班,金瑾一直在想,完全意义上的给皇宫里做的金砖它的工艺到底是怎样的?他们还没真正做过,我们有这个责任按照古法原汁原味把金砖复制出来,并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金砖制作周期长,共有29道工序,这29道工序必须和24个节气做最大程度契合,光靠一个人无法完成。所以古法金砖制作技艺的完成,需要靠团队来进行。
为此,2008年,金瑾成立了古法重置明清原味古金砖团队。通过不断查阅古籍,不断试错,2015年,古法金砖终于成功烧制出窑。
2016年,金瑾把自己严格按照古法复原的金砖送到故宫博物院检测。
结果显示,新造金砖已完全达到古代金砖的标准。
那一刻,金瑾觉得一切的艰辛都是值得的。同时,在不断试验的过程中,金瑾也真真切切体验到千百年来御窑村及相城人祖祖辈辈上始终延续着的生命情感和智慧。
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背后,其实含藏着很深厚的工匠精神。
它的生产周期需要一年,而在这一年中,有很长的时间是在重复着做同一件事情,需要工匠不厌其烦,而且要讲究精益求精。
金瑾时常叮嘱徒弟们:“做金砖不能够有浮躁的心,得沉下心来,沉得住气,把每一道工序都要做到极致,在金砖的生产周期中,必须每天照顾金砖,去呵护他,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要经常地和金砖对话,我想这样的话,到最后我们做出来的这块金砖才是活的,才是有生命力的。”
摄影:周小树
(来源:相城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部分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标签: 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 已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