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简史:冠与冕
冕,大约可以理解为帽子的一种,或者说属于冠类的一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朝的冕主体是木头的,宽八寸,长一尺六寸,是个长方形的木板。前后有旒,每一串旒有十三个不同颜色的彩玉,分别是:珠玉、白玉、苍玉、黄玉,然用五彩绳串起来。
黻,是挂在裆前的一块布,呈没有柄的斧子形状,据说是用熟皮做的。天子的是朱红色的,诸侯的是黄朱色的,大夫是赤色的。
纟冘,是悬挂在耳畔的丝绳,挂以瑱,寓意不要听信小人的谗言。
“大带”,亦即宽大的腰带。带的下垂部分叫“绅”,后世所谓的“绅士”、“乡绅”由此而来。
舄,是一种厚底的履,和戏台上的厚底鞋差不多。有赤舄、黑舄、赤纟意、黄纟意等。
所谓的“纟意”,是鞋帮与鞋底之间的丝带。
冕冠,是一种祭祀时穿戴的帽子主要形制是一块木板,缀以五彩的珠链。
冕服,同样也是祭祀时的穿着,由玄衣和裳组成。衣、裳上饰以十二种图案。
这十二种图案分别是:日、月、星辰、山、孔、华虫、宗彝、水藻、火、粉米、黼等。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图案都进行了艺术化的抽象,因而和现实中的形象有着一定的距离。
日、月、星辰、山、火取在自然界,龙,虽是虚构的生物,但其形象,已深入人心。因而不过多赘述。
着重介绍华虫、宗彝、水藻、粉米、黼和黻。
华虫,不是虫子,而是一种雉鸟,又名野鸡。雄鸟毛色漂亮,尾巴很长。雌鸟是黄褐色的。
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草,往往是绿色的,枝叶修长,近乎针。
粉米,意即白米,也有人说,是两种东西。
黼,音斧,是用黑白两色组成的斧子形状,是刑罚的象征。
黻,音符。样子如同两张弓背对背。
以上十二种图案,各朝代不太一样,用法也不尽相同。
在周朝,日、月、星辰绘在旌旗之上,而周天子在祭祀的时候,穿的玄衣上绘有山、龙、华虫、宗彝、火五种图案。而纁裳上则有水藻、粉米、黼、黻四中图案。
天子之下的公侯伯子男的冕服图案数量依次减少,表现出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
秦朝不遵循周朝的制度,废弃了冕服制度。
到了东汉时期,冕服制度重新出现,并规定天子的玄衣上绘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火八种图案,赤黄裳上则绘有水藻、粉米、黼、蔽四种图案。至于王、公、卿大夫,图案的数量依次减少。
元朝,虽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依旧延续了冕服制度。
明朝规定了十二章的具体位置,排列和周时已经大不相同。
清朝则是冠冕制度的绝响,在袁世凯祭孔之后,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