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物 | 中国水下考古迎来新的历史性突破! 长江口二号古船被成功整体打捞出水-世界关注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 2022-11-21 15:57:30


(资料图片)

2022年11月21日零点40分,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经过数小时水下持续提升后,22根巨型弧形梁组成的长48米、宽19米、高9米、重约8800吨的沉箱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缓缓露出水面。这标志着,经过近7年水下考古调查勘探、七十多天的海上施工奋战,这艘沉睡水下150多年的古船被成功整体打捞出水,重见天日。

据悉,几天后,长江口二号古船将被“奋力轮”带入上海杨浦区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开启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新阶段。

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和重要口岸之一,近代伊始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国际都会和世界大港。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总体部署,上海市文物局2011年起启动了水下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2015年,考古人员通过声呐扫测等技术发现了“长江口一号”铁质沉船;随后,又在该沉船北部发现另一艘体量较大、保存完整的木质古沉船,考古编号为“长江口二号”。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发现的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丰富的古代木质沉船之一,填补了我国清代晚期大型木帆船研究空白。同时,长江口二号也是水下考古工作者在全国水下文物普查期间首次主动发现并进行考古调查的古船,船体的完整性和丰富的船载文物,对中国乃至世界的造船史、航运史、陶瓷史、经济史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长江口二号古船从发现到水下调查、再到整体打捞,科技赋能始终是推动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方式和核心动力。在水下考古工作启动之初,上海市文物局组织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等机构的考古工作者与科技工作者开展跨界合作,联合攻关,自主研发了获得国家专利的“浑水水域水下成像装置”,开发了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的“机器人水下考古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综合运用无人艇、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浅地层剖面仪和磁力仪等海洋物探设备,对长江口水域开展水下调查。

在国家文物局同意采取整体打捞方式对长江口二号古船进行保护后,上海市文物局会同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集成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打捞工艺、技术路线、设备制造,最终研究并形成了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来打捞这艘古船。此外,为了平稳安全提升弧形梁形成的沉箱并顺利将其护送至船坞,创造性地设计并建造出一艘专用打捞工程船“奋力轮”。这些首次应用于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的技术,充分体现了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为水下考古整体打捞模式提供了新方法、开辟了新思路、增加了新案例,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了中国理念、中国经验。

(文中图片为古船打捞现场及部分出水文物,由主办方提供)

标签: 国家文物局 研究中心 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