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记:高浮雕拓印 拓古传今“活”石雕
拓遍大江南北
弓背曲身于石窟石刻之间
(资料图)
李仁清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复活”出一段段尘封的历史
我国碑刻传拓技艺传承千年
是印刷术发明前创造的文献复制技术
一直以平面碑文和墓志为主
对高浮雕造像和立体圆雕则束手无策
李仁清在巩义石窟寺进行拓印(资料照片)
1963年出生的李仁清
是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人
1982年起
他作为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的
一名普通学徒工
先后参与了古建、石窟、石刻等
调查、测绘与传拓工作
渐渐对高浮雕造像等
有“生命”的石头产生了感情
却常常为无法拓印下来而苦恼
受到正投影测绘方法的启发
李仁清开始探索在高浮雕石刻上
进行立体拓印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
曾经被认为不可能的想法
如今变成了成熟的技艺
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的工作室里,李仁清查看完成后的拓印作品(11月16日摄)
上纸、喷湿、剪纸、砸刷、晾干、扑墨……
一系列的流程将雕像上的细节
纤毫毕现地展露在宣纸之上
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的工作室里,李仁清在扑墨(11月16日摄)
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的工作室里,李仁清进行砸刷工序(11月16日摄)
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临时展厅里的体验区,李仁清向学员演示扑墨(11月17日摄)
而据李仁清介绍
这仅仅只是小部分的工作量
后期修复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
与传统的平面拓印不同
高浮雕拓印需要将湿透的宣纸
沿立体雕像轮廓剪开
直压在各个部位
因此拓印后的宣纸呈碎片状
而李仁清则需要把成百上千张的碎片
粘接在一起
修复成一整幅平面作品
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的工作室里,李仁清进行喷湿工序(11月16日摄)
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的工作室里,李仁清进行粘接修复(11月16日摄)
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的工作室里,李仁清展示拓印作品(11月16日摄)
高浮雕传拓技艺将不可移动文物
按1:1的比例
转化为可移动文物
甚至可以将石刻上的
裂隙、剥蚀等病害记录下来
为观察和保护文物提供准确信息
这是李仁清的高浮雕拓印作品(拼版照片,11月17日摄)
这是李仁清拓印的巩义石窟寺的《皇后礼佛图》(11月17日摄)
多年来
李仁清的传拓手笔留存在
北宋皇陵、嵩山石刻
黄河小浪底古栈道、巩义石窟寺
等众多研究保护项目中
为“天地之中”嵩山古建群申遗
丝绸之路申遗等工作提供了珍贵资料
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临时展厅里,李仁清查看自己的拓印作品(11月17日摄)
目前
李仁清在原作拓片的基础上进行高清扫描
按敦煌壁画的颜色调色
参照制作古字画的要求微喷上色
创作出色彩斑斓的“彩拓”作品
↑这是李仁清在原始拓片基础上制作的文化创意产品
“我们的高浮雕拓印在欧洲非常受欢迎
如果把我们的创意彩拓作品推广出去
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一定意义。”
李仁清说
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临时展厅里,李仁清为学员讲解拓印作品(11月17日摄)
如今李仁清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高浮雕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他的儿子儿媳也传承了他的技艺
另有五个拜师的徒弟跟随他学习
听过他授课的学生也有数百人
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临时展厅里的体验区,李仁清(右)指导学员扑墨(11月17日摄)
“随着时间的推移
石刻会出现风化
大量文物需要保护
不是一代两代人能做完的
我希望能将这项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将历史信息更多地留给后人。”
李仁清说
在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临时展厅里的体验区,李仁清向学员演示扑墨(11月17日摄)
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馆的工作室里,李仁清进行粘接修复(11月16日摄)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安 李嘉南 徐嘉懿 制作:新华社摄影部 新华社河南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