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简《参不韦》整理结果公布啦,啥意思?快来看看竹简的秘密-即时焦点
11月25日,《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成果发布会在线上举行。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在会上发布了长篇战国竹书《参不韦》,吸引了海内外超过50万网友在线观看。《参不韦》是一篇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失散、隐没的籍卷或正史之外的史籍),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思想、官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成果发布会
那么竹简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书写材料呢?清华简具体指的是什么竹简?刚刚发布的《参不韦》讲了什么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吧。
咱们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号称5000年文明。这个5000年文明的判断依据是什么呢?文字当然是判断文明的重要依据之一啦。可是我们最早的文字记载只能追溯到3000多年前,再往前就多是传说了。什么女娲补天、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都是我们熟知的神话传说。相传我们的文字为三皇五帝时期的仓颉[cāng jié]所造。仓颉跟女娲、盘古、后羿、神农一样,都是传说中的人物,真实性还有待考证。但是近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我国有纪元的历史向前推进了1200多年,证明我国夏代起始于公元前2070年,商代起始于公元前1600年。这距离考证我国的悠久文明又近了一步。
仓颉造字
考古发现显示,我国从商代到春秋战国都有文字记载。刚开始,人们在甲骨、青铜器、陶片、玉石片、竹简等材料上刻字,后来又开始在丝帛上写字。我们今天常用的纸到汉朝才出现,而且当时作为书写材料也并不普及。
甲骨文
那么,竹简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书写材料,具体是怎么使用的呢?
第一步——断竹。就是砍竹子,通常选取生长期三年以上的竹子,其质地更便于修整,长短更便于书写。不得不感慨,当时的生态环境真是好啊,竹子资源也很丰富啊。
第二步——削刮。就是将竹子打磨加工后,劈成一片一片的竹条。每片竹条大约长一二尺(一尺相当于33厘米),宽半寸(一寸相当于3.3厘米)左右。
第三步——杀青。就是用火烤竹简,使其干燥脱水,既能防腐防虫,还能使笔墨不易晕染。这也是最后一步了,难怪后世拍戏结束叫杀青了。
竹简
小小的一片竹简,能书写的文字非常有限,少则七八个,最多也不过三四十。这样,写一篇文章就会用很多竹简,写一部书就要用更多的竹简了。这么多竹简堆在一起,就很容易杂乱无章。为了理清顺序、方便阅读,古人就用麻绳、丝绳或熟皮带把它们串联起来。用丝绳串的叫做“丝编”,用熟皮带串的叫做“韦编”。编串起来的竹简,在当时被称为册。我们看看“册”这个字,是不是很像几片竹简连在一起的样子?
一册竹简
我们汉语中也有很多跟竹简相关的成语,比如“韦编三绝”。根据《史记》记载,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每天都要反复看好多遍,那竹简的皮带都被他翻断了三次。难怪孔子能成为大儒,果然是妥妥的学神。后来人们就用“韦编三绝”比喻读书勤奋、刻苦。
孔子读《易经》
这么来说,竹简作为一种书写材料是非常不方便的,不仅重、占空间,还搞不好就断了绳子,散落一地。汉语中另一个成语也跟竹简的使用不便有关,那就是“学富五车”。战国时期的庄子有个好朋友叫惠施,也是个大思想家。根据《庄子·天下》记载,惠施每次外出的时侯,所带的竹简要装五辆车。后来就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读书很多,学问渊博。
学富五车的惠施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不断,反映在文字上就是各国文字书写杂乱无章。而且当时能识文断字的多为官府小史及士人,书写水平和书写风格差别很大。这也难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要“书同文”了,最终将小篆定为统一的官方文字。
可见竹简是战国文献中一个重要的品类。近年来,我国各地都不断出土战国竹简材料,内容丰富、数量庞大。目前已正式公布的竹简内容就包括占卜类、政务类、狱讼类、军法类、遗策类文书和经史类典籍等等。这些珍贵的竹简是我们研究先秦史的一手资料。
竹简的大量出土引起学术界的重视,成为古文字书法研究的热点。近年来,频繁亮相的清华简、上博简等都是以收藏单位命名的竹简。其中,上博简就是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战国竹简,是上海博物馆1994年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回的盗掘简。
清华简整理报告
清华简则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这批竹简由清华大学校友捐赠,于2008年7月15日被运到清华大学。经碳14测定证实,清华简的年代是战国中晚期,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共有2388枚(包括少数残断简),整简的比例很大。昨天发布的《参不韦》就是清华简中的一篇了。
对竹简及清华简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后,我们再来看新发布的《参不韦》中记录了哪些先秦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认识先秦时代又有哪些启示呢?
清华简《参不韦》
《参不韦》主要内容是作为天帝使者的参不韦对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开国君主夏启的训诫。夏启是大禹帝的儿子,姓姒,名叫启。大禹就是我们熟知的大禹治水的主人公。据说大禹治水的时侯,在涂山这个地方娶了涂山氏一个美丽的女人,后来这个涂山氏的女人,为大禹生下一个孩子,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时间去看望妻子和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夏启。
大禹治水
夏启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废除了禅让制,将公天下改为家天下,自己做了国君,开辟了夏王朝。夏王朝建立之初,遭到了人们的强烈反对。夏启对内收买人心、任人唯贤,对外平定叛乱、巩固政权,终于获得大家的认可,稳定了夏王朝的统治。
夏启
《参不韦》简文以远古洪水泛滥导致天下混乱开篇,称天帝为治理洪水创制“五刑则”,“五刑则”顺利实行成功治理了洪水,因而天帝令参不韦将“五刑则”授予夏启,指导其治国。
“五刑则”是全篇的核心思想,具体内容包括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等五个方面。五则即礼、义、爱、仁、忠;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音即宫、商、角、徵、羽;五色即青、赤、白、黑、黄;五味即苦、甘、酸、咸、辛。
《参不韦》不仅为了解先秦思想提供了丰富资料,还完善了我们对先秦制度的研究。发布会上的专家指出,论述“五刑则”的重点在于将其与职官系统相配,并具体规定每个职官的职责,以此指导夏启治理国政。
此篇为“寻美中国”专题第3篇。我是创作团队先秦楚文化学者——咩咩羊,欢迎大家关注@张瑞水下看世界,感谢大家转发、评论、点赞呦,我们下一期再见啦!
参考文献:
吴晓懿著:《战国书法研究》,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