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公共 | 自习室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世界速递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 2022-11-29 17:44:4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持证读者人数达1.03亿。而其中不容忽视的是城乡间、地域间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差异。

总体来说,大中型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早、设施全、空间多、服务选项多。但到了县乡一级以及城市边缘地带,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实际需求相比,依然显得捉襟见肘。

与此同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付费自习室相关机构3600余家,根据不同地域、环境和服务,平均费用每天从10元至100元不等。乍一看,单日花销并不算高,但对许多尚无固定收入来源的年轻人而言,集中学习要持续几个月乃至一年以上,开销实际不小。

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增容公共文化服务来满足自习需求,尤其是减轻年轻人的负担?答案是可能的,而且十分必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公共图书馆作为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之一,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之一应是及时而有效地回应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破题发力。

主动将服务送上门,拓展服务宽度。把阅读空间开到社区、商圈、企业等离群众最近、最繁华、最有人气的区域,方便群众体验。如,近年来各地不断涌现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百姓书屋”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以及很多新建的公立图书馆分馆,都在尝试踏出舒适区,充分调研群众需求,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带宽”。

努力让服务走入心,提升服务温度。通过适度延长服务时间,增加功能区域,提供贴心、暖心服务,打造受群众欢迎的学习点。如南京金陵图书馆针对读者新增的自习需求,自2020年就在空间升级改造中专门打造了“文都之窗”“阅荐空间”两个主题阅读空间。这两处空间设计温馨静谧,照明、座席设计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日常自习需求,设计规划了专门用于自习用途的座位92席,同时运用座位预约管理系统,微信一键预约,扫码签到签退,实现了读者自助式自习服务,深受读者青睐。

积极促服务做“出圈”,增加服务密度。制定专项政策,优化自习氛围,增强读者黏性,尤其吸引年轻人“落脚”。如重庆市巴南区图书馆在2021年考研期临近时,创新策划“图书馆长了一棵许愿树”活动,为广大学子精心定制了一批写满“逢考必过”“金榜题名”等祝福语的书签,希望考生带着祝福成功题名。因为亮眼的服务,该图书馆不断吸引新读者前来打卡。

充分整合资源,挖掘空间潜能,增强服务灵活性。如河北、河南、浙江等地探索将社区工作站、礼堂、便民服务点、就业中心等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范畴,释放公共区域的服务能力,并引入社会力量,多方共建共治,解决场地及人才问题,增加基层文化资源储备库,随时应对群众新需求。

只要有想法,就不愁没办法。公共文化服务是普惠大众的,其根本在于回应群众需求,这就需要不满足于“有”,而要向着“好”“优”的目标努力,拓展空间,拿出办法,找出路径,切切实实为群众提供一方安静、独立、有沉浸感的精神净土,为全民终身学习提供有力支撑。

标签: 公共图书馆 管理系统 方便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