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 | 第九届亚洲电影论坛:探索亚洲电影文化创新发展-每日热点
11月27日,第九届亚洲电影论坛“后疫情时代的亚洲电影”国际会议线上举行。论坛由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作为指导单位,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当代电影》杂志社、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共同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联合承办,并得到《电影新作》杂志社、《电影评介》杂志社、《电影文学》杂志社、亚洲电影研究联盟、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香港电影委员会等机构的学术支持。
会议以线上方式开办专家主题论坛两场、专家分论坛两场、青年论坛四场,并在相关平台进行同步直播,吸引近万人观看。共75名来自海内外的资深专家学者,以及新锐青年学者在论坛上做出主题分享,为亚洲电影、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下的亚洲电影研究贡献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博士生导师张燕担任主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肖向荣在致辞中表示,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文明互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如何从后疫情时代的当下找到互鉴的可能,再找到共同创新的特征,则是后十年亚洲电影研究的重要方向。
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周星在致辞中提到,随着世界电影重心的转移,亚洲电影文化正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特别是年轻学者的关注。“疫情改变了包括影像文化在内的整个世界,当前,如何使亚洲电影迅速复苏,令其继续在整个世界电影版图中占据独特而不可替代的文化位置,并使文化在更紧密联系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相互借鉴与彼此促进,是亚洲和世界电影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当代电影》主编、社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在致辞中对第九届亚洲电影论坛的顺利开幕表示祝贺。成都大学中国—东盟影视与动画学院副院长张娟在致辞中肯定并赞赏了多年来亚洲电影论坛举办的重要意义。谈及此次论坛探讨的主题,她表示,后疫情时代下亚洲电影所要面对的挑战、变革和预期,不仅是电影行业和研究领域的关注重点,更是涉及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作为艺术工作者和研究者,应该灵活地把握时代变幻之下的变与不变,做到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怀揣科学理性的同时,也要保有人文关怀意识地见证并记录下这段历史。
接下来的两场主题论坛承接进行。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以《共同体美学与亚洲电影》为题提到,无论是中国,还是其他亚洲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美学精神,这些都应该通过创新性转换和发展进行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同时,饶曙光还谈及了面向海外观众进行传播时,要更多地寻找双方的文化共通点,在沟通过程当中形成良性互动,并表示“亚洲电影在今天需要坚守自己的文化立场”。饶曙光认为,疫情让电影面临着自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局,这或许也为亚洲电影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亚洲国家所具有的丰富的故事资源和人文资源,为电影的创作和生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如果能借助于新的高科技技术,在亚洲国家之间形成更好的互动合作,那么相信亚洲电影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参与新的世界电影格局的形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出更多的亚洲智慧和亚洲力量。”饶曙光说。
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周安华教授以《日常性与亚洲美学的电影表意》为题点明,亚洲电影多年的发展和亚洲美学息息相关,日常性的观念在亚洲美学的范畴里面有非常密切的关联性,亚洲人关注日常,寻求简约灵动,内敛蕴蓄,所以其把自然和日常看作生活的根本过程和典型过程,这在文学和艺术的诸多创造中都有非常深入地体现。周安华认为,“坚持人本自觉,坚持以日常性、历史场景意识来增进银幕对世道人心的强有力的折射,对民心的深切询唤,才能创作出时代需要的好作品。”
韩国釜山庆星大学电影系主任姜乃碤介绍了后疫情时代韩国电影产业的停滞和危机以及期间韩国电影界的应对措施。他提到,自2020年疫情爆发以来,韩国电影产业也进入了停滞时期,为此,韩国电影界和政府采取了应对措施,如资金援助、出台或规范规章制度、志愿帮扶等具体行动。谈及对韩国电影产业的展望时,姜乃碤表示,目前受疫情打击后的韩国电影产业持续回暖,以多个优秀导演和影视作品为首,韩国影视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在OTT领域有了新突破。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陈刚提出,后疫情时代下对网络电影或者电影播出方式延展的研究,以及网络新媒体对电影的影响研究,都是学界需要面对的问题。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贺红英教授以《后疫情时代的乌兹别克斯坦电影:复兴发展的政策与举措》为题,分析了目前在后疫情时代乌兹别克斯坦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贺红英梳理了乌兹别克斯坦对电影业复兴采取的政策与举措。她提到了总统对复兴乌兹别克斯坦电影的重视,表示是《总统令》定调布局,提出了本国电影发展的优先方向。
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戏剧影视学科带头人黄钟军以《爱在疫情蔓延时——后疫情时代的台湾电影创作》为题,对后疫情时代台湾电影的发展进行了梳理。他总结认为,在后疫情时代,台湾电影人依然在困境中努力奋进,拓展类型题材的多样化,兼顾市场与艺术双重属性,让身处疫情困境中的观众在共情和娱乐中获得精神上的抚慰与放松。
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并针对“后疫情”背景下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创作情况,做出了包括文化、产业在内各个角度的梳理与展望,为本次学术论坛提供了观察亚洲电影的多重化、国际化视角。
两场专家论坛平行展开,19位来自各大高校的亚洲电影研究者,围绕“中国电影创作与产业”和“亚洲电影多元景观”两个主题,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对最新研究成果做出了简要分享。两大主题囊括了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电影的创作图景,各位专家从不同视点出发阐明亚洲电影的创作在“后疫情”时代下的各种现象,有力补充了本次论坛的学术结构,拓宽了亚洲电影研究的疆域与维度。
专家分论坛之后,四个青年论坛平行展开,41位来自亚洲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会议,围绕“日本电影创作与文化”“韩国电影与东亚景观”“中国电影创作与文化”“亚洲电影类型与影人”四大主题进行讨论。会议上,各位青年新锐学者从产业、创作与文化现象等多个方向,对包括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在内的众多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电影现象做出深入阐发,提出了许多新颖、具有国际化和共同体意识的学术观点,对“后疫情时代”的亚洲电影创作和文化转向进行了审慎考察。
本届亚洲电影论坛在继承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众多专家学者克服时艰,相聚云端,围绕主题提出了诸多值得持续关注与深入研究的课题,极大地丰富了亚洲电影研究领域成果,同时也用学术热情驱散了疫情带来的阴霾,使亚洲电影研究领域呈现勃勃生机。
(图片来自主办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