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道工序一个不能少,600年“丝路撷珍”亮相沪上-世界观察
108道工序一个不能少,一件作品的制作周期长达一两年是常态——自元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景泰蓝工艺,因为集美术、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被誉为传统工艺集大成者,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
【资料图】
12月3日在上海艺术品博物馆揭幕的“丝路撷珍——铜胎掐丝珐琅艺术展”全国巡展,将带人们走近这项古老而神秘的智慧结晶。本次展览由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北京市珐琅厂有限责任公司主办,通过集中展出代表当代景泰蓝高制作水准的百余件(套)艺术珍品,呈现景泰蓝工艺的前世今生和传承创新。
据文献记载,掐丝珐琅艺术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至明景泰年间工艺发展更加成熟,加之当时的制品底色多为宝石蓝或孔雀蓝,故得名“景泰蓝”。在中国,景泰蓝工艺历经元、明、清、民国和新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阶段受社会形态、经济、文化的影响呈现出特定的艺术风格。这项珍奇技艺自传入至今的六百年间,在中国经历了融合、盛世、低谷、重生、发展的跌宕演进,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展现中华民族风范的国之重器。其中,不少经典之作以国礼身份闪耀世界舞台。
展厅中,一件被置于入门位置的景泰蓝大瓶颇为“亮眼”。这是2017年1月18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赠送的景泰蓝作品同款。其图案由孔雀、牡丹、玉兰、和平鸽等构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安定祥和、繁荣富强。瓶身点缀经典纹样体现了中外文明的交融共生,传递了中国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
另一件国礼《和平尊》同款,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钱美华携景泰蓝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钟连盛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静精心设计,北京市珐琅厂高级技师集体创作。作品以造型各异、色彩多变的和平鸽、吉祥花及百鸟纹样为主体,烘托出和平、和谐、祥和的鲜明主题。这也是设计师钱美华的收官之作,她曾师从梁思成、林徽因主研工艺美术,参与抢救正处于濒危的景泰蓝工作。
那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清华大学营建系在梁思成、林徽因主持下成立了一个美术小组,抢救当时濒临失传的景泰蓝工艺。林徽因带着小组成员四处搜集和整理景泰蓝的资料,并亲自设计和改造景泰蓝,让这一工艺得以复兴并重回大众视野,同时还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景泰蓝研究与制作大师。本次展览中可见美术小组成员常沙娜、钱美华、孙君莲、莫宗江创制的景泰蓝特有纹样、图案。比如一件北京风情玖宝瓶的瓶身上,大雪过后覆盖白雪的树木、四合院,传递岁月静好的生活情境,自有一番素朴沉静之美。常沙娜和她的团队则将敦煌元素融入创作中,让文化遗产与非遗技艺相结合,开创了景泰蓝作品的“素雅调”。
为了让上海市民更好地感受到景泰蓝的艺术之美,北京市珐琅厂特别挑选了不同样式、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高、精、尖”精品参展。比如,景泰蓝行业唯一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金奖的作品《福寿周器垒》采用双鱼、蝙蝠、牡丹、莲花等吉祥纹样,是典型中国传统文化风格。而《繁花似锦》并未选取传统作品中出现频率极高的牡丹、梅花、莲花等为主题元素,而是以自然中繁花盛开的一角为创意源泉,俨然一幅春意盎然的立体画卷。
此外,这个景泰蓝行业唯一一家中华老字号还首次在沪展出了其珍藏的四件(套)清末民初时期的景泰蓝作品。这些作品做工细腻、掐丝精湛,色彩雅致庄重,是该历史时期为数不多的精品。
作者:李婷
编辑:郭超豪
责任编辑:邢晓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