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品尝非遗“中国茶”里的云南味道-焦点播报
【资料图】
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香云南 共享非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系列宣传活动新闻通气现场
12月2日,“茶香云南 共享非遗”—“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系列宣传活动新闻通气在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会上介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涉及我国44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云南大理、临沧、普洱、德宏和西双版纳的六个项目位列其中,成为项目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至此,云南共有中国剪纸(傣族剪纸)、格萨(斯)尔、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普洱大渡岗茶山
云南是世界公认的茶树起源地,在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保山、德宏、大理等州(市)分布着众多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茶树。普洱镇沅千家寨 2700 年左右的野生茶王树,普洱邦崴1000 年左右的过渡型茶王树,以及凤庆香竹箐的大茶树像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彩云之南云岭大地。野生型、过渡型(或称中间型)、栽培型古茶树的存在完整地记录了茶树的进化史,也让云南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茶源。
普洱茶制作现场
玉溪峨山县茶山彝族姑娘采茶
这次云南参与申遗成功的6个与茶文化相关联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是: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茶俗(白族三道茶)。其中,滇红茶1938年由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采集“一芽二叶”样品制成,以其满盘金色黄毫,汤色红浓明亮,叶底红艳发光的外形内质被公认为中国红茶之上品,定名“滇红”;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遵循选日子、选时辰、选茶山、选茶枝、选茶叶,弃无芽、弃叶大、弃叶小、弃芽瘦、弃芽曲、弃色淡、弃食虫、弃色紫的“五选八弃”原则采茶制茶,工艺精良;选取勐海野生古茶树原料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成为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品牌;下关沱茶由明代团茶演变而来,经过拼配、筛分、拣剔、称量、蒸揉、压制、干燥、包装等10余道工序制作而成,从1902年落地云南传承至今,通过“茶马古道”输送至滇西北、西藏、四川等地;德昂族酸茶采用土坑发酵或地窖发酵方式制作,汤色透亮,嗅之微酸,轻柔爽口,深受德昂族群众喜爱;白族三道茶起源于公元八世纪南诏时期,逐渐演变成白族人民待客的独特礼仪,以其蕴含借茶喻世的人生哲理而发展成为一整套白族茶文化,是此次参与申报项目中为数不多的民俗类项目。
西双版纳采茶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赵国良表示,此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有关要求,下一步,云南将进一步加大传承保护力度,宣传好、展示好云南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讲好云南故事,形成广泛的宣传效应,扩大云南非遗影响力,传承保护和利用好申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