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呈现“光”的视觉世界-世界信息
“光”,无处不在,从天文物理到社会心理,从科技文化到自然精神。艺术创作者是如何诠释“光”?
12月9日,由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发光·反光——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以“发光·反光”为主题,立体呈现近两年来上海及长三角地区艺术发展与变化。
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展览现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展览现场
自1986年首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以下简称“海平线”)举办以来,至今已有36年。每一届海平线都在探索与创新,引入策展人机制、拉大参展范围、拓宽作品样式,成为了上海美术界最重要的品牌展览之一。主题上,先后以“抽象之道”“具象那边”“意象再造”“诗意江南”“个人史料”为主题,及时回应时代和社会关切。今年,海平线将目光聚焦于“光”。
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展览现场
在当下,城市就是一个巨大发光体,有发光发热的温度,也有光污染,促使我们对光,从感官层面的感受步入理性层面的反思。
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展览现场
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展览现场
策展人李晓峰表示,发光与反光,作为两类自然现象,既是两种物理学现象,也是两种社会学定义,更呈现了艺术维度的双向互文,揭示的是“发光”、“反光”中交织呈现的纯视觉世界。“正如意大利现代主义时期著名艺术批评史论学者文杜里曾预言的‘纯视觉’时代,艺术家用他们充满感知的心灵与天才的创作,带给我们的是最鲜活的启示。”
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邀请了30位/组艺术家,其中上海本土艺术家21人/组,长三角及全国艺术家9人;40周岁以下16人,40至48周岁14人/组。艺术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有海外留学及职业经历,还有一部分已经是业界享有知名度的艺术家。
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展览现场
展出的200余幅/组作品,以油画、雕塑为主,兼具水墨、水彩、综合材料、装置艺术、摄影和多媒体等多元艺术语言形式,多角度展示了在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交融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学术思考,以及在新观念、新手法、新媒介等方面的有益探索。
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展览现场
陈彧君《倾城之恋》
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发光·反光”做出诠释。陈彧君的系列绘画作品是在镜面亚克力上创作而成,通过不同属性的材质、技法、对象、时空以及文化之间的对话、碰撞与交融,来分享个人对乡愁和基因的持续探索。
第十九届海平线绘画雕塑联展 展览现场
王一《初级结构》
王一的系列绘画及装置作品,将古典绘画技巧与标准化生产的工业材料、现代主义设计和建筑范式结合,形成围绕社会机制与自然元素的抽象化表达。他的作品中的“光”饱含着一种能量,不仅是视觉上的闪烁,更是以被赋予象征性的结构、颜色、形状、材质作为媒介,去探讨我们身处的城市发展、意识形态与历史自然之间的关系。
田学森《行空》
“以天地为画室,箪食瓢饮,与昆仑对话写照。”田学森的系列绘画作品,借鉴传统山水画意境,用油画材料技法尝试为千古华岳写照。
陈霈系列作品
马俊营的《丝路新生》系列作品,以中国传统大漆材料和当代漆艺术语言入手,将古今丝路进行跨时空对话与交流;林印吉的系列绘画作品通过尝试很多不同的材质和工序,收获各种意料之外的偶然;陈霈的系列作品借用工业秩序的抽象花纹图案的玻璃,转换传统的经典绘画。这些艺术家在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同时,展现了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当代精神。
“发光·反光”既是本届展览的主题,也是观看本届参展艺术作品的维度,参展艺术家从天文学、物理学,到心理学、社会学,从科技到文化,从自然到精神,用自己的作品对‘发光·反光’做出了精彩诠释。”
皋翱《生命场》
比如,皋翱的系列绘画作品以“褶皱和镜面反光”等生活中的平凡客体为表现主体。他认为,“不论是柔软质感中游走的光还是在工业化冰冷反射中的光,都是附着在物体上的情感之光”;秦岭的作品则通过各种对光与色的折射与变幻,重新思考所见和真实之间的关系。
朱佩鸿《Space O》
朱佩鸿的《Space O》巨型气模艺术装置,通过对光与空间深入的探索与思考,表达了在无穷宇宙之中色彩能量的膨胀与变化。
洪丹《无题》
夏存《力》
从本体语言的潜心传承到表现手法的多元探索,很多参展艺术家侧重于用作品表达他们对人生、对内心、对艺术的认识和感悟。例如,洪丹的绘画作品注重探索内生性的绘画语言,不停的叠加、覆盖、抽离,抛弃世俗意义上的像与不像,最后可能只留几笔冷寂,让物质与空间、时间、心灵之间交织对话和碰撞;夏存的系列绘画作品,通过描绘一些破旧的机械,尝试寻找它们存在过的证据,触发内心的情感;
孙源《群体的寓言》
孙源的《群体的寓言》系列作品,以单一重复的形式建构个体、集体、社会的象征性场域,让观者通过经验在重复的形式中看到秩序,看到自身对世界的“追逐”;李雪的系列绘画作品以结构秩序传达哲学思考,以精致制作呈现女性的视觉优雅;张宁的系列作品,在观念上拓展传统雕塑的边界和表达方式,而且力图赋予作品以一种文化身份,以作品来反观自心。
张宁作品
展览为每位/组艺术家提供相对完整的一面展墙或一个空间,从而形成若干个风格迥异的艺术场域。策展人以多变的动线节奏,串联起艺术家们风格迥异的艺术表达,同时将影像、装置和雕塑作品穿插其中。多维度的观展体验,传递着与时代之光、城市之光交相辉映的艺术之光,促使观者从感官层面的感受步入理性层面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