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艺术 | “300张”的故事,爱乐人的情怀-全球热点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 2022-12-14 14:13:54

编者按

认识曾伟老师很多年了,深感他乃是一诗酒妙人。有天,他和我聊起想开一个公众号,专门推荐音乐唱片,我觉得极好,尤其对受困于疫情的爱乐者来说,音乐的慰藉是必不可少的。

曾伟近照,由本人提供,纪武军拍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没想到的是,曾老师出手这么快,没多久,《曾爷荐碟300张》就问世了,那是今年的1月5日,“之开篇”和“之2”在同一期发布。按照一般人做公号的习惯(或言“伎俩”),两篇优质的内容多半要分开两天发布,分别作为头条,但曾老师是打包奉送的,属于老艺人常讲的“给的多”,可见他不仅是妙人,而且是实在人。

接下来,《曾爷荐碟300张》之3、之4、之5直至终章,接连发布,外加彩蛋一枚,前后将近一年。这个过程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于集中筛选唱片、创作文案这样的“大活儿”来说,真的不长;对于没有投资、不求收益,仅为热爱而坚持来说,实在不短。曾老师,是真正的音乐人、爱乐人。

这年头,人人皆云“情怀”,但什么是情怀?很难界定。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情怀不是光靠嘴说出来的。我想,300张唱片、300篇文章摆在那里,情怀本是无言。这是一个人的情怀,是一群人的情怀,也是一代人的情怀。(罗群)

关于300张的故事

曾伟

300张的源起

有天,在朋友圈,朋友咨询我有关曲目录音版本的问题,聊着聊着就建议我“整个号”,专门谈谈唱片。

在工作群里,有作曲家、媒体记者、录音组的同仁,这个群叫“北京卤煮社”,因为第一次开会后大家出门吃了一顿卤煮。

群里的作曲家方岽清也是国内著名的“大发烧”,他也极力鼓励,资深媒体人谌强先生推荐了“天籁魅影”的名字。

开篇页面截图

编辑思路

我下定了“整个号”推荐300张唱片的决心。于我而言,这也是一次升级换代的过程,属于唱片推介3.0版本。

人需要不断学习,脑子里的软件需要更新,在整个300张编写的过程中,本来想投机取巧,拿出来当年写过的几本书,可是发现,现在翻几页就想扔,实在看不下去,上面的信息落伍且不适合网络平台使用。

当年,我曾在北京音乐台做《发烧门诊部》栏目,那个时候信息不对等、获取信息的渠道少得可怜,广播几乎是唯一的大众欣赏模式。我在当时属于是“占便宜”,一是在唱片公司工作过,二是又进了北京音乐台负责几档节目的编辑主持,资料和信息都是唱片公司提供的第一手。

那个时候,爱乐人正值最纯真的时代,也是北京音乐市场最好的年代。由于广播电视音乐会常露脸,我甚至风光到下晚班遇到过顺路回家的出租车司机,不打表不要钱的时候。

当人类进入到数字科学时代,音乐进入到流媒体时代,硬件设备也从立体声到全景声,原来的文稿模式自然而然地也就被淘汰了。

一切从头开始

于是,推荐300张,需要一切从头开始。

第一是保留了当年写“千字说碟”专栏的模式,限定每篇文字千字左右。

第二是内容选择上要有官方网络音视频做背书,让读者一点就听到音频、看到视频,不用自己再去搜索。为什么要强调“官方”呢?就是要严格遵守版权约定,这一点是网络上最易被忽视的。

第三是尽量不做古典流行曲如贝多芬、老柴交响曲协奏曲这类,因为介绍这类作品的自媒体已经太多了,我希望多介绍一些可以算作是网页二级页面的“偏僻”作品和新作品,帮乐迷拓展视野的同时,自己也学习到了新知识。比如近现代作曲家如美国、日本作曲家的作品,平时涉猎有限。这些偏门儿作品在我策划翻译《企鹅激光唱片指南》一书时有所了解。也正是推荐这300张的机会,促使我读完了一直撂在一边的《美国古典音乐史》。

现在的乐迷已经更新换代,随着知识的提升、视野的开阔,欣赏音乐也上了一个新台阶,每个人心里有一个自己的肖邦。所以要客观地推作品,那种风花雪月式感悟音乐的推广,比如:这段音乐好像是贝多芬看见湖水荡漾摇碎了倒映在水面的月亮的脸庞,这种文学感悟式的描述已经过时。

还得感谢身边那么多朋友,特别是作曲家陆伟莉(华裔)、何少英、刘思军、方岽清,钢琴家吴纯、蔡曦、杜泰航,小提琴家陈莉,单簧管演奏家陶佳钰,双簧管演奏家田晓,钢琴调律师董立宁,他们在专业上给予诚恳的指正,提建议,推荐版本,修正文中谬误。要知道,专业人士一个字的修正,就能让我少丢多大脸。比如有一张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的唱片,陶佳钰和方岽清就告知“第一句圆号就高了,高得离谱”,这就是为什么要请教专业人士的原因,以至于我深感“两人行,同行人为师”。

终章页面截图

标签: 从头开始 那个时候 页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