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艳千年的中国美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初中校区八年级E6班 魏凡兮
(资料图片)
文化自信是应对世界多元文化冲突与碰撞的理性支撑,是应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面临挑战和风险的需要,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及“中国梦”的内在张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文化来自传承,自信来自认同,我行走在钢筋水泥制造的高楼大厦中,不禁感叹现在的建筑同质化,缺失了许多传承下来的建筑美学,传统建筑工艺日渐稀少。随着科技的发展,榫卯技术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
建筑学专家王澎说:中国所有的大学很少教中国建筑学,教的是西洋建筑学,最多把中国建筑当成历史,所有的设计课程里面,都没有关于中国建筑的任何内容。这是多让人痛心的一句话。
榫卯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特有的语言,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榫卯就出现在原始居民的木结构房屋中,为了了解榫卯结构的制作、运用和传统技艺,今年暑假,我有幸来到山东济南红木家具制造厂参观,近距离感受了传统技艺。
在引导员的指引下,我们坐上观光车,参观了车间,技术人员展示了选材、烘干、配料、榫卯、匠心雕刻、专业组装、二次干燥、细致打磨、打蜡等工序,为我们呈现了属于中国的技艺、匠心。
我了解到榫卯是极为精巧的发明,超越了当代建筑排架、框架或者钢架的特殊柔性结构体,从不同方向上的榫、卯嵌接穿插形式,使得木材在一年四季中由于气候水分的变化而带来干缩湿胀的应力在各个方向相互抵消,顺应了木材的天性,在复杂微妙的变化中达到动态平衡。这种精巧的接合形式,使得传承下来的古典家具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沧桑,而不散架,达到了结构与科学的完美统一。并且,用榫卯制成的建筑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地震响应。如山西省朔州市的释迦塔,经历了十多次5级以上的地震千年屹立不倒。
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莫过于榫卯的种类,在展示厅,经过拼接后可以形成不同形状的零部件,适用于不同的物品,各有千秋。如,龙凤榫加穿带,为了使木板接合牢固、不易翘裂,在一块木板的长边断面上刨出上大下小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拼板长边开出对应的木槽,把两块板拼在一起,这样的榫卯就叫“龙凤榫”。这样,不但加宽了板面,同时也防止拼板横向拉开和上下翘错。还有“走马销”,走马销用燕尾状栽销连接,其巧妙的结构可使两者既紧密结合,又能拆卸自如,所以又名“仙人脱靴”。又比如“夹头榫”,它是从北宋发展起来的一种桌案的榫卯结构,是连接桌案的腿子、牙边和角牙的一组榫卯结构。在引导员的指引下,我把对应的榫卯拼接在一起,经过反复拉扯,十分稳定,拆卸也非常简单。
在古建筑中,榫卯结构是顶梁柱,其工艺之精确,扣合之严密。浑然天成,天衣无缝。它利用最简单的穿插构造,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所在。互相的交错叠加,象征着人民互相扶持共同进步的精神。
我不禁感叹,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粹。身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脚踏实地,了解、知晓、传播中国历史与文化遗产,让更多人知晓中国古建筑的智慧。
我们只有好好学习,挖掘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呼吁、倡导人们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中国古建筑的技艺和工艺得以发扬光大,让千年的底蕴滋养一代又一代人。 (指导老师:王秀丽)
爱国心
西安高新东区小学六二班 刘纾菡
我常常对自己是否产生“爱”的情感而感到困惑,但就像快乐能从嘴角表现出来一样,我一直知道我深深爱着我的国家,或许是在异国他乡偶遇同胞的会心一笑,或许是在阅读历史时的牵动与自信,在疫情时看到从全国各地送来的蔬菜时,那种由衷的,情不自禁的自豪与感恩。这些,都令我对“爱”这种情感,有了最好的启蒙。
有人曾说过:爱国心是通过实践而养成的一种眷恋故乡的感情。
年过七十的外公,抽屉里的党徽总是摆放的端端正正,他还关心国家大事,每天都按时观看新闻联播,并且和外婆一遍遍地讨论着。
楼道里,家家户户门前的春联,春节时的饺子,元宵节时的汤圆,腊八节的八宝粥……这些属于中国人的仪式感,永远不会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消失,它将我们对国家的爱,渗透在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
学校和家相距大概有一千米,那是我在西安最熟悉的路。我在这条路上已经行走了六年,甚至可以清楚记住转弯处砖的颜色,路上树的布局。我和朋友每天放学回家,路上最大的乐趣就是为路上的每一处赋予新的“意义”:人行道旁边的摩托车道是小溪,无数驼着人的“鱼”——摩托车,会通往更大的“北溟”和“南溟”——十字路口……在放学路上一次次欢快的讨论中,这条路承载了我许多回忆,我对这条路的一草一木都记在心里,对它的变化也能快速察觉。
我经常在想,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像外公外婆那样关心国家大事,像我和朋友时刻关注着身边事物的发展变化,像家家户户对中国传统习俗的传承,这些应该就是对祖国爱的一种表达吧。
我爱祖国,如果有机会,就像现在,我一定会大声说出来:“我爱你,我的祖国”! (指导老师: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