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随笔|朱炳初:第一次集邮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2-12-20 16:03:53

第一次集邮

作者 朱炳初

我初涉集邮,完全是从偶然开始的,经历了无奈接管代集,而后产生兴趣到执着入迷,最终还是放弃的过程。


【资料图】

上世纪70年代,正上小学的儿子,受同学的影响,喜欢上了集邮,一张张地搜集。我给他的零花钱,舍不得吃零食,全部用来买邮票。他没有集邮册,就将邮票夹在作业本里。因他性格内向,做事认真稳当,在没有把握父母是否同意搞集邮的情况下,神秘兮兮地搞起了“地下工作”。

有一次,趁他不在时,我检查他的作业,结果发现了一小叠邮票,将面值加起来达到20多元。在当时我工资尚低的情况下,算是个不小的数目。我就问他,这么多邮票是从哪里来的?他说是同学转让的,不敢给我说,想慢慢地积钱还上。

我听了,既有些气又同情:气的是对这花钱的事,不能瞒着父母,应该直说;同情的是,难为他小小年纪能有这个计谋。我想,集邮是件好事,可以增长知识。于是就给他钱,全部买下来。同时说明,学生要认真学习、专注功课,不能为搜集邮票分心,你真有兴趣的话,邮票由我来集,你有时间可以欣赏。

儿子对我的处理,十分满意,再也不要为没钱买邮票而发愁、操心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我以为对这样的事,宜诱导开窍,不能批评训斥,强行阻止。事后,我听一位战友说起他的儿子也搞集邮,就十分生气地把集邮册撕掉,学生就是学习,不能搞歪门邪道。我想,即使撕掉了邮册,但总不能撕掉脑子里的爱好。而且,集邮并不是歪门邪道,应该循循善诱,假如硬逼着放弃,效果不可能好。

自从接管了儿子的集邮后,慢慢地开始对邮票产生了兴趣,并且随着票量的增加,欣赏邮票的趣味越来越浓,同时又买了关于集邮知识的书籍,渐渐地感到“方寸世界”意蕴深邃,价值无量。不然,国家、各地区怎么会专门成立集邮协会,广泛开展交流推广呢?

邮票,不只是专门用来作为通信的票据,而是成了国家的名片,纳百科知识于一“方”,融大千世界于一“寸”,成为了小型的、艺术化的百科全书,它集政治经济、历史风云、人物春秋、科学经纬、天文地理、山水寺庙、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珍禽异兽、珍稀植物、虫鸟花草于一身的功能,真是方寸天地,文接万古,图纳百川,斯文在兹,乐趣其中,只要有心欣赏,就会陶养性情,广增知识。

随着集邮兴趣的加浓,搜集邮票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了,当积攒了一些钱后,就去逛邮市,了解行情价位,找自己喜欢的品种,对新发行的邮票尤为注意,必须买到为快。同时对小型张特别感兴趣,建立专册予以珍藏,不顾票价不菲,也要弄到手。例如:1978年3月18日发行10万枚的《全国科学大会》,面值3元,当时错过了机会,到1995年9月购买时,花了1300元;

1979年10月3日发行10万枚的小型张《从小爱科学》面值2元,1995年9月购价为2750元。

从1978年到1995年17年间的小型张基本集齐。还有生肖邮票,从1980年猴票开始,到之后三轮的四方联及二轮后的正版张,都集齐全。

再就是各种邮执、首日封,最佳邮票的评选纪念张。还有就是文革的盖销票,包括“全国山河一片红”的错发票。

2007年11月花了6800元购买了龙腾奥运银镶金九枚纪念币。

因为喜欢欣赏各种邮票,还购买了《马恩列斯邮票大全》《中国邮票全集》(印刷品)、《世界名人精品邮票》(实际票),包括共产主义活动家,苏联党国务活动家、学院领导人、科学家、医学家、宇航专家、画家、作家、艺术家及飞机、车、船专集,世界文化名人。

集邮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守,集而不辍,才能显示出更大的成就。但我缺乏连续不断的精神,只从1970年开始集至2013年,43年间的邮票集全就终止了。后来感到集邮不再需要劳神费劲,只要花钱购买年册就可,这唾手可得的东西,反而缺乏诱惑力,并且随着发行量的增大,从经济角度看,没有多少增值价值,于是不再集了。

回顾这段历史,心生感慨:搞集邮,花了一番心血,既为儿子从分心学业的困扰中解脱出来,又给后代留下了一笔富有精神文化与物质价值的财富,闲暇时翻阅欣赏,吸纳知识,还是很有意义的。

(2022年12月17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军休十五所,作者系86岁休干)

作者简介:朱炳初,男,汉族,江苏宜兴人,1937年3月出生,1954年7月入伍,1956年7月入党,大专文化,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9月退休前任北京军区(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室副师职研究员。退休后进行文学创作,先后结集出版《青春寄语》《夕阳漫笔》《回顾与思考》《晚霞拾零》四部文集,达148万余字,目前正撰写第五部文集《耄耋心声》,拟出版总量达200余万字,圆人生文学梦想。

标签: 的情况下 歪门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