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 | 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认同机制的建设-全球热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积淀着中国人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由于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教育成效并不十分明显。一些学生并未真正领会到思政教育的真谛,没有从思想上产生深刻的共鸣进而转化成身体力行。而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二者相互融合,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思政教学效果的长足发展有着诸多益处。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形成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机制,建立二者相互融合、互联互通的长效机制,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意义重大。
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形成的必要性
(相关资料图)
一、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大学生思想品格的必然选择
高校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向广大青年大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还承载着授业解惑、人格塑造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对思政教育工作产生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例如,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言必信、行必果”,对于引导广大青年大学生坚守诚信、形成信义为本的思想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广大青年大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深刻理解传统文化搭建桥梁,对广大青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今后的全面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中蕴含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我们当前倡导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高校思政教育要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就必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教学实践中。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和济世情怀有利于对广大青年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深的情感,对自己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意识有利于提升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责任担当。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是国家的栋梁,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升各种能力,自觉承担起对家庭、社会的责任。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既能够丰富大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大学生强烈的使命感。
思政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形成面临的困境
在思政教育中,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机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广大青年大学生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然而,高校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些困境。
一、高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存在一些固有局限,无法畅通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的渠道。
一是思政课程中“理论大于实践”的观念依然严重。在当前思政教育中传统理论讲解的方法存在着弊端,学生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因此,思政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转型迫在眉睫。二是思政课程教学形式和内容比较单调,应提升思政课堂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传统思政教学模式下,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多,即便教师引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也不会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讲解,使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三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有待提升。纵观当前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不是很多。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学生并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认同感,使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打了折扣。
二、一些思政教师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使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的协调联动缺乏持续性。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传授文化知识的主体,其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目前一些思政教师在自身的专业领域中深耕多年,对于思政方面知识的讲解驾轻就熟,但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方面就显得力不从心。在思政课堂上,一些教师更多的是片段化地引入传统文化的内容,缺乏统一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高校思政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深厚丰富的知识储备,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思政教育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现实路径
一、从思政课程改革入手,加大引入传统文化内容。
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果是高校一项重要的任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让广大青年大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成才。一是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解决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固有问题。思政教学要想出成果,其形式和内容就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必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二是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方式,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
二、立足教与学中教师和大学生两大主体,双向同时发力。
作为传播知识的主体,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方法对于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思政教育中形成传统文化的认同机制,必须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一是有计划地开展高校教师传统文化的培训工作,从供给侧解决教师传统文化素养不足的问题。以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工作为依托,让广大思政教师在培训中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二是换位思考,从需求侧出发,深入了解广大青年大学生的需求。从大学生的角度,探索更受学生欢迎、更为高效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真正建立起良好的互动交流机制。
(作者系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