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赏析丨文吉儿:春风送暖入屠苏-全球视讯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3-01-21 19:21:07

“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宋·《梦梁录》)“元”即始,“旦”即夜尽日初,夏历中的“元旦”也就是今日所谓的“春节”。这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不论是近三千年前的《诗经》,还是卷帙浩繁的唐诗宋词,乃至明清小说杂记,无不充斥着对年俗的精彩记载。这些古老而具有生命力的文字,蕴含着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内涵,镌写着炎黄子孙深刻的文化基因,绵延隽永,意味深长。

1.同乐忧


(资料图)

《蟋蟀》诗经

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日月其除。

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士瞿瞿。

……

《诗经》不仅是一座文学宝库,也是一部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蟋蟀》出自唐风,但从地域考证来讲是指今山西太原一带,实则晋风。

这是一首岁末述怀诗,言辞质朴,志趣深远。一二句以自然破题,交待诗歌的时间背景:岁暮之际,蟋蟀进入堂内避寒,代表一年光景即将过去。三四句由景转情,直抒胸臆:此时农事已毕,时间亦所剩无几,可以安排娱乐消遣,表达了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至五六句突然发生情感转移,由放改收:指出不应过分沉溺享乐,而应想到自己的职位责任,有劝说勤勉之意。七八句是对上两句的承接与延伸:瞿瞿是惊顾貌,瞻前顾后,引申为警觉,意在说明士人乐而有节的立世态度。

如此,八句既成一章,三章反复吟咏,而这种重章复沓是《诗经》中常见的章法结构,字词改变,意义相近,形成内容上的层递关系,不仅彰显了口传文学的咏唱特征,同时具备配合音乐回旋的乐舞性质。

整首诗歌贴合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面貌,反映了古人对生命活动的体悟和觉醒。张弛有度,乐不忘忧,一首来自久远时代的岁末年节的歌唱,三千年来余音不绝。

2.万象新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年节诗歌作品,出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之手。整首诗歌色彩明亮,气氛欢闹,渲染出一派万象更新之景,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古今佳评如潮。

诗歌整体展现的是一幅欢乐祥和的年景图,铺陈了一系列温暖明亮的字词,如“春风”“暖”“瞳瞳”,强烈衬托出节日的欢快盛大气氛,读来无疑可以感受到作者落笔时的喜悦之情。而且,全诗通过对自然轮回的描述,指出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变革思潮,寄托了作者除旧革新的政治抱负。这份人间朝气的美好,是时光流转的记录,更是古人精神历程的写照。

此外,诗中涉及了较多民俗场景,比如饮屠苏酒、贴门神等,而这样的即景描写在年节诗歌中十分常见,具有珍贵的民俗研究价值。例如:喝花椒酒——“守岁阿戎家,椒盘已颂花。”(唐·杜甫);燃爆竹——“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唐·来鹄);穿新衣——“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宋·刘禹锡);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宋·苏轼);等等。几笔简单而精彩的文字白描,就将古代生活的烟火气留存在了历史文化长河,源源不竭,供今人追忆缅怀。

3.游子意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在阖家欢聚的时刻,年节气氛愈是热烈欢闹,游子的心情愈是凄冷悲凉。除夕之夜,天涯孤旅,憔悴了春风,蹉跎了心事,此诗就是其中典型。

诗歌整体气氛孤冷,属于乐景衬哀情。首句即奠定了全文感情基调,孤馆、寒灯、不眠,清寂意象连续堆叠,字字皆是凄凉情。第二句,“客心”一出,异乡漂泊的寂寞之心昭然若揭,问句形式更是引发读者思考,使人不免触发一些事与愿违的旧日伤怀。余下三四句,是对上句的解答,也是全诗的高潮,千里之外,故人相思,然而岁岁暮暮早已苍老了容颜,年节的意义似乎只是徒增了鬓上霜发。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曾经写下如此洒脱诗句的高适,在除夜孤旅也会做出思乡情切、肝肠寸断之行文,纵是人之常情,也要倍添伤感。古今相照,殷殷游子心绪,在诗歌中加冕永存。

标签: 春风送暖入屠苏 社会变革 儿童强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