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B站网友写诗,一首比一首超纲?这届年轻人不做诗人,但热衷写诗-天天时讯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3-01-22 09:03:29

B站UP主“有山先生”品读网友诗作的视频已经暂告一个段落,但是依然有很多网友继续在那些视频的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诗作或者讨论。有山先生自2021年开始制作此系列视频以来,迄今已收到来自网友的数万首诗作。对他们来说,创作一首诗歌不是为了成为诗人,而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在时间碎片化的今天,诗歌重新回到年轻人的生活,抒发他们的郁结,抚慰他们的情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B站UP主有山先生在视频中品读网友创作的诗歌

两年收到网友创作的五六万首诗

有山先生的B站页面上,有一个“诗词大会”视频合集,《B站网友写诗,一首比一首诡异!!》《B站网友写诗,一首比一首荒诞!!》《B站网友写诗,一首比一首超纲!!》……自2021年以来,这个系列一共制作了六个视频,但是每一个视频的播放量都破百万,其中最高的一个已经超过三百万。

这些视频的内容是有山先生品鉴来自网友的诗作,其中有很多专业但是通俗有趣的解析,观看视频的网友在走近诗歌这种似乎久违的文学体裁的同时,还从被有山先生挑选的这些诗作中看到了自己的生活。

比如网友“酒后话痨”创作的这首《耳机》:“我的手机/他有社交恐惧症/周围很吵的时候/他声音很小/周围很安静的时候/他声音很大/所以/我给他买了/一只耳机。”有山先生解析道:“让人会心一笑的可可爱爱的诗,作者将手机拟人化,委婉地批判了那些在地铁等公共场合音量外放的人,属于是温柔而巧妙地‘劝谏’了。”

再比如网友“不小心超神了”投稿的《招聘启事》:“招,/清洁阿姨,/注,/男女不限。”有山先生如是解析:“这首诗,乍看之下非常无厘头,可仔细思索后,确实非常无厘头的是这个社会,不乏大厂招人,白纸黑字地写着‘学历不限,能力至上’,然后呢?不乏学校评优,口口声声地说‘品德第一,成绩为辅’,结果呢?公平,不是口号,更不是政治正确。”

也有很多诗作不必过多解读,看上去平平淡淡,但是读完的瞬间便让网友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网友“自带灯泡的阿牧老师”创作的这首《午觉》便是这样:“三岁/我不爱睡午觉/老师找给我一块积木/我一个人玩,静悄悄/十三岁/我不爱睡午觉/邻桌女孩递给我一张纸条/我画下通向宇宙的隧道/三十岁/我很想睡个午觉/老板塞给我一堆资料/合上双眼/梦见老师、积木、女孩、隧道……”三个人生节点,三种对人生的理解,从无忧无虑到对人生怀有无限畅想,再到被营生淹没了一切,一个人终于理解了人生的疲惫,却发现时间不可回头。

2023年,有山先生的“诗词大会”视频合集会继续更新。很多网友依然在过往的视频评论区留下自己的诗作,或者将其以私信的方式发给有山先生。有山先生大概算了一下,两年多来,平均每个月都能收到几千几百首网友投稿的诗作,如今总共至少有五六万首。

网友对诗歌的热情超乎有山先生的想象。他说,这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举,一开始是因为他作为一名UP主没有素材了,不知道该继续更新些什么,于是就发了一个动态,请网友写诗,他来读诗,以此借网友的灵感一用,做成视频博取诸君一笑。结果,不仅有非常多的网友投稿,而且这一系列的视频在B站发布之后,收到的反响也非常强烈,而且是“非常乐观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正面的”反馈。他没想到网友还挺喜欢写诗,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这个时代喜欢诗歌。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也在B站发起过诗歌征集活动。他在自己的B站页面“戴建业老师”中持续更新“写诗鬼才”系列视频,品读网友投稿的诗作,反响热烈。2022年冬至,戴建业发布视频向网友征集命题诗歌,“我笔下的冬天”,旧体诗、词、曲和新诗皆可,写写自己的冬天。

戴建业教授的“写诗鬼才”系列视频部分截图

当代年轻人用诗歌表达生活

不只是B站,在其他社交网络上,诗歌似乎也比我们想象中的热闹,比如言简意赅却意蕴深长的三行诗,或者一系列睡前时间发布的读诗公众号等,都颇受网友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交网络上,诗歌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但在现实中,关于诗歌的写作和阅读好像又是缺失的,相较于小说、散文等文体,诗歌的出版和消费失了不少热度。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观察,诗歌其实和我们的生活一直很紧密,生活中读诗、写诗的爱好者其实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但是之所以感觉诗歌距离生活好像有些远,是因为诗歌的阅读和写作是存在的,但是发行、流通和消费环节有所缺失,一些名气特别大的诗人有机会出版诗集,但也是有限发行,而且有些诗集的销量也并不算高,“所以说,我们需要一个窗口、渠道看到普通朋友的诗歌创作。”

据黄平了解,年轻人聚集的B站便是这样一个平台,“B站上写诗其实有悠久的传统,并不是最近的热点。”在黄平看来,年轻人之所以喜欢写诗,尤其是在创作上更为自由、轻松一些的现代诗,是因为这种三五行的表达方式与有一定合辙押韵的文字,可以方便地传递现代生活中的内在情绪。“尽管他们不是为了提高文学艺术,不是为了创作出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而是为了表达他们的情绪,但是他们在其中也确实写出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作品,已经展现出了萌芽状态的诗歌才华。”黄平说。

有山先生也发现,来自网友的这些诗歌有些比较平凡,但也不乏惊艳之作。他说,他觉得一些诗作写的真好,“我怎么没有想过这个角度,网友另辟蹊径、剑走偏锋,他所表现的东西、他想阐释的思想是我从来没有想过的,或者说是我一直在想但却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的,他却用他的语言表达出来了,而且特别出色。这个时候,我内心真的会感到无比开心,很愉悦,有些时候甚至很感动,我读有些诗的时候,会有那种潸然泪下的感觉。”

在之前的一些视频中,戴建业也表示通过这些诗歌征集活动,他发现一些网友有“诗才”。戴建业的粉丝投稿多是旧体诗。他会在视频中纠正年轻诗友的一些格律错误,也会分享其中动人的佳作。在其中一期视频中,他在选读了网友悼念袁隆平院士逝世的诗歌时说,这些诗的水平虽然参差不齐,但是都写得很真挚,情真意切,其中一句“他年禾下可乘凉”被用作了当期视频的标题。

有山先生同样十分看重诗歌以及诗歌作者的真情实感。在他看来,诗歌不是离开普罗大众的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接地气,贴近真实的生活,贴近每个人的日常。“我最喜欢的文学家就是老舍。老舍的称号是什么,是人民艺术家,因为他的创作接地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山先生说。他在意诗歌里的人情味,哪怕它们的创作还有些笨拙。在制作“诗词大会”系列视频过程中,有山先生收到的网友投稿中有很多辞藻华丽、奢侈的作品,但他通常不会将它们选入视频,“我选的反而是那些荒诞的、滑稽的,但是却又无比真实的诗,而正是这种诗才能引起最多网友的共鸣。”

《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让许多年轻打工人深有共鸣

这应该是一个诗歌爆发的时代

胡嘉琪是这些读诗的年轻网友之一,她关注了一些每天会推送诗歌的公众号,虽然每天很忙很累,但是闲暇就会看看。在谈及诗歌与年轻人的生活关系时,她化用了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一句名言,认为诗歌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她看来,比起小说或者散文,“在抒情的形式以及感染力上,诗歌的确无出其右。”胡嘉琪说,诗歌的行文结构比较独特,对表达内容的切入更为敏锐,辞藻与意象的使用也能更精准地构造作者想要展现的氛围。

对于当下年轻人对诗歌的热爱,黄平认为,在社交网络上写诗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消遣方式,一方面,诗歌跟今天碎片化的时间是相对契合的,比如睡觉前,我们可以读完一首诗,但不可能读完一部长篇小说;另一方面,诗歌慰藉了现代人焦渴的内心情感。在黄平看来,这恰恰应该是一个诗歌爆发的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创作且深有共鸣的诗歌中,有一个特别受欢迎的主题,即对“社畜生活”的表达,被称为“社畜文学”。打工人或者写自己在工作中的面具,或者写自己对一些异化、怪诞现象的所见所闻,或者写对过去时间的怀念等。“‘社畜’当然是一种戏谑、调侃的自嘲,翻译一下的话就是工作压力很大的青年人。他们有内在的郁结需要抒发,而比较自由的现代诗是一种很好的、很方便的文体。”黄平说。他们不可能为此写一部长篇小说,而即便是一个短篇小说也要1万字以上。

黄平分析,当下流行的“社畜文学”往往有几个方向,“第一个方向是怀旧,对童年、家乡的怀念,当一个人在陌生的大都市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逃避性的心理情绪,怀念没有压力的童年和家乡;第二个方向则是面向当下的生活,用调侃、自嘲的方式表达、排解生活的压力。”

有山先生也发现了网友对“社畜文学”尤其关注。他说,现在生活节奏太快,大家想要的东西太多,但是能够做到的东西太少,每天都疲于奔波,感受到经济和人情的压力,“可以通过写诗这种小小的行为得到一种灵魂上的保护壁。”

诗歌在当代年轻人生活里的热闹,特别是在社交网络上的流行并不意味着诗歌的一切。作为当代文化现象方面专业的观察者和研究者,黄平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冷静的思考。他认为,今天诗歌“下沉”,看似拥有了更为广泛的受众,但是特别优秀的诗作反而不多,网友一方面特别渴望来自诗歌的情感抚慰,但是当面对特别优秀的诗作时,他们又会感到陌生,也就是说,诗歌理解方面的教育还应该有所促进。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天年轻人的诗歌生活中,流行的诗一定是比较浪漫化的,能够直击情感的,通常它们还会有一个戏剧化的转折。黄平注意到,网友很喜欢这种戏剧性的东西,一首诗的结尾有一个突转,而关键一点,“这首诗一定是方便理解的,不方便理解的诗网友对之是比较苛刻的。”

事实上,还有许多杰出的诗人、诗作因为缺乏某种流行的元素并没有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或者说还没有被年轻人所阅读和接受,但对诗歌这种文化的存在依然可贵的是,当代年轻人不仅没有丢弃诗歌,而且在自己的个人经历中触到了它与生活的关联。

新黄河客户端记者:江丹 编辑:孙菲菲

标签: 社交网络 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