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程国赋:《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序-世界热文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3-01-24 09:20:17

近代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转型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这一时期,小说的传播方式、题材内容、创作主旨、文化内涵、读者阶层均产生深刻的变化,一个突出的体现就在于报刊小说的迅速崛起。

《中国近代小说大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与传统小说依赖于雕版印刷不同的是,近代报刊刊登或连载小说数量多、传播快、影响大、读者面广。自上世纪以来,这一领域就受到学术界一定的关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的视野、思路、方法、观念得到进一步拓展,有关近代报刊小说的研究越来越多,逐步成为近代文学研究的一个亮点和学术增长点。

总的看来,迄今为止,近代报刊小说研究取得突出成绩,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一是报刊小说文献整理受到高度重视,不少学者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资料搜集、整理的工作,就近代小说作品收录和目录编撰而言,出现多部著作,例如,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日本樽本照雄《新编清末民初小说目录》、陈平原 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陈大康《中国近代小说编年史》、江苏社科院明清小说研究中心《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王继权《中国近代小说目录》、复旦大学编《中国近代小说大系》、台湾王孝廉编《晚清小说大系》、刘永文《晚清小说目录》、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等等,其中有不少篇幅是有关近代报刊小说资料的搜集、整理。

专门就近代报刊小说的整理而言,王燕编撰《晚清小说期刊辑存(全六十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年版),梁冬丽、刘晓宁编撰《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初集(上、下)》(凤凰出版社2019年版),总的看来,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是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多选近代某份报刊或某一类报刊作为对象,深耕细作,相关报刊个案得到很好的研究,如对《绣像小说》《时事画报》《中外小说林》《有所谓报》《遐迩贯珍》等等,进行专门研究,但是在整体研究和时空结合的视野诸方面均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三是在区域研究中,还存在研究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上海报刊小说研究领先,北京、日本、新马及北美华文报刊小说研究迎头赶上,而报刊发祥地岭南的报刊小说研究较为薄弱,沿江河、内地报刊小说研究更是不足。

《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初集》,梁冬丽、刘晓宁整理,凤凰出版社2019年1月版。

岭南作为中国现代报刊的发祥地,报载小说的出现比较晚。上海、日本等地中文报刊虽然后起,但小说刊载却捷足先登,其中,岭南报人吴趼人、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参与其中,上海、日本中文报刊小说风靡全国。

对于以晚清上海为中心的报刊小说研究受到的关注较多,研究成果丰富,相比之下,晚清岭南报刊小说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虽有一些相关著作和研究论文,但是与晚清上海报刊小说相比而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存在明显不足。

近代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等相当发达的地区,是中西文化交融、汇合之地,近代岭南文化、文学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开展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可以丰富近代岭南文学研究的内涵,拓展岭南文学研究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与学术增长点。

《晚清小说期刊辑存》

四是在研究方法与视野上,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使用传统文献整理的手段编写目录,多把报刊小说作为“小说”,而不是看作在新媒体下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即报章体小说,学科交叉研究意识尚未普及;利用大数据、现代科技手段整理、研究近代报刊小说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要围绕近代报刊小说开展协同合作,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团队分工协作,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完成近代报刊小说数据库的建设,完成《近代报刊小说史》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

有鉴于此,梁冬丽博士近年来一直围绕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着力开拓。在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她就开始选定《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这一课题,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资助、支持。

出站以后,她到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继续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目前完成专著,以近代岭南定期出版物作为切入点,拓展近代小说、报刊小说研究的新领域,引入新方法,挖掘新史料,通读书稿,我觉得,该著达成了以下三个学术目标:

一是回顾岭南报刊小说的刊载历程,理清报刊小说如何从新闻性、信息性与实用性文字中获得独立,并成为独立文体,归纳其经历从无到有,再到“小说”成为大部分报刊主要、固定的栏目,并专刊化的过程,具有怎样的文体学意义。

二是钩沉史料。尽可能全面收集、整理现存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小说理论,及其与小说相关的广告等资料,建立史料库。挖掘曾因缺乏资料而被忽略的研究对象,详查各类小说的刊布,改变以往多仰仗单行刊印小说、未挖掘散存报刊小说的研究现状,修正一些有失公正的结论。

三是分别从时间的维度与空间维度出发,以岭南报人小说家为主体,探讨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时代性与地域性,时空结合、时空并重,窥时代气息,见地域精神。“岭南”的空间坐标与“近代”的时间坐标共同定位,提炼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特质。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梁冬丽著,凤凰出版社2022年12月版。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突出,整体框架逻辑严密,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概括了近代岭南报刊创办的基本特点。

岭南在近代中国有着特殊的地理特性:是交接中外的唯一通道,也是近代中国最早接受西方文化输入的窗口,地处南方,滨临海域,是中国办报的发祥地。约从1815年到鸦片战争前夕,我国办报中心在澳门和广州;鸦片战争开始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办报中心在香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办报中心才转移到上海。

在这样的背景下,早期岭南报刊或由近代开眼看世界的清政府高级官员创办,或由在外国人所办报刊中工作过的中国人,利用已有外报工作经验或机器独立办报。这些人成为中国近代早期报人群体。近代岭南报刊在清政府及地方官绅的威权之下,屡禁不止,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反映出近代岭南报人具有顽强不屈的职业精神。

《时事画报》

二是勾勒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刊载的轨迹。

经过统计发现,现存报刊能够见到原文且年份明确的小说500篇(部),类小说22篇,共计522篇(部);未见原文或不能明确年份的有44篇(部)。1911年以前创刊,且1912年以来仍然发表小说的报刊有《时事画报》《南越报附张》《国民报》共计87篇(部),实现小说刊登、发行的多样化与立体化。

1900年以前,岭南报刊在非文艺性文字里夹登了一些小说或类小说,此后,逐步从非文艺性板块中剥离,进入文艺性版块,在不固定的时间或不固定的版面中刊登,此时的岭南报刊小说处于发韧期。

1900年后,岭南报刊的文艺副刊中有了小说专栏,连载自创的长篇小说,刊登自创的短篇小说,也刊载翻译小说,小说文体类型多样,此时岭南报刊小说处于上升期。大约1906年至1907年,岭南刊载小说专刊化,成为最完善的近代小说载体。

1912年以后,激情消退,渐滋闲趣。《香港华字日报》是印证刊行轨迹的最好实例。岭南报刊逐步建成完善的小说刊行体系,使在近代岭南创作、刊行的小说得以更好地传播。

三是辨析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作者问题。

现存岭南报刊小说署名情况较为复杂。该著借助所署笔名,联合透视单行本序例或社员表、广告及个人传记等资料,考察到原名;通过署名后缀或前置语,区分小说稿件的来源或地域或创作心境等情形。

《香港华字日报》

根据报刊关系、小说家思想倾向、创作艺术追求,主要有如下岭南报人小说家群体:以郑贯公所办报刊为中心的小说家群体,以强烈的革命感创作小说,以文体革新与革命思想结合的方式,弘扬时代思想主旋律;以《时事画报》为中心的小说家群体,有美术家参与报刊小说的创作、运营与插图,构建了时事入小说、短篇小说系列化与微型化的试验中心;以《农工商报》为中心的小说家群体,提倡工商实业,批判社会现实,主张开通民智,从客观上有助于当时中国民众文明的提升;以《香港华字日报》《新小说丛》为中心的小说家群体,以岭南人为主,又有一个突出的非广东人邱菽园,是香港与南洋小说互动的经典实例;以《南越报》《国民报》为中心的小说家群体,见证了辛亥革命前后岭南报界的变化,成为研究政治形势影响创作热情与创作思潮的经典案例;以黄世仲、黄伯耀兄弟为中心的小说家群体,中、外小说的创作与翻译、引进、模仿、创新自成一体,催生了“近事小说”。

王斧小说至少有43篇(部),几乎包办了《香港少年报》与《唯一趣报有所谓》大部分小说的创作,又在南洋《中兴日报》发表小说,是融传统性与现代因子于一体的经典案例。

《黄世仲小说创作研究》

四是比较分析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传统性与舶来要素。

近代文学具有“继往开来”“异质化合”的时代特点。继承传统性方面:在题材内容上,继承了传奇或志异的取向;在写法上,继承了“起局必平正”的开头、结尾等程式;在文本上,不刻意抹去“有诗为证”等外在标识。

受到“西洋技法”启发,小说体裁、叙事模式、情节结构与环境、心理描写方面,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发生了较大变化,远不是“旧瓶装新酒”所描述的这么简单。

表现为:在题材内容上,化公案为侦探;在写法上,借用“起局必突兀”的开头方式;在选材构思上,从外国小说得到灵感。特别是短篇小说,戏剧化创作营造的人物冲突使情节紧凑,对白化与场景化明显,有很强的舞台感,戏剧品性浓厚,具有文体革新意义;开头以拟声或环境渲染引入故事的创作,得到很好的实践,以心理、触觉、视觉等进行体验式讲述故事,成为新的创作模式。

五是总结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时代性特点。

近代岭南报刊小说设定的主题或宣扬的主旨与报刊言论同步、同调,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主题倾向上,关注时局当下,如列强入侵、鸦片流行、政府腐败、百姓愚昧等社会现实;力求有助于开通民智、提倡革命,维新、立宪、救亡、革命、新民等重大社会思潮受到关注,书写“现世史”。

针对两个方向的主题,岭南报刊小说在文体类型倾向上,多用寓言、讽刺手段,着力于翻译或创作政治、侦探小说,喜欢用白话语体,使用通俗语言,以达到关注、批判、谴责或开通民智、提倡革命的目的。思想内容、文体类型交叉,又对某些传统文体或外来文体加以改造,在报章中以“破体”的面貌见于世,“近事小说”是新媒体与时代思潮结合的典型报章体小说。

《中外小说林》

六是总结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地域性特点。该著有意识地写近代珠江流域历史、地理风貌与时局,即以报刊小说书写岭南之人、岭南之地、岭南之事、岭南之风俗、岭南之历史变迁等总体风貌。将粤人作为故事的主要讲述者、目睹者,粤地环境设置精确化,特别是突显了广州、香港独特的水陆生活场景。粤语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呈现岭南语言文化标记,其中最显著的是小说中出现的名物与民俗。岭南报人关心乡梓、保护地方的理念很强烈,但是这种地方观念不是狭隘的地方主义思想,而是通过扎实地立足本土,更好地眺望京城、通览全国、面向世界,把好时代脉搏。

最后,分析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影响,并对其进行总体评价。

从横向来看,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与其他地区报刊小说有着密切联系,岭南报刊小说在文本内部引入、评说当时的岭南小说、被其他地区报刊转载、转载其他地区报刊小说,都是互相影响的表现。近代岭南报刊小说是分体、断代、地域文学。

从时间而言,是近代小说的有机组织部分,也是近代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小说定型前的过渡形态或胚胎。

《绘图中外小说林》

从空间而言,是中国文学的组成部分,是岭南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近代岭南报刊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价值在于:岭南报人首开报刊连载小说先例,并确立小说的价值与地位;岭南报刊小说所垫定的思想内容倾向与艺术审美导向,具有继往开来、融合中外的功用;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在文体类型的革新上,有诸多开创性功绩。

其文体、思想、内容、主旨有鲜明的近代性,也有鲜明的岭南地域性,是融合时代、地域与融合古今、中外各文体要素而成的小说范本,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报刊小说繁盛的局面。在近代小说史上的地位,可以概括为既是岭南的,又是全国的,更是世界华人的。

梁冬丽博士自2015年进入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开始,历经六年多,在近代岭南报刊小说整理、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她和刘晓宁合作整理的《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初集》,2019年由凤凰出版社出版,校点、整理短篇小说377篇,约62万字,避免了近代岭南报刊短篇小说的散佚,同时,又可为当代研究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查阅工具;另外,她整理出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广告、小说理论资料约25万字,为梳理岭南小说的销行途径、读者消费能力、小说创作风向、小说创作理论、小说史等提供了新文献。

该著将成为岭南小说、岭南文学重要的实证研究成果,有较强的学术意义,从时间维度探讨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刊载的历史,及其小说创作、艺术成就与文体试验上具有的时代内涵,有助于正确定位其价值与地位;从空间维度探讨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的地理分布、地域内涵,及其与上海、南洋、沿江河报刊小说的关系,也有助于正确定位其价值与地位;文学与地理学、新闻学交叉学科理论的运用,透视了近代岭南报刊小说在时间上与空间上交互于岭南与近代的时空意义。

梁冬丽教授

另外,在应用价值上,从岭南报刊小说的人地关系,可以延展至岭南文学的人地关系研究,还可以延展至岭南教育的人地关系,岭南艺术的人地关系,等等,具有学科延展性;可以拓展到1912年以后的岭南报刊小说研究,具有时间延展性;可以拓展到沿海、沿江河、内地或南洋、北美报刊小说研究,空间上具有延展性。越来越多的作品证明,近代岭南报刊小说有其自身的活力,能成为近代文学研究的增长点。

是为序。

2022年2月27日于暨南园

标签: 短篇小说 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