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少鹤山下的灰毛儿石,相传与杜甫有关,还有石刻标志-世界热闻
本文图片感谢三年前傅琨姐拍摄。江阳沽酒客原创,转载请征得本人同意注明出处。
泸州。虽然属于四川,而且还有小山城之称,其实境内说得上名头的山并不多,也许是自古蜀中多仙山的缘故吧,见得太多了以后,反而很多地方不足为奇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泸州有些山确实矮小,不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泸州这座少鹤山,也同样有神仙的传说,这个传说就跟嫦娥有关,据说这里东岩月色很美,嫦娥来到这里都舍不得离去。还流下了相思的眼泪。
【资料图】
显然对于这种民间神话,长大后的沽酒客感觉索然无味。倒是对这里的摩崖石刻,和江边的奇形怪状的石头感兴趣。
过去这个地方是有码头渡口的,因为沙湾老街在这里,这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东岩古迹处成为了一处公园,还红火了一段时间,再过去点还有一片公墓叫黄金山公墓。当年这个公墓算是地下江景房,可惜,价格当然不算贵,却不安稳,因为此处长期山体滑坡。这次去上坟祭祖,才发现一处坍塌后,那些不知道新坟还是旧坟都被覆盖了。
到底老城区还是杨桥那边要完善些,当然价格也不便宜,所以,你要是想对得起祖宗,起码要努力挣钱,这一段还真不是闲话,细细想来,要有信仰的人,要是不能安顿好先人怕还是心中不安。
当然,在没有公墓之前,这个少鹤山估计也有周边的村民安葬自己的先人,然而,后期它的变化则越来越远离了古代那种风貌。曾经沙湾是古代的官道,盐茶马古驿站,这里经常有行商走过,唐朝时候,少数民族在此聚集的也多。
而明末清初的时候,应该是此地最荒凉原始的时期,即便有人也不多,而且野兽横行,哀鸿遍野。
明清交替之际四川人口锐减,这是真实存在的历史,毋庸置疑。古江阳今日泸州地方旧方志记载:“明代泸州编户67里(明制:每里110户为1里。平均每户5口计算,约有37000人),清初只余3里(约1650人)。”
这3里人,分布在泸州城和本州(今泸县和江、龙二区以及今纳溪区的相当一部分)、江安、合江、纳溪三县。
而关于这些在明末清初广安人欧阳直撰写的《蜀乱》中皆有记载,他说自己从江心船舟上所看到的泸州城时,长江两岸上十多条吊睛白额老虎鱼贯而行,走在最前面那条,胡子拖起几尺长!今天恐怕是不能想象的事情。
那个时候的沙湾、少鹤山,能有多少人口呢?这些记录还可以在其他一些清代地方志里查阅。欧阳直是广安人,不幸运的生活在那样一个民不聊生,时代更迭的乱世,亲眼所见,又不是官府之人,不必要跟谁洗白,又抹黑谁,大体也是真实的记录。不过在这之前和之后,这里还是一片祥和繁荣的地方。
那么在唐朝时候传说杜甫晚年入川到泸州,在此处系舟上岸,这块石头就成为了泸州一个骄傲的话题。不过杜甫石地方一直叫灰毛石头,民间相传,当年杜甫夜泊泸州时,州官具酒食相待,还馈以荔枝。后来,杜甫有诗云:
忆过泸戎摘荔枝,清风隐映石逶迤。
京中旧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沿江再往上,有一片郁郁葱葱的桂圆树林,那就是兰田下坝了。
这首诗是杜甫解闷十二首中的第十首,我也没有专门查询杜甫诗歌全集,但是经常看到他人引用。显然不是当天写。开头那句,“忆过泸城摘荔枝”,就说明是过后的回忆,而且泸戎应该包括了宜宾。
今天我们看到这个杜甫石横卧江边,依然气势雄伟,但是老一辈人说四十余年前还是被某石匠采取了一部分,不然今天看着更大,那个时候的人愚昧无知,真的可惜。当然要不是吴猛辉先生积极采取保护,恐怕早就不存在。
石头上临江刻着“郁青涵碧”四个大字,一度被人传是杜甫所题写,这个必须纠正,不然贻笑大方。这是道光年间探花四川达州大竹人江国霖在知道杜甫石传说后,专门题写的,也算是为这个民间流传,增添了更多人文色彩。
杜甫石位于少鹤山月亮岩上游长江边工部滩,即今之滨江路“长江现代城”对岸漏洞子原瓷厂下江边。相传唐代大诗人杜甫乘舟路过此地,因此石形如豆腐状,故称为豆腐石,实应为杜甫石。不仅仅有杜甫石,还有工部滩,如今工部滩没有了,杜甫石还在。
为什么叫豆腐石或者灰毛石呢?因为杜甫二字读讹了容易听成豆腐,而泸州做的一种豆腐又叫灰毛儿,这个土话别称就这样叫开了。
其实不管这个事情是不是真实的,晚年的杜甫到过泸州是真实存在的,而杜甫石头还能保留至今,其实也是一种幸运,日出日落,长江水每年都会彻底把它浸泡,又会终究露出水面,它起码见证了泸州长江不知道多少年的历史,而如今,这座石头,还是依旧默默无闻,或许,有些归宿,就是安静吧。
标签: 那个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