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起点 祈风胜迹】九日山祈风石刻之九日山-环球观天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海丝起点 祈风胜迹
九日山祈风石刻
九 日 山
在九日山的西峰(高士峰)东坡巨岩峭壁间,有全山最大的石刻“九日山”三字,上有附记云:郡乘山川志,朱文公两游于此,有书九日山三字。余游历憩览,考之山僧,谓世远凐没无存,良可慨惜。因重勒三字,以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云。乾隆丁亥二月,提军使者马负书题。
这方石刻是九日山在清代的一方石刻,雕刻时间是清代的1767年,原来的“九日山”三个字是理学家朱熹所题,现在我们依稀可见。朱熹是信佛的,他在1156年来过九日山,是受当时九日山延福寺的僧人之邀,朱熹在1156年某一天的凌晨两点钟起床,他沐浴以后一气呵成写下了九日山三个字,但由于这个地方风吹雨淋、阳光直射,所以他原来雕刻的已经风化了。
这方石刻是在清代1767年由提军使者叫“马负书”题的,上面写的“乾隆丁亥二月”,其中乾隆就是清代的年号,丁亥就是1767年。石刻的跋写得清清楚楚,比如“郡乘山川志”解读就是根据府志和山川志的记载,山川志是明代由同安人叫黄文少撰写《九日山志》,所以就是根据府志和九日山志的记载;“朱文公两游于此”就是朱熹两次来过九日山,第一次是1156年,时隔29年在1185年又来过这里,朱熹原籍是福建尤溪,他七岁离开尤溪,祖籍地是江西婺源,朱熹来到九日山,对闽南这一带起到很大的影响;“有书九日山三字”说的就是朱熹原来写的九日山三个字,“余游历憩览”指的是马负书来这边游览,“考之山僧”就是向九日山的僧人调查、研究、了解,“谓世远湮没存”就是时间很长已经没有了,所以觉得“良可概惜”;根据历史史料和出于尊重的意思,所以“重勒”,“重勒”是重新雕刻“九日山”三个字,“以承先哲表彰胜地之至意云”就是这个意思。马负书当时是提督,相当于现在的省军区司令员,他本人是东北人,这方石刻是他为官任上99岁时最后的绝笔,写完这方他就去世了。泉州清源山、威远楼都有马负书的题字,他的字很漂亮。
如今,九日山剩下的石刻总共有77方,加上联合国一方是78方。其中,宋刻61方,元刻6方,明刻9方,清刻1方,现代1方,共78方。
那九日山为什么叫“九日山”呢?这就必须从历史讲起,四五千年前,这个地方都是内海,也就是滩涂,住在这里的古闽越族,是靠海为生的土著,汉人由于中原长年内忧外患,为了逃避战乱,在永嘉之乱(五胡之乱)的时候,于307-301年第一次大举南迁,从中原来到这里避难。因为当时居无所定,先民们必须找到一个赖以生存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有山有海、物产丰富、四季如春,先民们觉得这是个宜居的好地方,就在靠近这条江的地方住下,这条江在远古叫古南安江,但因为晋代先民南下沿江而居,所以这条江后述叫“晋江”。我们中原遗民传承美德,饮水思源、不忘祖宗,但当年生产力不发展的情况下,已经回不了家了,所以先民们就在农历的九月初九,登上西峰的制高点去上三条香,向着老家的方位三鞠躬,意思是说“我人在这里,但是根在那个方向,遥祝相思,久成习俗”,因此这座山就叫做“九日山”,具体的解读就是九九重阳、登高望远,寄托相思、久成习俗,这就是“九日山”山名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