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辛弃疾体验乡村风光,写下一首美如画卷的词作,开篇就是千古绝唱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3-02-02 15:25:09

春节期间跟朋友闲谈,聊的话题很多,当然也少不了彼此都喜欢的诗词,顺带也聊起了彼此喜欢的诗人。说起追星,我当然也喜欢,但我更喜欢去追诗词中那些爱豆。

李白嘛,总感觉有些误入凡间的气息,他的诗歌飘逸洒脱,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也难怪人们把他称作“谪仙人”;杜甫嘛,他的诗在整个诗歌史上也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可就是后半生活得太清苦了一些;苏轼嘛,融会贯通,诗词文赋绘画书法样样一流,几乎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了,他对身边人也很好,是一个温厚近人且才华横溢的人。

说起辛弃疾的时候,我和朋友几乎一致认为他是一个几近完美的人,年少时的辛弃疾,像极了武侠小说中的侠客,以过人的胆识和武力值独闯敌营,留下了一段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但他的这段传奇故事在他整个的人生履历表中,也只能算是小插曲,


【资料图】

或许,按照剧本的一般套路,辛弃疾会以一员武将终其一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剧情来了一个逆向大翻转,辛弃疾以词人的身份给后世留下了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辛弃疾存词600多首,算上流传过程中的遗失作品,或许这一数字会更多。

辛弃疾不光是因为词作数量令世人称道,更因为他在词作领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的豪放词直接成为时代标杆,引领了词作潮流和风尚,辛弃疾身后很多词人,都以师承辛弃疾为荣,如南宋词人姜夔就是其中一员。辛弃疾的豪放词和苏轼的豪放词齐名,同为南北两宋豪放词的代表和巅峰,后世以苏辛并称。

或许是天赋之才吧,辛弃疾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以传奇的人生和社会阅历为题材,用他飞扬的词情按谱填词,酿成一阕阕传世经典之作。辛弃疾的豪放词气象开阔,意境雄壮,如千古名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再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脍炙人口的词句,将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融为一体,读来能给人带来强烈的冲击力,读来酣畅淋漓。

南宋著名词人刘克庄在《辛稼轩词序》中评价辛弃疾的词作:“大声镗鎝,小声铿锵,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刘克庄高度凝练地概括出辛弃疾词作的特点,即辛弃疾的词作既有婉约词的清丽也有豪放词的雄壮,他的豪放词自成一家,无可替代,他的婉约词,闲适自如,卓越不凡。

辛弃疾将词作格律拿捏得死死的,他的婉约词也是异彩纷呈,“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样动人心扉的句子就是出自辛弃疾之手。此外,辛弃疾词中也有一些小清新的作品。

如描摹乡村风光与体验乡村生活的词作,如《清平乐》中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玉楼春》中的“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等词句,富有生活气息和乡村生活情趣,读来倍感亲切。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辛弃疾的词作:“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可以说,辛弃疾以其多样的创作手法和艺术风格,让他的词作具有别开生面的特色。

辛弃疾与“西江月”

在辛弃疾描摹乡村风光的小清新词作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一首词。辛弃疾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他在朝中遭遇挤兑,无奈离开朝堂的时候,也是他离实现自己的生平抱负也愈加遥远的时候。无奈之下,他只能来到江西上饶铅山,过起闲居的生活来,他怎能不苦闷愁烦呢?

辛弃疾平生最大的夙愿就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功成名就,令词人魂牵梦萦的当然是“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的家国命运,这是辛弃疾真正关心的大事业。但是,辛弃疾选择了韬光养晦,选择了“既来之,则安之”的人生信条。

辛弃疾根据铅山四周的地形地势,依据“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建设格局,亲自设计了一处依山傍水的精致院落。在带湖附近,辛弃疾修筑房屋一百多间,他在地势较为宽阔的地方还开辟了许多荒地种植庄稼、蔬菜。这为他们一家人安居乐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带湖新居由此成为辛弃疾退隐躬耕的天地。

对于修建带湖新居的事情,辛弃疾曾这样说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庄园取名为“稼轩”,并自号“稼轩居士”,由此,稼轩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符号,而他的词作风格也被后世称为“稼轩体”。

一有闲暇时间,辛弃疾便约上知己好友,怡然自得地去游赏上饶风光,寄情山水,体验田园生活,俨然过起了不问世事的半隐居式的生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就是辛弃疾和好友夜游上饶城西的黄沙岭时写下的。原词如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这首词采用的词牌名是“西江月”,“西江月”出自李白的《苏台览古》一诗,因为李白此诗中有“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句子,西江是长江的别称。

“西江月”后成为唐教坊曲名,再后来才用作词调。“西江月”是双调,共五十字,上下片各两平韵,一仄韵,同部平仄互押,上下片起首两句按照格律采用对仗。

解读词作之前,先对词的写作背景做一个简单的交代,这种“知人论世”的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解读词作,更好地理解词人的感情。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上饶(今江西省上饶)时的作品,从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开始,辛弃疾因为主张收复而遭到政敌的排挤、打压、甚至弹劾,所以他就回到了上饶过起了闲居的生活,这一赋闲就长达十五年左右。

期间虽然曾有复出,但都持续的时间很短,这期间辛弃疾的活动轨迹都以上饶为中心,所以他也有更多的时间和闲情逸致去领略黄沙岭的风光。

这首《西江月》就是辛弃疾赋闲期间,夜行黄沙道时写下的一首词作。小序中写道“夜行黄沙道中”,黄沙道,就是通向黄沙岭的道路。据清乾隆九年(1744年)刊行的《上饶县志》记载: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

由此可见,黄沙岭一带不仅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去处,而且周围都是可以灌溉的稻田,是一个飘着稻花飘香的世外桃源般的去处。

辛弃疾曾经不止一次去过黄沙岭这个地方,每一次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体验,因而也留下了不少描写黄沙岭风光的词作,现存有五首,其中有两首是《生查子·独游西岩》,词作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下片借月来自写,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丰富情味,词中名句“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让人过目不忘。

此外,辛弃疾在黄沙岭的作品还有一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另外一首就是本文所提及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这些词作从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描写了黄沙岭的风光,也体现了辛弃疾写景词中别开生面、清新自然的词风特点。其中《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的题材内容平易真切,不过是描写在黄沙岭中词人的所见所闻,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雕琢修饰的痕迹,也没有用到典故,层次安排自然流畅。

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蕴藏着词人潜心的构思和醇厚绵柔的感情,通过这首《西江月》,我们也可以领略到辛弃疾词中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开篇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词人为我们呈现了夜行黄沙岭的所见所闻,是黄沙岭晚上的美丽景色:“明月”二字说明晚上是非常清朗的,月色皎洁,从“明月”二字也可以看出来,这样的夜色正好适合词人闲庭信步地行走在黄沙岭道中。

“惊鹊”二字写出了晚上的安静,这是以动写静的手法。正是因为夜晚太安静,而词人行走的声响惊动了栖息在树枝上的鹊鸟。

因为这一句所描写的是词人的所见所闻,他没有将自己写进词中,所以给人造成的感觉是这皎洁的月色惊动了栖息的鹊鸟,这又从一个侧面写出了夜晚的清幽和安静。

“清风”是迎面吹来的凉爽的夏季晚风,仲夏夜晚的清风送来丝丝凉爽,词人行走在黄沙道中,这样的美景也让人感到一丝惬意和舒适。鹊鸟和鸣蝉都是极其平常的,词人却把这些夜间景物巧妙地组合起来,有机地融进一幅画面之中。

因为辛弃疾一行人走动的声响惊动了栖息的鹊鸟,它们飞离了树枝,正是因为鹊鸟的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树枝的摇晃,与此同时,停歇在枝干的蝉因为树枝的晃动,而鸣叫起来。

“惊鹊”和“鸣蝉”都是充满动感的画面,更是词人以动写静的手法,更进一步衬托出月光的皎洁和夜晚的美好。“鸣蝉”又点明了季节,是盛夏时节特有的物候现象。据《礼记》中的记载,夏至时节“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由此可见,辛弃疾此次夜行黄沙道中的时节正好是仲夏时节,在这个美到让人心醉的晚上,自然界所呈现出来的是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辛弃疾心中有爱,眼中有光,他的双眼如同一部移动的高清摄像机一样,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中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所以他笔下的乡村风光不仅充满了意趣,而且呈现出静谧的美感,这两句因为朗朗上口的旋律和唯美动人的画面而被后世誉为千古绝唱。

这种处处流动着美感的乡村风光也为下文中稻花香的出场做好了铺垫,接下来的两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的视角发生了转移,他所摄取的画面也由空中转向地面,但词义过渡自然、了无痕迹,如同无缝连接。

因为词作的开篇句是从夜空写起的,这两句却是词人对周围稻田的描绘,因为上文说到,黄沙岭一带有沃野的稻田。其实这两句更加表现了词人对黄沙岭一带风光的描绘,从扑面而来的稻花香气中,词人展望了稻子成熟,丰收在即的收获景象。

“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句中的“香”字,点明稻花盛开,也说明词人心中的喜悦之情。词人或许与随行的人已经讨论即将到来的热火朝天的丰收场景。但是他将这种丰收的喜悦从青蛙的叫声中不露痕迹地写出来,构思确实奇妙。

在词人的感觉里,他听到在稻田里鸣叫的一片蛙声,连青蛙似乎都在争说即将到来的收获。词作的妙处就是呈现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他先写出稻田里青蛙的叫声,再以行文的方式补充说明声音的来源。

上片短短四句,完全是词人抒写仲夏夜黄沙岭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这是一个洋溢着丰收年景的仲夏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词人又一次将视角转向天空,夜晚的天空星星寥落稀疏、星星点点。夜雨来得又很突然,但是却是轻微的一阵细雨,这样的雨不会给夜行黄沙道带来不便,反而更增添了夜晚的凉爽。

星星点点的夜空,轻微的细雨,这又契合了黄沙岭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淳朴自然的风光。辛弃疾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所以他笔下的景物才会呈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画面感和质地感。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人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他的眼前。这两句表明词人虽然曾多次来到过这里,对黄沙道已然很熟悉,可是因为刚才陶醉于丰年在望之乐的一片蛙声中,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路转”和“忽见”两个词语,既衬托出了词人对茅店突然出现在视线里的喜悦之情,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那种怡然自得的陶醉之情。因为词人的每一个审美因子都陶醉于乡村风光中,以至于他流连在黄沙岭醉人的夜色和迷人的稻花香里,从而忘了道途远近。“路转”和“忽见”两词相得益彰,体现了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底,读来回味无穷。

这首《西江月》的题材内容不过是黄沙岭道中平常的景物;词作语言淳朴自然,没有任何雕饰修饰的痕迹;层次安排自然流畅,就是随行随写,随感而发。词人描写的是一个洋溢着丰收年景的仲夏夜,字里行间洋溢着一派万物峥嵘的美好景象

这样的构思和描绘,可以说是辛弃疾平淡风格中最典型的了,在平淡中蕴含着词人深厚的艺术功力。这一切都源于词人雄浑豪迈的气质和情真意挚的心灵的完美结合。

小话诗词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他的一腔伤时忧国的爱国情怀,在很多词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就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宣泄。但有时辛弃疾却又运用旁敲侧击或烘云托月的方法,特别是选取有典型特征的景物,比兴并用,赋予景物以情感色彩和见微知著的寄托,在雄浑的词风中又有轻松明快的特点。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他的风格以沉雄激越著称,他的人生历经坎坷、饱经沧桑,他将多样的人生融进词作中,这也造就了稼轩词不拘一格的艺术风格。

经历过繁华,才能耐得住寂寞。在经历了繁华与萧瑟之后,成熟的人有悟透人生的睿智,有看破红尘的洒脱,于是返璞归真,心态平和。

在闲居上饶铅山带湖时,辛弃疾虽然是仕途失意,但他的创作却迎来了巅峰期,在此期间他写下了大量既有主调而又有变调的吟咏田园生活与乡村风光的词作。因此辛弃疾在慷慨纵横之外,还有其淡泊潇洒的一面。

从辛弃疾怡然自得的心态和灵活笔调的着手来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格调也和辛弃疾胸襟浩瀚、气势纵横的风格是一脉相通的。这首词挥洒自如,文字平易却又不失格律的精美。所以,这首词是辛弃疾写景词中别开生面、清新自然、轻松明快词风的代表作品。

标签: 夜行黄沙道中 别开生面 怡然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