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关注:游客高喊“还我河山”砸秦桧像
1月29日,在河南周口淮阳区太昊陵岳飞观里,一名游客突然情绪激动,一脚蹬到岳飞观前香炉上,高喊:“还我河山”,然后,不顾工作人员再三劝阻,掀起遮盖香炉的铁板砸打秦桧等铸铁跪像,并站在跪像台基上喝问“下一个谁来?”相关视频引发网络热议,目前,公安部门已经受理该案件。
(资料图片)
图源:网络一、舆情统计与走势分析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舆情监测系统,以1月29日0时至2月2日11时为周期,以“游客高喊‘还我河山’砸秦桧像”相关关键词进行信息检索发现,监测期内的舆情高点出现于1月31日,目前舆情热度已逐渐消退。
图:舆情关注走势图1月30日,网传一段男子持铁板砸打秦桧跪像的视频引发舆论关注,@极目新闻、@海报新闻、@辽沈晚报等媒体纷纷进行报道。微博话题#男子扛铁板砸秦桧像工作人员连忙阻止#的热度不断升温。当晚,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太昊陵文物保护中心公众号发布《关于游客近日在太昊陵岳忠武祠不文明行为的情况说明》称,1月29日,一名游客在岳飞观游览的过程中,突然站到岳飞观前的香炉上高喊:“还我河山”。景区工作人员再三劝阻,该游客非但不听,还强行掀起遮盖香炉的铁板去砸打秦桧等铸铁跪像。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强力劝导下离开了现场。目前,公安部门已经受理该案件。相关消息引发网民讨论,舆情持续发酵。
1月31日,央视网、法治网、光明网、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继续对事件进行报道及评论,微博话题#游客岳飞观高喊还我河山砸打秦桧像#登上热搜榜,舆情热度迅速攀升,至当日到达峰值,实时传播信息量为11695条。此后舆情关注度逐渐下降。
截至2月2日11时,相关舆情信息总量共计18947条,包括客户端6873条,视频6651条,微博3268条,互动论坛1125条,网站902条,微信122条,数字报6条。从媒体渠道来看,客户端和视频是舆情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36.28%和35.1%。
二、网民观点对“游客高喊‘还我河山’砸秦桧像”相关网络评论汇总后发现:图:网民评论分布图一是,认为打砸秦桧像借机发泄情绪扰乱了旅游景点的公共秩序,应该严惩。占比为48.02%,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佳偶天澄:寻衅滋事,带走。
@天天刷人头:就是借机闹事,扰乱秩序的,严惩!
@愛:这些人就是爱闹事,和爱国无关,应该严惩。
@鱼儿水中游7:打石像泄愤不可取,破坏公物。
@菲鸽传书:这是严重扰乱景区公共秩序。
@老山羊的新家:他砸的不是秦桧!是公共财物!
二是,质疑当事游客为蹭热度博取流量,在景区“作秀”。占比为35.81%,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KISAMA:已经是为流量哗众取宠了。
Yiranhu:估计是网红吧?为了流量无所不用其极!
小王同学-Y:就是个作秀的。
自由王帅:哗众取宠,蹭热度蹭流量。
三是,呼吁游客文明游览,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占比为16.17%,典型网友评论如下:
@橘子有点甜:游客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
@用户0989247:要爱护旅游资源,好的旅游环境要大家一起努力。
三、舆情点评近日,河南淮阳太昊陵景区内,一名游客站在岳飞观前的香炉上高喊“还我河山”,还强行掀起遮盖香炉的铁板去砸打秦桧等铸铁跪像。相关消息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新华日报、央视网、法治网、光明网、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网等主流媒体均进行报道及评论,不少媒体指出,正义表达不应诉诸暴力,景区内秦桧像这类设置,其功能是宣扬传统美德,批判奸邪,不是为了砸来“泄愤”。此类行为非但彰显不出历史正义,还走向了扰乱秩序、破坏公物的极端。
在社交平台上,微博话题#游客岳飞观高喊还我河山砸打秦桧像#和#男子扛铁板砸秦桧像工作人员连忙阻止#累计阅读量高达3531.2万,讨论量达1283条。从网民态度上看,多数网友对事件持“质疑”“谴责”“不满”的态度。一方面,有网友认为,在景区内抽打秦桧雕像是打着“家国情怀”的幌子寻衅滋事,这种借机生事和哗众取宠的行为不可取,有“作秀”蹭热点、博流量的嫌疑,呼吁严惩。另一方面,有网友表示,抽打秦桧雕像不能成为不文明游览行为的挡箭牌,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应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德。
千百年来,名将岳飞精忠报国的事迹广为传颂,公众抽打秦桧像,表达的是对历史奸臣的痛恨。同时,逢年过节打“秦桧”已成为一些地方的习俗,寓意祈福消灾。此外,近期春节档电影《满江红》热映,也产生了连锁反应,掀起了又一波“打秦桧”的热潮。
不过,在景区等公共文化和旅游场所“暴打秦桧”的行为,不但不能提倡,反而应该禁止。游客在公共场所不听劝阻,掀铁板砸打秦桧等跪像,不是痛恨历史奸臣情绪的妥当表达,而是扰乱旅游景区公共秩序,影响其他游客游玩体验,涉嫌“破坏公物”的“越界”行为。对于此类行为,一方面,景区应及时采取合理的方式予以劝阻,同时引导游客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人物。另一方面,广大游客在出游时要自觉遵守文明旅游规范,避免出现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文明旅游不可遗忘,我们要做的是铭记历史,而非“暴力宣泄”。(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