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西湖,亦是诗湖-今日关注
*本文为《品读》2023年第1期内容
【资料图】
4月,我来到杭州,去西湖漫步。望着碧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婀娜的柳枝,望着蓝天、白云、绿树、红花构成的一幅美妙的图画,脑海里便涌现出一首又一首吟诵西湖的诗。
西湖是诗湖。西湖的每一个景点,每一个传说,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都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赞叹不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作。有史书记载,历代西湖诗词达两万余首。白居易、苏轼、陆游、柳永、杨万里、范仲淹、林升等诗人,都留有脍炙人口的传世精品。我边走边欣赏,一个天真幼稚的冲动突然闯进脑海,哪首诗能登上西湖诗词的顶峰,可作西湖的名片?
走在苏堤,心情激动起来,不知不觉之中,恍惚看见一位身材修长、头戴高帽、面颊清瘦、两眼炯炯有神的文人雅士,在西湖边与朋友游宴举杯,起初阳光明丽,不一会儿下起了雨,在饱览晴姿雨态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后诗兴大发:“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赞叹晴天的西湖波光荡漾,光彩照人;雨天的西湖云雾缥缈,如梦似幻,西湖真像一个天生丽质的西子,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蛾眉,总是风姿绰约。这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北宋大诗人苏轼为什么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望着眼前杨柳夹岸的苏堤,我深陷沉思。苏轼太爱西湖了!在任杭州知州时,他就开始疏浚湖水,筑成了一条横贯南北的长堤,堤上建六桥九亭,遍种桃柳芙蓉,为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湖水深处所建立的三塔标志,如今已成为著名的“三潭映月”。他把西湖治理得如此美好,自然会情意深切,体味浓密,寄托思想情感,享受精神审美,赞美西湖的诗篇吟咏了160多首。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真情实感。正是如此,这首诗便成了西湖众多抒情诗中一座无法逾越的山峰!直到现在,人们到西湖游玩都会想起苏轼的这一首诗,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西子湖”成为西湖的名片当之无愧!
西湖边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多为茶楼饭店和游人憩息处。临湖的“楼外楼”是一家名闻中外的名餐馆,环境清新宜人,装修大气稳重,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西湖醋鱼、龙井虾仁、东坡肉、叫花鸡都是餐厅的招牌菜。20年前,我去过一次这家酒店,在那里一边品尝佳肴,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让人仿佛置身水墨画中。
路过“楼外楼”门前,透过明亮的窗户,我好像看到一位身躯凛凛、五官分明的文人,身穿一件水墨色长衣,头戴一片白色毡巾,两眼放射逼人的寒光。只见他一只手背在身后,一只手紧握毛笔悬在半空,面对金碧辉煌的墙壁奋笔疾书:“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让我仿佛看到了八百多年前的南宋社会。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把达官显贵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如同喝醉了酒。南宋统治者寻欢作乐,不辨荣辱,奢侈糜烂,忘了国恨家仇,忘了江山撕裂,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曾经繁荣的故都汴州。短短四句,以景商情,情中有景,把那种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了南宋诗人林升的愤怒与忧虑。
当然,眼前的“楼外楼”只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不是林升笔下的“楼外楼”。这首诗是林升在临安一家旅舍墙壁上作的“墙头诗”,当年的“楼外楼”,已像南宋王朝一样,早已不复存在,只是后人借诗中的名句作了店名。
历史在长河中沉浮,八百多年前的笙歌琴箫、莺歌燕舞,如今已化作警笛长鸣,振聋发聩,令人深省。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荒淫糜烂必居其一。这首诗辛辣地讽刺了时政的堕落,引起世人强烈的共鸣,成为广泛传诵的一首名诗,是西湖讽喻诗中的另一座山峰!走遍西湖,在众多的碑刻浮雕中,我没有找到这首诗,也没有看到林升的介绍,深感遗憾。我长叹了一口气,喃喃自语:这首诗承载着沉甸甸的历史!它从侧面反映的是西湖的秀美与繁荣,警示的是统治者必须廉洁勤政,为国为民。此时,我想起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在西湖做的一首诗:“楼外楼头雨如酥,淡妆西子比西湖。江山也要文人捧,堤柳而今尚姓苏。”再美好的风景也要文人来渲染、来赞美。
徜徉在西湖岸边,我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浮想联翩,品读西湖的诗,只有与沉淀的历史相结合,融自然、社会、人文、历史、艺术为一体,才能品出诗的意境、诗的神韵、诗的价值。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哪首诗是西湖的名片?会有标准答案吗?我默默地问自己,更在问历经了千年的西湖……
作者:王正忠
责编:张子晴 / 校对:郭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