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女神”和“爱情八卦”,都是对林徽因的误读与歪曲-全球关注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3-02-05 14:23:04

1955年7月,也就是林徽音去世三个月后,曹汛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后师从于梁思成。虽然未曾谋面,但在曹汛心中,林徽音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后来,曹汛曾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高级建筑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特聘教授、台湾树德大学建筑系特聘教授、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他著有《中国造园艺术》等学术专著,是建筑界公认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史学家。


(资料图)

2021年12月6日,曹汛因病辞世,享年87岁。在病榻之上,他始终牵挂的是遗作《林徽音先生年谱》。

之所以用“林徽音”而非人们更熟悉的“林徽因”,是因为“林徽音”才是本名,但在1935年初,为了与一位上海男性作家名字相混淆,才被迫改名“林徽因”。曹汛坚持认为,林徽音本名出自《诗经》“大姒嗣徽音”,又合“徽音冠青云”诗意,寄托了父亲对女儿的期望,与她一生气质成就最为契合。这个本名“不仅是她父亲所赐,先生自己也喜欢,改名是痛苦的,不得已的,所以现在应该重新改回来”。出版方尊重曹汛的主张,将“因”改回“音”,以“林徽音”之名出版。

书中记录了林徽音的一生: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1912年随家人迁居上海,1914年迁居北京。1920年,她陪父亲前往欧洲考察,1922年与梁思成订婚,1924年与梁思成赴美留学,1927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28年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成婚。1930年,她加入中国营造学社,1931至1937年与梁思成一起投身古建筑研究工作,赴各地测绘考察,发表多篇重要论文。1938年抵达昆明,担任西南联大新校舍设计顾问,1940年迁至四川李庄。1946年回到北平,协助创立清华大学建筑系并担任教授,1955年去世。

在书中,曹汛剥茧抽丝,找到了许多新的人生细节。比如此前一般以为,林徽音是在参加新月社后,1931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但经曹汛考证,早在1923年,林徽音就以“尺棰”为笔名在《晨报》五周年纪念增刊上发表作品——翻译奥斯卡·王尔德的散文诗《夜莺与玫瑰》。

在曹汛看来,人们对林徽音的认识集中于感情经历,即使文学成就也不过是稍有涉及,而对她在建筑领域的贡献了解就更少。他认为:

“作为建筑学家和设计师的林徽音女士,论学识水平和实际贡献,在近百年的建筑界内,不仅是第一流的,而且是数一数二的,或者也可以说是与梁思成并列第一而无愧,至少也是仅次于梁思成而居第二位。”

林徽音有着良好的家教,但作为庶出,她需要克服的困难也远比想象中多。书中说她“性格坚强倔强,一往无前。想了就要说,说了就要做”,她的一生也印证了这句话。她在美国求学时,女性仍然会被建筑学科拒之门外,她也因此无缘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但这并不妨碍她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甚至被破格聘任为建筑系的兼职讲师。同时,从小打下的良好文史底子,也让她受益。比如1937年,她乘火车经过榆次,在车窗外无意见到雨花宫大殿、虽然一掠而过,但她却能断定这是宋代建筑,继而探访。

曹汛在书中写道:林徽音“在营造学社先任参校,后任校理,既是营造学社唯一女社员,又是唯一担任实际工作的女职员。此后多次参加营造学社组织的中国古代建筑实地调查工作,与梁思成合写调查报告多篇,还帮助思成干了许多‘力气活’,把帮助丈夫事业成功放在第一位,人们称赞她是‘无名英雄’。……徽音出身名门,又是千金闺秀,还是多病羸弱之身,却能和男人工匠一样登高履险,爬梁上房,她的要强和毅力惊人,今世仅有。”

可惜的是,许多人压根看不到这些。上世纪30年代,林徽音以才女之名成为文化圈中的焦点人物。但在1949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林徽音并无文集传世,文名亦因此不为人所知。

一度无文集传世的原因很多,一是林徽音早早将精力转向建筑,文学仅是其生活点缀;二是从抗战到内战,她颠沛流离,无从梳理作品,去世又早;三是她去世后,梁思成一度想选辑其生前诗作出版纪念,但抄誊的诗集和大量未发表诗作均在文革中被焚毁。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有《林徽因诗集》(1985年)打破这沉寂。

真正让林徽音重登“女神”殿堂的是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尽管剧中那个只会谈情说爱、终日哭哭啼啼的角色引来了林徽音后人的批评,但这场“林徽因热”确实持久。

一个建筑学专家因影视剧“走红”,不可避免会遭遇误读。人们将目光集中于她的情史,或沉醉于所谓的才子佳人神话,将其吹捧为女神,或因为“群发电报”之类的坊间八卦,将其视为玩弄感情的轻浮女子,女神瞬间变女渣。

二者都将私生活当成了林徽音的全部,当属误读。

关于林徽音童年的记载极少,她自己也绝口不提。可要想了解林徽音的追求完美、自恋和敏感自尊,以及她为何孜孜以求于“太太客厅”的中心位置,就不能不去探寻她的童年。

林家堪称望族,但在这个家庭里,林徽音并非焦点。她的生母何雪媛是父亲的侧室,没有文化,思想守旧,与婆婆不和。而且因为她生下的儿子夭折,林长民又娶了程氏,后者生下几个儿子,母凭子贵。何雪媛只能幽居后院,林徽音的童年也因此充满阴霾,尽管她聪明灵秀,得父亲宠爱,但母亲的怨气偏执也深深影响了她。因此,她十分敏感,脾气也如母亲般急躁,并非某些人想象中的那般温文贤淑。

冰心在《我们太太的客厅》里影射林徽音,主角“李太太”也是庶出。此举颇不厚道,冰心向以新女性自居,但攻击他人时仍走“封建老路”,也难怪林徽音顺手送她一瓶陈醋。但这事儿也说明在时人眼中,林徽音的庶出身份确实是个污点。自尊敏感的她希望通过自己展现于人前的完美改变这一切,这是她潜心修炼的主观动力。

林徽音聪慧,个性也强势,这使得人们想要与她熟悉,先得能与她交流,无才情也无自信的男人因此退避三舍,拥趸集中于知识分子。相比思想上的沟通,林徽音的所谓“美貌”其实并非拥趸们关注的最大焦点。身体瘦弱、患有肺病的她,顶多就是林黛玉的形象,与当时流行的美完全不符。

林徽音这种小圈子里的女神形象带有神秘感,更易因人们的猎奇心理而成为传奇。而且,这个小圈子不但不妨碍名声的传播,相反还因为民国知识分子的话语权而传播更广。

在近年来的林徽音传记里,这种“女神范儿”得到了极大渲染,以至于一叶障目。1993年版的《一代才女林徽因》(后修订、易名《林徽因传》),开篇便从林徽音与徐志摩的恋情着手,与一般传记的写法大异,甚至不惜将徐志摩的《草上的露珠儿》一诗移花接木,变成林徐二人散步时的共同创作。至于把男作家林微音翻译的《上古人》误作林徽音之作,还虚构了一段“心灵鸡汤”式的故事,称林徽音丧父后心情低落,梁思成为她借来《上古人》转移心情,并劝她翻译,于是她化悲痛为力量进行了翻译,这种低级错误实在不该是合格传记所应有。至于其他二十余种,也多着墨于其情史,除1999年版的《梁思成与林徽因》(黄杨著)等少数著作着眼于林徽音的建筑学家本职,详细记录其古建筑考察生涯外,其他多半歪了靶心。

这些传记忽视了一点:从1930年到1945年,林徽音和梁思成共同走了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多处古建筑物。以林徽音的孱弱身体,还能攀爬各种建筑,不让须眉。她就是这样矛盾,世故又好胜,一心成为人们眼中的焦点,但又能吃苦,尽学者本分。如此矛盾的一个女子,并不是区区“女神”二字可以诠释。

曹汛先生的这本《林徽音先生年谱》,显然避开了那些俗套。

书名:《林徽音先生年谱》

作者:曹汛

出版社:文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定价:98元

标签: 清华大学 宾夕法尼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