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公共 | 《家庭·乡里·朝堂:北宋士人与孝道》北宋人如何处理孝亲和仕宦的两难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 2023-02-11 16:14:33

因为游学、科举、仕宦的需要,北宋士人长期远离家人及乡里,从而无法履行他们神圣的家庭职责:对父母尽孝。可以说,很多士人实质上成为“不孝之子”。由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写作,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云军翻译的作品《家庭·乡里·朝堂:北宋士人与孝道》,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将北宋士大夫群体追求世俗抱负与履行家庭责任之间的紧张关系置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核心,在考察了2000多部墓志铭和大量其他官方或私人写作后,作者发现,北宋士人面临的上述困境,既未减少他们尽孝,也没有妨碍他们应举和奉公。相反,北宋朝廷及士人自身努力调和这一矛盾,进而促成了“禄养”模式在北宋的发扬光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作者张聪表示,本书是之前《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一书的自然拓展。前书着眼于频繁远宦在宋代士人身份认同、士人社会文化生活及新的人—地关系形成中的重要意义。本书则关注同一批精英人士如何平衡自己的问学入仕志向与家庭责任之间的关系。他们的遭遇既有共同之处,同时又有多样性。几乎所有人都曾在孝亲和仕宦之间陷入两难,甚至“多”难的处境。这个项目历时远超预期,主要原因是考察的重点几经大的调整。而最终选择从孝道的角度来体现宋人及其家庭的诸多情感困扰和理性选择,部分得益于对当代人求学、就业、医疗、养老的观察而引起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也许可以拉近我们与古人的距离。著书的初衷之一是讲述一些真实的、人性化的故事。虽然受学术研究的局限,无法进行过多润色渲染,但仍希望书里很多简短的叙述可以让我们对生活在千年以前的父母儿女、男女老幼们复杂多样的经历产生共鸣,并感同身受。我在写作的过程中尽力建构了不下几十个家庭的,或看似普通或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因多种原因,有些故事我不得不忍痛割爱,最终没有写进现有的章节。这次借中译本出版,把成文的有关“南丰曾氏”和“为祖父母守丧”的部分压缩篇幅,分别加入了第一、第二章,使之有了得见天日的机会。

士人的长期远游,同时使乡里的含义变得淡薄而不稳定。这一方面导致父母死后久而不葬,产生大量摈弃祖茔、建立新茔的“不孝”现象,另一方面又直接促成了一种新孝行的“流行”。这场自下而上,由士人发起,以维护壮大家庭、宗族、乡里为目标的运动,与当时的儒学复兴汇成一股潮流,促成了理学的最终胜利。换言之,北宋时期对士人孝道的重新界定,不仅标志着政府对士大夫“私人”家庭事务的大规模干预,而且直接影响了宋代及后世家庭、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变迁。

华盛顿大学历史系教授伊沛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表示,《家庭•乡里•朝堂:北宋士人与孝道》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历史和文化中两个最具特色的现象——对孝道的推崇和以仕宦为荣——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孝子,又孜孜以求于登科入仕,常常使作为人子的士人在赡养父母并为之守孝和远离亲人家乡、光耀门庭之间挣扎。通过细致深入分析北宋士大夫有关其父母、亲人和自身的书写,这本书从多个角度阐明了这两个互相抵触的追求如何塑造了北宋士人的行为,以及他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理解。书中对这些精英人士自身经历和内心情感的生动描述,为我们了解宋代士大夫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森(Valerie Hansen)认为,在大数据和量化分析日益塑造历史写作的时代,张聪却逆流而行。她采用了一种传统人文学科方法研究宋代官员自身所处的一个艰难困境:在照顾父母与频繁离家远宦之间取得平衡。这是一本异常感人的学术著作……讲述了北宋时期背井离乡的士人们如何履行孝道理想,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官员对他们纪念父母和记录历史的责任的理解。我们不应对这两个问题如此紧密交织而感到意外:毕竟,对父母的记忆正是我们理解过去的核心。

目录

中译本前言/张聪 1

致谢 1

导论 1

中国历史上的孝道 8

北宋精英与孝道 16

孝道、国家与士人身份认同 18

孝道与精英家庭 21

孝道、家和家乡 24

本书的结构 26

第一章 新孝道理念的胜出:禄养父母 29

从养亲到禄养父母 35

禄养的四种方式 38

通过登科实现禄养 39

为父母赢得封赠,成为孝子 42

乞近郡便郡养亲 52

侍养:在地方官舍奉亲 62

如何应对不愿随子之官的父母 66

分工尽孝:宣州梅氏 75

轮番侍养行孝:南丰曾氏 82

侍养妾母与出母 91

第二章 守制与孝道:政策与实践 99

见于儒家经典和宋代之前的服丧 103

北宋有关文官的丁忧政策 107

北宋墓志铭中有关服丧的书写 115

服丧主题之一:早期历史的延续 118

居丧主题之二:北宋的新发展 124

作为道德模范的孝子 132

为祖父母服丧 136

为妾母服丧 142

第三章 何时何地:葬事与孝道 153

旧茔抑或新墓:死亡和入葬的地理考量 158

营造新墓地:福建同安苏氏 165

死亡和入葬的时间维度 170

导致久不克葬的因素 176

“贫不克葬” 177

等待一并安葬父母 183

父母去世时人子尚幼 185

与丧葬有关的两种杰出孝行 189

与丧葬有关的三种不孝行为 197

疏于照看家茔 197

火葬 201

卜筮 203

第四章 追思忆往:作为孝道表达形式的墓志书写 213

墓志铭书写简介 216

作为孝道表达形式的墓志铭写作 220

人子为父母求铭 223

作为实现孝心工具的书信 227

人子长途跋涉为父母求铭 231

追忆中的张力:人子与墓志作者 234

人子面临的困境之一:面对百般拖延的墓志铭作者 234

人子的困境之二:墓志铭作家拒绝撰文 236

墓志作者的困境之一:满足孝子要求与秉笔直书之间的矛盾 240

墓志铭作者的困境之二:纪念陌生人 243

不善通融的墓志作者和过分苛求的人子 247

“过度”追忆 252

结语 北宋士人与孝道:家庭、乡里与国家 261

北宋士人与禄养 264

孝道、士人与国家 265

孝道与士人家庭生活 268

孝道、家和家乡 272

参考书目 279

译后记/刘云军 315

【作者简介】

张聪 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博士,弗吉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宋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著有《行万里路:宋代的旅行与文化》等,编有《夷坚志选译》、《当代西方汉学硏究集萃·思想文化史卷》(与姚平合编)、《追怀生命:中国历史上的墓志铭》(与伊沛霞、姚平合编)等。

【译者简介】

刘云军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献整理与研究、民间信仰研究、海外汉学(侧重宋代)的译介。著有《内忧外患:东封西祀一场空》《<宋史>宰辅列传补正》《吕颐浩年谱》《隐秘的女皇:北宋刘娥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译著《宋帝国的危机与维系:信息、领土与人际网络》《公元1000年:全球化的开端》《跨越门闾:宋代福建女性的日常生活》《权力关系:宋代中国的家族、地位与国家》《为世界排序:宋代的国家与社会》等,点校整理《许翰集》《毘陵集》《韩淲集》《袁氏世范校注》《南涧甲乙稿》等。

(图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提供)

标签: 华盛顿大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 河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