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唐诗交响朗诵:传统文化不是进步包袱,而是创新源泉|长江评论-播资讯

来源: 腾讯网 时间: 2023-02-13 21:09:43


(资料图片)

长江日报评论员杨于泽

近日有平台设置“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了”话题,引发热烈讨论。一个亮眼注脚是,西安交响乐团元宵节推出《长·安——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在抖音上吸引了2300万人次在线欣赏。

西安的文创产业走在全国前列,大唐不夜城等成为西安的新名片。唐诗交响吟诵音乐会,新创交响乐配上濮存昕、关栋天、吴京安等知名艺术家朗诵的李白《将进酒》、杜甫《兵车行》、白居易《琵琶行》等唐诗名作,让观众既欣赏到交响乐,又享受到唐诗之美。

以前,有些人有一个说法,说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包袱,不是资产,而是负资产,使中国难以融入西方代表的所谓“潮流”。还有人说,古典文学已经失去现实功用,换句话说是死物、国故。这些说法一度传播甚广,不少人跟着人云亦云。

但现实已经响亮地“打脸”这种陈词滥调。随着经济发展、文创蔚为新型产业,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服饰、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从沉睡中复苏,大量进入文化消费市场,成为当代文艺创作、创意产业的不竭灵感源泉。

举个例子,汉服近来很受年轻人喜欢,他们喜欢的动漫人物、影视剧人物都身着汉服,说明汉服符合年轻人对人物风度的艺术想象;过去年轻人限于春天踏青、端午节穿着到景点拍照,现如今大街上、地铁里汉服几乎成了一些时尚女性的“常服”。

抖音公益联合南开文学院、中华书局推出的短视频版《唐诗三百首》,目前已更新200余首唐诗的讲解、诵读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1.4亿,获400多万次点赞,足见供需两旺。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开始更多地反映在文艺创作、文创产业上,本质上这是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复苏。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说,用汉字书写和表达,决定了你只能是一个中国人。汉字、汉语的背后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的深厚沉淀,《论语》《老子》、李杜诗、苏轼词、四大古典名著,它们是中国人的文化身份之锚。

文化更加自信的中国人不再在西方文化面前自惭形秽,而是坚信“我就是我”。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以自己的文化身份、身在“种花家”为荣,相反,崇洋媚外的论调、精神上自暴自弃的人越来越没有市场。

【编辑:张靖】

标签: 传统文化 文艺创作 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