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观察 | 回归本源,迈向未来:社区慈善是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今日热闻
2月10日下午,“发展社区慈善,城市温暖有光”——深圳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在南山区党群服务中心成功举办。会议设置主旨发言与圆桌对话环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超过1000名观众线上观看直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主旨演讲】
在主旨演讲环节,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章高荣、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首席研究员范军、成都市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飞等6位慈善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社区慈善发展”进行了演讲。
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章高荣站在全国的视角,对各地具有特色的社区慈善模式做了概述。
社区慈善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治理的需要,是治理现代化和基层发展的有效融合。社区慈善是一种慈善形态,通过慈善的手段和机制,集聚多种资源解决社区居民和社区发展问题,以达到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发展的目的。社区慈善不仅包括捐助与募捐等物资的慈善活动,更应该包括慈善服务的递送、邻里互助、乡情回馈等广义上的内容。发展社区慈善本质上是让社区居民直接感受慈善氛围,同时通过社区慈善融合社会力量,培育社区文化。
当前,我国社区慈善载体有“慈善超市”、社区基金(会)、“社会工作站”等,运行模式分为企业供给式、慈善组织供给式、国家与地方政策供给式、社区需求供给式。当前我国社区慈善仍在起步阶段,居民参与率较低,载体规模相对较小,法律政策仍待完善。社区慈善发展要以建立良好基层的政策关系为出发点,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引进外部机构;大力培育社区慈善组织,尤其是枢纽型组织,链接资源,建立多主体、各资源的联动机制,建立健全“社区慈善统计制度”。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从“慈善现状”“法规政策”“组织化载体”三方面分享上海社区慈善发展经验。
在地方慈善立法中,上海对社区慈善予以专章规定,法规政策非常有体系性。载体多元,特别是社区慈善超市、社区基金会、社区志愿服务团体等社区社会组织。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共有87家社区基金会,233家慈善超市,慈善超市已实现215个街镇全覆盖。同时,非常注重社区慈善的品牌建设。
他指出,改革创新是社区慈善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社区慈善在慈善事业上重要性得到了高度认同,社区慈善由法规政策、组织化、品牌化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高校作为重要力量有效参与社区慈善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广州社会组织研究院执行院长胡小军分享了社区慈善发展历程以及广州以“社工+慈善”为战略的社区慈善发展模式。
社区慈善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社区慈善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补充力量;二是将社区治理置于社会治理框架下予以推进,赋予社区慈善新的使命和意义;三是在慈善事业转型阶段,强调全面慈善和人人慈善。
广州以“社工+慈善”的战略推进社区慈善发展,从设立社区慈善捐赠站点、发展社区慈善基金、打造“社工+慈善”品牌服务项目、实施“社区公益微创投”活动、建设社区联合劝募平台以及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六大方面实施。目前广州社区慈善依托已有的社区体系已建成并覆盖广州全市镇街社工站的服务阵地、专业队伍和工作网络,并将组织培育、志愿服务、资源链接等内容纳入社工站主要职责和绩效评估指标中,形成“项目带动+社工专业协作+社区多元资源动员和支持”的核心运作模式。
他指出,未来社区慈善发展过程中要关注四个要素的构建:一是“主体要素”,以社区社会组织为主体;二是“资源要素”,强化有形资源,关注无形资源;三是“机制要素”,推动“五社联动”机制实质化落地;四是“文化要素”,传统和现代慈善精神相结合,促进社区公共型慈善发展。
深圳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范军分享了社区慈善对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以及深圳社区慈善发展的亮点特色。
社区慈善是各种公共服务体系、治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包括社区级的慈善事业、社区内的公益活动、社区里的互助行为,通过社区党委去解决社区联动的问题。发展社区慈善要扎根本土社区,盘活社区公益资源,培育社区伙伴群落。深圳光明社区党委发起组建了资源整合型组织“聚光联盟——社区治理服务联合体”,联合辖区范围内外的企事业单位、商家、社会组织,尝试将人力成本转化为慈善资源和服务资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基金。通过社区慈善,将碎片化的资源集成,最终实现居民动起来、资源用起来、党群凝起来、行政优起来、社区活起来、治理实起来。
成都市锦江区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刘飞介绍了成都以“义仓”为载体助力社区慈善区域化发展的探索。
“义仓”源于隋朝,是古代以邻里互助为基础的社区慈善。2011年,爱有戏在成都对“义仓”进行了系统探索并形成了参与式互助的体系。通过“义仓”收集捐赠、“义集”盘活资源、“义坊”发展社会企业等形式促进社区慈善资源的流动,推动社区固定体系的发展。同时,通过助力模式、倡导模式、孵化模式和规划模式在全国进行“义仓”推广,助力社区慈善发展。她强调,发展社区慈善要重视社区慈善文化、社区慈善教育、社区慈善产品、社区慈善发展规划。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北大法学院副教授金锦萍作为特邀专家进行点评,分享了社区慈善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发展社区慈善的必要性,一是政府基层社区治理的失灵和社区业主自治的困境,基层社区对于各项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二是社区公共服务组织普遍面临着缺乏人力、活动经费、办公场地等问题,制约了其促进基层社区建设作用的发挥。三是基金会资助方向大多偏好于教育以及传统的救灾济贫、扶弱助残等救济领域,而致力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内的资助则较弱。
社区慈善的特色在于扎根社区,通过本土化的途径回应和解决本土化的社会问题,增加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助,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育“人人可公益,时时可慈善”的社会理念,促进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慈善领域中的重要议题,在法律视角中可能不需要制定诸多规范。社区是价值共同体,社区慈善的主体适用慈善法中的一般规定即可,很多社区慈善主体与相关主体的关系问题也不属于慈善法的调整范围。但在法律上需要厘清三点,一是一定区域内的社区慈善与特定社区内互助互济行为之间的差异;二是以社区为特定范围的慈善组织的公益性论证;三是社区基金会的登记问题和公开募捐资格。
她认为,社区慈善是社区生活不可或缺的构成,建议在《慈善法》第三条中增加“推动城乡社区发展”作为慈善活动和慈善目的。
【圆桌对话】
在圆桌对话环节,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童俏、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志南、深圳市南山区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总干事何珊珊、深圳市龙华区慈善会副秘书长施楠、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等6位慈善组织代表围绕“数字时代背景下社区慈善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进行交流。
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童俏表示,深圳市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形成了“关爱基金会搭台,媒体助力,企业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创新发展模式,让每一位深圳人成为共创美好社会的行动者、参与者,在传递公益理念,推动社区邻里互助,弘扬慈善文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慈善下沉社区方面,一是帮助街道、社区成立社区基金,依托关爱行动公益基金会平台,以社区为场域整合资源。二是形成市区、街道联动模式,整合资源,把专项基金和项目相结合。
童俏(右)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介绍,壹基金在减灾救灾、儿童发展、议题网络如“义仓发展网络”等领域的标准化项目方面,都与社区慈善工作密切相关。例如“温暖家园项目-社区志愿者救援队专项行动”,通过支持社会组织进入社区,推动社区志愿者“建队伍”“配物资”“办培训”“订预案”“搞宣传”“做演练”,提升社区灾害应对的第一响应能力,已经在深圳和全国落地一千余个社区/村。社区基金筹款方面,除了体系建设,项目议题的设计,居民的参与很关键。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机制,让居民真正成为社区治理主体。
招商局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李志南表示,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以“激发人的价值、凝聚社区力量、推动社会参与”为使命,多年来以“社区发展”为资助方向,不仅仅是关注农村社区,也关注城市社区,着力培育社区内生力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同时也关注香港、国际一些好的做法,借助现代化网络的手段引入。社区发展项目要基于社区需求,激发感兴趣的居民参与组织或行动,而不是单纯依赖外部资源的提供者,需要大家的共同力量,招商局慈善基金会也会在推动社区公益、社区慈善方面持续深耕,提供可借鉴的项目。
李志南(中)
深圳市南山区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总干事何珊珊介绍,南风社会工作服务社成立13年来始终扎根社区,致力于提供优质专业服务。当前社区服务模式是在党建引领下,以社区党政服务中心为平台和阵地,社工在社区框架下工作。社工有三个角色,一是“链接者”,为社区有需要的人链接资源,为想要施善的人链接到可以帮助的人和项目,社区党委也是我们所依托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二是“实践者”,直接面对服务对象,每天都和服务对象在一起,在实践中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三是“同行者”,发掘社区骨干、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志愿者,让多元治理主体共同推动社区的发展,实现良性互动。希望社区慈善可以真正实现服务的专业化,最终实现社区慈善生态。
深圳市龙华区慈善会副秘书长施楠表示,龙华区慈善会作为枢纽型慈善组织,通过“聚善日”、“聚善空间”、义工队伍、社区基金,搭建社区居民互助公益服务体系。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日确定为“聚善日”,开展公益集市、义卖义诊,节日慰问,慈善表彰等,营造慈善文化氛围。推进成立社区基金,提供标准化、流程化指导。每成立一个基金会都会开通一个众筹二维码,除了企业捐赠,居民也会通过活动筹款,对社区居民提供直接的物资或者服务,某种程度上开拓了群众参与慈善的路径和方法。希望通过加强慈善组织能力建设,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链接慈善资源,服务更多居民,将龙华打造成守望相助的温暖城区。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项目总监曹帆表示,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社区慈善的可持续,关键点是居民的参与。腾讯最大的优势是建立人与人的链接,希望进一步发挥腾讯公益平台功能,提供更多的数字化工具,实现居民共创场景,助力社区慈善发展。在慈善项目设计阶段,有数字化的全程参与,能够为捐赠人提供具象的反馈和全链条跟踪,有利于实现社区基金的透明化、可持续发展。最后站在社区居民的角度,希望邻里之间友爱互助,让生活更加美好!
(供图: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