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开学第一天穿越回北宋,苏东坡可能会这样劝学……-热点在线
开学了,“神兽”归笼
新学期,新开始
【资料图】
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上学读书,自古有之
从古朴庄重的学堂到窗明几净的教室
从古文学习拓展至多学科教育
一代代人如此成长起来
开学第一天
日报妹带你穿越回北宋
并请来了一位重磅嘉宾
.
.
.
咱们熟悉的“大拿”苏东坡先生
看看对于上学读书这件事
他有怎样的经历和见解?
1
话说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荒凉之地海南岛昌化军(现海南省儋州市)。人虽已六旬,但生性豁达的苏东坡仍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要在这块土壤上传播中原文化!
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时的儋州是个什么情况?经济文化落后,生产生活方式较为原始,尤其是文化氛围稀薄,教育不发达。
儋州东坡书院内的东坡像。陈元才 摄
想要讲学明道的苏东坡,出现了两道难题:一是没钱,二是缺人。
把没钱具象化,就是连个讲学的地方都没有。他开始想方设法筹措经费盖学舍,搞不定;后又变卖带来的珍物,仍是行不通。
但出门在外靠朋友。在儋州州守张中和当地逸士黎子云的支持下,苏东坡终于辗转找到讲学地点,借用黎子云家中宅院的前堂开设“载酒堂”。
“载酒堂”取自《汉书·扬雄传》中“载酒问字”的典故,意思是一个人有了大学问,来向他求学请教的人自然很多,倒是和苏东坡以文会友的行事风格相符,而“载酒堂”便是“东坡书院”的前身。
儋州东坡书院内的载酒堂。陈元才 摄
02
对于劝人读书这件事,东坡老师很真诚,不过,人家是在凭实力“劝”。
安惇秀才乡试未中,他临别时赠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与他有过交游的董传生活贫困,但饱读诗书,苏东坡便勉励他:“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有脍炙人口的金句: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建议读书人广泛阅读但简约审慎地取用,深厚积累后再慢慢释放出来,这也是苏东坡读书多年来的肺腑之言。
《别海南黎民图》(国画)。刘运良 作
况且自带才华的文坛“顶流”,放在各朝各代都很吃香。
相传黎子云有一子,是当地有名的顽童,从不好好读书。某日,苏东坡前来家中做客劝学,小顽童指着绑在凳脚上的一只白鹤说道:“请先生对鹤吟诗。”苏东坡开口吟道:“头戴红冠着白衣,游于江边啜虾鱼……”正要往下吟,小顽童突然揭开一只被遮盖的盆子,指着说:“续下去!”
苏东坡定睛一看,是只乌鸦,不假思索地续吟道:“只因贪食归来晚,误入羲之翰墨池。”吟毕,他又逐字逐句讲解一番。
小顽童试探完后,被苏东坡过人的才气和智慧所折服。第二天,在苏东坡开办的学堂里,第一个前来听讲的正是这名黎家顽童。
03
这一劝学小插曲传开后,招生效果杠杠的。慕名前来读书的人渐渐变多,还吸引了一批来自岛内外的学子。
家住江阴(现江苏省无锡市)的文人葛延之长途跋涉,一路向南,在没有飞机火车的古代,全靠最原始的交通工具,不远万里,横渡琼州海峡抵达儋州,获得了当面向苏东坡请教的机会,成为一桩美谈。
苏轼与姜唐佐雕像。资料图
还有一名叫姜唐佐的学子,从琼山(现海南省海口市)来到儋州,专程向苏东坡请教学问。他时常陪伴在苏轼左右,虚心请教,潜心向学,进步很快。
求学半年后,姜唐佐即将返回家中。离别之际,苏东坡在姜唐佐的扇子上题写“临别赠言”: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这派求学崇文之风,让苏东坡看到了南荒教育的曙光。他有诗道:“九龄起韶石,姜子家日南。吾道无南北,安知不生今?”像张九龄和姜公辅那样的名士怎么不会在儋州出现呢?
不知是否身为吃货的苏东坡嘴也“开过光”,果真被他言中。后来,姜唐佐北上赴试,成为海南史上的第一位举人。
据说,海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也是师从苏轼。在苏轼离开海南9年后,其学生符确喜登进士科,为海南文化史再添精彩一笔。
据《琼台纪事录》记载:“宋苏文忠公之谪居儋耳,讲学明道,教化日兴,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这是对苏东坡被贬儋州后讲学会友,在这片“蛮荒之地”仍不忘传道、授业、解惑,开一方文治教化的最高赞誉。
儋州东坡书院内的载酒亭。陈元才 摄
时针拨回当下,不妨找个机会踏入位于儋州市中和镇的东坡书院,在载酒亭上感受一池莲花的随风拂动,于连廊上触摸院内的一砖一瓦,在历史的痕迹中遥想当年的讲学景象。
开学第一天
日报妹和大家娓娓道来
苏东坡在儋州讲学的故事
目的很简单
你看古人尚且如此珍惜学习机会
身在2023年的我们
怎能不迎头赶上?
俗话说,业精于勤荒于嬉
趁着春日时光正好
好好读书吧!
策划:胡续发
撰文:阿汤
部分文字来源海南周刊、解放日报
值班主任:楚煜
值班总监:黄敏
内容审核:陈咏棋
责任编辑:唐咪咪
标签: 东坡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