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艺术 | 另一种沉浸

来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 时间: 2023-02-16 14:58:58


(相关资料图)

没有古雅的山水园林,没有鲜亮的花团锦簇,直入眼帘的是空旷阴沉的城市天际线,是凄风冷月的胡同巷弄,那是1930年代的北平。

镜头一转,戏园里是另一番景象。一个沉入儿时回忆的老者的画外音娓娓道着:“那个时候,梅兰芳是北平城里最红的角儿”。雾气氤氲,笑语喧腾,迎来送往,明亮而暧昧。然而,座中来头诡秘的“黑长衫”,热血天真的女学生,不断提醒着银幕前的我们:眼前的热闹闲适不过是偷来的片刻,即将登场的主人公,又将面对怎样沉重的尊荣。

这是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全新打造的新栏目《遇见当年》第一集的开头,不过,只要继续往下看,观众们就会意识到它真正浓墨重彩的华彩段落,是在其后重现“当年”梅兰芳、刘连荣两位大家表演《霸王别姬》的舞台盛景。仿若微电影一般的故事框架,更多是提供了另一种沉浸的方式。

不得不承认,冲着剧情、人设、冲突而来,期待获得与剧中人同喜同悲的沉浸式体验,是今日观众更为习惯和舒适的观剧状态。与此对照,曾主导着几个世纪中国戏剧审美的游戏性、感官性,交际性基因,似乎已在现代社会的快速迭代中变异退化。曾经让人激动不已叫好不绝的“玩意儿”,那些唱腔、绝活、那一代代名伶千锤百炼之后的“道成肉身”,好像也落入了标志着欣赏门槛的小众雅趣。地位固然是高了,戏曲人却未必甘心。

近年来,随着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成为全社会共识,随着新型媒介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出现,“古风”传统文化与年轻世代文化“破壁”融合的现象日益为人关注。在影视作品、晚会、各大视频网站和播放平台、乃至电子游戏中,“国风”劲吹,戏曲元素的重新编码和混搭越来越常见。自然而然地,戏曲节目自身的创新也迎来了高潮:利用现代媒体、媒介手段,对戏曲进行舞美改造和影视化改编,早已从追求实景逼真幻觉,步入了更深入多元的美学实践;糅合了“养成系”选秀元素的真人秀戏曲综艺也吸引了广泛的收视和舆论关注,大量的戏曲“小白”跟随着心仪的爱豆、流量明星,在戏曲文化胜地的真实山水间,和戏曲名家共同度过奇妙研学时光……创新手法虽然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其核心也是命门所在,就是努力寻求带领今日观众“沉浸式”领略戏曲的有效切入点。当然,收获成功经验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无法逃避。例如:如果没有流量明星,相关节目是否还能成功引爆话题热点?那些添加了高科技制作、或者强调“跨界”“融合”的创意表演,是否真的实现了“1+1大于2”,而不是变成了“为创新而创新”的“创新的牢笼”?质言之,戏曲节目的“沉浸式”创新,是否能真真正正落实到“戏”上?

《遇见当年》主创团队寻找的,是另一条“沉浸”之道。用历史场景的想象还原作为铺垫,引出舞台重现,致敬大师珍贵的历史原音。这个方法有些笨拙,但充满敬畏。相比较以往的京剧音配像,它采取了“戏中戏”的框架,把历史和人物的“上下文”直演出来,戏园经理、伙计、戏班管事、跟包、检场、汉奸流氓、记者学生……前台后台、楼上楼下,嘈杂的戏园、戏班小生态,映射出喧嚣纷扰的时代大气象。观众在回到“当年”的设定同时,就获得了与身处旋涡中的梅兰芳共情的可能,《霸王别姬》里那些沉郁悲凉的英雄之叹,儿女家国的复杂心曲,也便由隐而显,以至跃然而出了。就帮助观众理解戏情,降低“沉浸”门槛而言,这样的手段并不新鲜,难得就难得在,它不靠年轻的流量明星,也没有视觉呈现的炫技,主创团队将核心竞争力仍立足于戏中之戏的本身,立足于那些珍贵的影音资料,就连高科技手段也用在了“暗处”——行家或许不难听出,第一集中梅兰芳、刘连荣先生的《霸王别姬》原音,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录音版本。经过艰辛沉淀的梅刘两位先生艺术上俱臻纯熟化境,为让观众一饱耳福,听到如“当年”那般圆融熨帖,神完气足,又相对完整的摇板、南梆子、垓下歌,主创团队在音质修复上花了大力气。再加上剧中金先生和李记者关于“改戏”的对话,原声中与今日通行版本不尽相同的唱词,以及李长春、张馨月两位配像演员的演绎再现,或明或暗,有心的观众当能从中体会到一出经典剧目打磨传承的曲折不易,这些经典剧目本身就是创新的结晶和典范。

当然,作为一次全新的尝试,《遇见当年》还有不少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在第一集中,作为引入和铺垫的故事,冲突设置尚显简单,短短半个小时之内,如何既彰显出梅先生爱国重义的胸襟情怀,又呈现出复杂细腻的历史肌理和质感,确实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以“戏”为本,探索“沉浸式”观看的努力,一定是值得的。即便是在梅先生“当年”,让“小白”看得进,行家坐得住,又何尝不是前辈艺术大师传承创新发展戏曲的目标和主题。有意思的是,栏目“遇见当年”的“题眼”,也正是以一个当年的“小白”(男孩)、今天的行家(老者)跨越时空的对话呈现出来的。剧终,身穿瓜皮小帽、长袍马褂的男孩趴在台沿,看傻了直勾勾的一双小眼。半晌回眸,座中之人,却是年届九旬的著名戏曲艺术家、教育家钮骠先生,正双目炯炯,望向屏幕之外的你我。台上戏散,台下人语,当年和今天的两场戏,既是“入梦”又是“破梦”。一曲终了,金沙淘尽,钮骠、李玉芙、李长春等前辈名家对《霸王别姬》百年历程的精到导赏,被“不合惯例”地放在了最后,而“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观抑扬褒贬,座中常有戏中人”的巧思,也因此愈显鲜明且余韵悠长。

无需去刻意迎合今天的青春潮流和时髦话语,芳华鼎盛期的戏曲自有无穷魅力。也许我们更需要的,只是一次“遇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江棘)

标签: 霸王别姬 戏曲节目 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