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聚力探索特色发展新路径 | 地方美术馆积极贡献文化建设
文化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未来,也展示着城市的发展现状。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服务和展示的重要窗口,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各地方美术馆的创建和发展对于城市的文化建设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与价值。如何在专业人才不足、精品资源不足等多重挑战下深挖地方美术资源,展现地方美术特色,同时在文化惠民、服务当地百姓方面有所作为?中国文化报采访几家地方美术馆,探讨其在专业化建设过程中的积极探索、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期对行业发展有所助益。
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馆城融合打造地域美术品牌
山东济南是一个传统文化比较深厚的城市,如何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进行新文化、新艺术的创造与展示,济南国际双年展做出了有力的尝试。近日,“共生世界——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正在山东美术馆、济南市美术馆(济南画院)两大主展区火爆展出中,一东一西,两馆联动,引发观众持续参观热潮。
通过“城市与地域”“主动与互动”“借力与发力”“拓展与延伸”策展理念,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不断创新思维,拓宽学术视野,提升自主策展能力,打造地域展览品牌,为公众呈现有品质的展览展陈。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推介城市文化,讲好烟台故事。据介绍,2023年,烟台美术博物馆(烟台画院)将进一步发挥好馆藏作品服务社会、美育大众的作用。深入对馆藏精品的研究梳理,特别是胶东剪纸作品体系,以“八仙文化”为主题,计划开展一系列的典藏活化及展览、公教推广活动,深入挖掘其内在蕴涵的地域美术形态以及传统美学价值,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推动优秀地域文化在当下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此弘扬优秀地域文化,加快文化原生地传承,为未来典藏有价值的美术记忆。
展城交融、馆城融合,美术馆精彩活动不仅深化了城市的视觉展览空间(美术馆),更为城市的文化艺术生态带来助力。据济南美术馆(济南画院)行政负责人徐琳介绍,依托济南双年展,近几年济南美术馆也在积极努力打造属于济南的美术品牌。近期,济南美术馆正在倡议发起成立“艺术城市国际联盟”平台,邀请各地美术馆等机构加入平台,共同用艺术来装扮城市、点亮生活。
2
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下足功夫
2021年,天府艺术公园拔地而起两座新建的大型美术馆——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让原来展厅展线只有180米的成都市美术馆的面积扩充到了近7.3万平方米,进一步为成都的艺术繁荣提供了动能。开馆迎来的第一个大型展览“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就创造了奇迹:持续8个月的超长展期,共吸引了110万人次来此观展打卡。
“把美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作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都市美术馆牢记公共美育职责,在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上下足了功夫。2021成都双年展期间,一系列“接地气”的操作让更多人知道了双年展,走进了美术馆。加上舆论宣传和新媒体引导,短时间成都市美术馆官方公众号就实现了爆发式增长,从零开始迅速拥有了70万名粉丝。
随着文化旅游业全面复工复产、复苏,2023成都双年展也即将开启。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透露,今年共四五个系列的10多个大展正在筹备中,以2023成都双年展为例,今年的展览将更加国际化。除了提供高质量的展览以外,成都市美术馆还逐步完善优化公共服务区域及用品,并实行延时开放服务,在夜晚向公众开放,打造夜间美术馆开放服务品牌。
跟大多数地区的美术馆一样,由于缺乏成体系的收藏专项经费保障,年轻的成都市美术馆更多是以展代藏,号召艺术家们无偿捐赠。“期待未来能实现成体系、有计划的收藏模式。”肖飞舸介绍说,新馆建成后,成都市美术馆已经具备更好的物理条件,其中1万平方米的专业库房设施设备先进,能够对藏品进行妥善保存和专业化管理。
3
运营机制的有机整合带来新契机
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江苏省常熟市古城区的常熟美术馆(庞薰琹美术馆)一直将中国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和工艺美术教育家庞薰琹的研究展示工作作为美术馆的立足点,近年来,将庞薰琹作为对象,延伸至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到比较的过程。作为地方小馆,举办的“决澜长歌”“脊梁”“图画先行”“如此设计”等主题展览多次入围文旅部评选出的全国美术馆优秀展览项目。
2022年12月,常熟市完成了文体广电和旅游局下属单位机构改革,成立常熟市文化博览中心。原庞薰琹美术馆、常熟美术馆与其他场馆撤销机构建制,保留美术馆牌子,由中心统一管理。这一新举措无疑给美术馆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一是将原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各自为战的收藏研究体系有机整合,由保管征集科、学术研究科两大科室统一开展相关工作,强化了美术作品收藏保管研究的广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联动性。二是将原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各自开展的策展和教育推广活动由陈列展览科、宣传教育科统一负责。打破了美术馆与其他场馆之间的壁垒,对进一步拓展展览的策划思路、展示内容、教育推广平台、公共服务人群均起到了较大的提升作用。三是美术馆依托文化博览中心,将各类资源有机整合,弥补了原来地方中小型美术馆在软硬件、经费、人才与内部管理方面的薄弱。尤其是在经费、人才方面,起到了借力而为、相互补充的协调作用。四是依托文化博览中心统一管理,通过中心文化产业科牵头、规划,美术馆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公共空间市场化运作、旅游行业融合对接等方面将迎来新的机遇。总之,这一运作模式为地级市美术馆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更为专业的人才队伍和运行模式,无疑为此前不善于文化生产的地市级国有美术馆开辟了新的路径。
4
集结青年艺术群体加强馆企联动
诞生于2008年的莞城美术馆是广东东莞第一个公办美术馆。今年,莞城美术馆迎来了开馆15周年,也面临专业研究型人才紧缺、场馆环境陈旧、财政资金压力逐年增加等困境。如何积极破局?
为了在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革新,莞城美术馆在继续深化原有品牌的建设上,集结本土最为活跃的青年艺术群体,如新近成立的东莞市美术家协会青年艺术委员会,策划具有新鲜活力、形式不断创新的展览文化项目,挖掘青年潜能,赋能城市文化建设。同时,策划兼具鉴赏与产业的创新项目投放到意向合作企业中,尤其是东莞本土文化企业,以打造充满活力、能聚集人气的全新展览品牌,并结合企业资源和活化馆藏等,开发各种文创用品,形成自有IP等,培养市民对文化艺术的欣赏、需求和消费,推动各项艺术消费在本土落地。
做好馆藏研究的同时,莞城馆近年来不断加强馆际交流,以“借出去”“借进来”的方式活化馆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如通过馆藏容庚作品相继出借中国美术馆、深圳博物馆等重点美术馆博物馆参展,推广优秀本土文化,促动东莞城市文明形象的提升。借此良性合作机制,莞城美术馆举办“惊心动魄绘春秋——文化名人大营救胜利80周年特展”时,获得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等机构的藏品支持。近3年中,莞城美术馆还利用“网络时空的双向延展”挖掘网络服务优势,运用新媒体等网络平台,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以线上服务的理念打造艺术推广与社会美育的共同体,推动新形势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升级。以上措施使得莞城美术馆的文化传播形式更加多元、便捷,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阔。
地域不同、体制不同、定位不同、基础条件不同、规模大小不同、财政投入不同、专业化建设水平有差距,国内各级美术馆发展并不均衡,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走符合自身馆情的发展道路,做出自己的特色,显然是美术馆业所要面对的一个共性问题。各地市都有优质的地域美术资源,各地美术馆应该立足本土,深挖地方资源,凝聚社会力量,但立足本土并不是封闭保守,借力和借鉴仍是各级各类美术馆尤其是中小型美术馆加快转型发展的最有效路径。国内外不少中小型美术馆的事例足以证明美术馆运营质量的优劣不在于面积大小。越是小馆,越有可能提供有品质、有温度、有特色、有独立文化品格的“小而精”的服务。
(参与采写:王雪娟)
2023年2月19日《中国文化报》
第2版刊发特别报道
《借力、聚力探索特色发展新路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