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 高职院校国际中文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研究-世界新动态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形象塑造和国家战略传播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在文化强国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愈发频繁的环境下,明确、优化国际中文教学的原则、手段、方法、策略,以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是高职院校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是故,基于文化视角探讨高职院校国际中文教学原则、教学策略也尤为重要,正如著名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奠基人吕必松所说:“从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就必须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因为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都离不开一定的文化因素。”
高职院校国际中文教学应遵循贯彻文化差异原则
深受我国发展历程、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社会制度、生活环境、社会伦理等因素影响的汉语,是我国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是我国社会群众表达观点、交流思想的符号系统以及学习中国文化的主要工具,在语音、词汇、释义、语法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的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存在较大差别,比如狗这种动物,在现代汉语引申义中具有贬义,例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词语都是带有贬义;而狗在法国是他们忠诚的朋友,他们会用Avoir du chien来比喻人的品格和行为。故而,高职院校在开展国际中文教学活动时以强调文化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自觉遵循贯彻文化差异原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贯彻文化差异原则来帮助汉语学习者准确把握汉语的文化内涵,及其形成或现在所处的社会习俗背景是有必要的。
【资料图】
其一,可强调汉语三级一贯结构体制(从单个词到相关词组,从相关词组到具体句子,其结构是基本一致的)的理解依赖于汉民族思维特征的了解与感悟,以引导师生认识文化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究其原因,不同民族的语言中都有反映本民族的思维特质,而汉语结构的三级一贯制反映了汉文化尚简观念和轮转循环的文化思维模式,例如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宇宙模式,其蕴含的内容是丰富的,表述的宇宙活动过程是符合现有逻辑的,且传递出的观点是庞大宏观的,但就其结构而言,却是简洁异常的,与汉语结构的三级一贯制这种尚简实用的思维方式是一脉相通的。这也就意味着,在国际中文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讲述汉语结构,而不涉及其背后文化显然是不够的。
其二,强调对汉语意合准则的理解依赖汉民族认知方式的了解,以促进高职院校师生在国际中文教学活动中准确理解汉语与汉文化之间的独特关系。从某种层面来讲,汉语的组合是以达意为结构准则的,即词、词组、语句等大大小小的语言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或者要求组织与排列起来,表达出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意思,相比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语言,重意会,略形式。例如,在汉语中,同一个“跑”字,“跑龙套”的注重点是以什么身份而跑,“跑买卖”的注重点是为什么目的而跑,“跑马”的注重点是让马为自己跑;再如“谢幕”二字言简意赅地表明了“闭幕之后,观众鼓掌,幕又拉开,演员致谢”等一系动作与场景。这也就说明,如果语义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关,并在很大程度上合乎汉民族的认知思维、文化背景、表达场景,就可以组词造句,产生一定的语言结构,且基于这种语言结构所表达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只能意会,较难言传。而这与其他民族的语言表达有很大的不同,是以如果他们学习汉语时不了解汉文化,就很难准确理解语句的意思。
其三,可强调对汉语语句的理解离不开中国文化的积淀,以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在开展国际中文教学活动时自觉遵循贯彻文化差异原则。句子是在语法基础上形成的一个重要的语言单位。因为各民族语言形成的经济条件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环境不同等,对词、词组、句子的理解以及以这种理解为前提的词、词组、句子常态描写也必然有所不同。例如汉民族在理解“不到长城非好汉”时,会自觉认为其是用来比喻或强调一种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是用来鼓励自己或他人努力攻克难关、解决问题的话语,注重其隐喻性,而成长于印欧语系的民族则不然,其会习惯性地对其进行直白翻译,究其原因,“长城”这类词语在中国具有强烈民族感情色彩的文化内涵,只有长期生活在中国的人才能理解。再如,在理解杜牧《寝夜》中“蛩唱如波咽,更深似水寒”的“蟋蟀”,以及《豳风·七月》中“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蟋蟀”时,我们会自动将其理解为一个悲哀、凄凉、忧伤、烦恼、无奈、穷苦的角色,而成长于印欧语系的民族则不然,会对其场景进行描述,因其不了解句子中所负载的文化附加意义。这也说明,国际中文教学是需要遵循文化差异原则的。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国际中文教学策略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国际中文教学的目标,也是重在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推动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传播,如此看来,国际中文教学始终与文化有绕不开的“缘分”。也正因如此,从文化差异视角或者跨文化视角去审视、探讨、寻求国际中文教学策略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而结合国际中文教学的现状、规律,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联来看,高职院校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国际中文教学。
其一,开设采用英汉双语教学形式,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小组展示、跨文化实践等相串联的教学模式的“跨文化交际”课程,以切实有效地帮助汉语学习者判断、分析并克服因社会理论、风俗习惯、文化传承、思维观念等不同带来的各种交际障碍和冲突,推动汉语学习者了解不同民族、国家地区的文化在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异同,形成更加包容、更加客观、更加平等、更具尊重性的文化态度。例如,针对海外留学生开设汉文化相关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帮助其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底蕴,在潜移默化中使其积累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便于更好地学习汉语;在收集公派各国教师和志愿者亲身经历并有助于预见、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障碍的案例的基础上,开设形式多样的讲座或线上课程,引导学生处理因文化差异带来的各种状况,并让其在处理各类情况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其二,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开展文化导入工作,在让学生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在理解语法、词汇、语音知识的同时,理解其背后蕴含的价值观念、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以避免在日后的交流过程中产生误会。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解释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时,可以顺带向学生讲述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同时,理解这些诗词背后的意蕴,为其在文学上的交往夯实基础;在解释媒婆、纳吉、凤冠霞帔、敬香、送葬等词汇的时候,可向学生介绍包含婚礼、丧礼、庆典在内的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引导学生多方面了解中国文化,提升其日常交际能力;结合书本与生活中一些现象为学生解释中国特有的一些文化现象,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在学习汉语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无法回避的难懂的文化问题。
其三,重注培养海外学生的文化习得意识,让汉语学习者深刻理解汉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能够有效地将母语文化精髓与汉语文化融合在一起,强化汉语学习效果。例如,采用涵盖了文化模式和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心理与态度、跨文化的语言交际、跨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跨文化适应、跨文化人际交往、跨文化的国际汉语教学、跨文化的国际汉语教学管理等内容的教材,引导学生自觉培养跨文化意识;组织面向学生的,阐述汉语语法形成发展、汉字变迁历史及发展现状的讲座,从而使学生了解汉语悠久的历史,更好地学习汉字的释义及内涵;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激励教师及时耐心地解决学生关于汉语学习的困惑,并为学生打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效启发学生在广泛的文化领域中对中外传统文化的差异进行比较,以提升自身的文化习得意识。
(作者系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文化传播、教育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