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该如何写诗?首届中国当代诗歌北京论坛举行|文化观察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北京报道
作为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典型代表,ChatGPT在创意写作上的表现,正成为文学圈关注的一个热点。人工智能机器人将会给诗歌生态带来怎样的冲击?2月25日,“首届中国当代诗歌北京论坛暨《中国当代诗歌年鉴》新书首发式”,在第35届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举行。诗人们特别谈到对机器人进行诗歌写作的思考和看法。
诗人庞琼珍提到,在人工智能参与书写的环境里,将会出现海量的漫浸式复制粘贴。原创写作更加艰难、寂寞、稀缺,“不过只有基于诗人亲身经历的生命现场,创作才具有排他性。”另外一位诗人图雅认为,机器人ChatGPT的出现不构成对诗人的威胁,因为它在语言上只做‘最正确的选择’,而诗歌是语言选择上‘最不正确的那一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除了机器人将带来的冲击,现代诗歌的写作本身也有诸多问题需要面对。诗人们分享了他们对当下诗歌现场的观察和反思,以及各自写作诗歌的经验得失。
现代诗该如何写,虽没有统一格式,但也不是没有进步的规律。诗人图雅说, “现代诗去格律、去音乐性、去形式感,不等于无内在韵律。我的经验:一是,多写,多读,由量变到质变;二是,参与诗歌交流,对文学内部的发展变化多加关注;三是,学习优秀的中外诗歌,包括电影、小说、美术等艺术,借鉴技巧,启发灵感;四是,写口语诗,外表放松,内心是要收紧的。未来,在我看来,诗歌不会消失,口语诗会越来越被大众认可,更多人选择用口语来表达。”
编辑过多种诗歌选本的周瑟瑟对诗歌生态有自己的犀利认知,“所有嬉闹、玩票的写作都转瞬即逝,而所有倾向于本质意义追寻的写作,都将有所收获。”
诗歌天生与青春有关。人到中年,诗人应该如何突破写作瓶颈?安琪认为,秘诀是保持青春,“青春跟年龄没有绝对关系。有的人年龄很大了却还青春。我们需要保持我们的血性、激情、柔软,和对世界的好奇,青春就还在,我们就能继续写出动人的诗篇。读书、走向户外、保持青春气,是我突破中年写作瓶颈的三个尝试。”
虽然当下现代诗写作遇到不少问题,但诗人严彬发现依然有新生力量在成长,“年轻一代的诗人们,包括00后的诗人们,已经在互联网上找到了他们自己的诗歌活动空间和方式。比如他们自建诗歌小组、在小红书上分享诗歌,等等。他们没有以前诗人一定要加入一个组织的负担,而是纯粹以诗的方式在活动。所以,我对现代诗的未来充满乐观。我觉得,任何问题都很难对诗歌构成决定性的伤害。”
在新书发布环节,由诗人、评论家周瑟瑟主编的《中国当代诗歌年鉴》(阳光出版社出版),收录全国各地300多位诗人300多首诗歌。全书采取诗歌写作分类法,以意象写作、民间写作、当代先锋写作、人文实验写作、沉思写作、异质写作、后口语写作进行分类编选,试图以开放的视野梳理当代诗歌发展史,总结不同写作经验,给读者呈现一个可以看清当代诗歌写作走向的选本。
身为主编的诗人周瑟瑟强调,《中国当代诗歌年鉴》试图将诗人分成不同的类型,这当然是编选的权宜之计,“但如果每位诗人愿意客观审视自己的写作史,我这种类型分法从当代诗学研究上是可行的。中国新诗一百多年的历史证明,路是这样走过来的。只是我看你的视角与你看你的视角,可能不同。不论我把你归入何种类型的写作里,我无非基于三个标准:语言、精神与形象。这三个标准,在我看来决定了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在发布会上,作家邱华栋称赞《中国当代诗歌年鉴》“每一首诗都是经过周瑟瑟用心选出来的,是一部有学术性的选本,具有史料价值”。作家邓凯也认为,“周瑟瑟以诗歌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编选,使得全书具有开阔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