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白居易的音乐生活

来源: 光明网 时间: 2025-10-10 07:08:56

【谈文绎史】

作者:李响(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他和元稹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在我国诗歌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白居易不仅是一位善于描写音乐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弹奏的音乐家和精通音律的乐评家。在晚年定居洛阳后,他基本上过着醉心歌舞、流连山水的生活。


【资料图】

白居易一生与音乐结缘甚深,这一点,即便在高手云集的唐代诗人中也很突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作了《问杨琼》一诗,这是一篇凝练的声乐评论,集中体现了他的歌唱审美趣味。“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声。欲说向君君不会,试将此语问杨琼。”杨琼是中唐时期著名歌女,受到元稹、白居易等人的称赞。白居易是歌唱艺术的行家,他反对那种只重技巧、不重情感的歌唱,主张“声情并茂”的歌唱美学。此外,对于唱歌者优美清晰的发声吐字,白居易形容为“珠贯字累累”(《杨柳枝二十韵》),认为字字清晰犹如一串颗颗明亮的珍珠。“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海味腥咸损声气,听看犹得断肠无”(《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三绝句》),白居易不仅以“一串珠”赞美歌者优美的歌喉,还劝诫她不要吃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免损坏嗓子。

直到古稀之年,白居易仍陶醉在音乐之中。“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好听琴》)对白居易来说,音乐不仅可以解愁(“万事离心中”),还可以治病(“销疾”),又可以保养心性(“养蒙”)。“琴中古曲是《幽兰》,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静好,自弹不及听人弹。”(《听〈幽兰〉》)。古琴曲《幽兰》是梁朝丘明所作,此曲指法复杂,是一首技巧高深的琴曲。白居易听了《幽兰》曲后,感到极大的慰藉。

“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汛声。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听弹古〈渌水〉》)《渌水》是齐明王时的琴曲,李颀有诗云“初弹《渌水》后《楚妃》”,可见此曲在唐代十分流行。白居易听了《渌水》,仿佛领略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心情舒畅,整日的情绪都有清新之感。

“阴阴花院月,耿耿兰房烛。中有弄琴人,声貌俱如玉。清泠《石泉引》,澹泞《松风曲》。遂使君子心,不爱凡丝竹。”(《和〈顺元琴者〉》)《松风》也是唐代名曲,王之涣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句,李白也说“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可见此曲曾盛极一时。

有一次,白居易在友人家听到了动人的歌唱,心生共鸣,便在墙上题诗:“不爱君池东十丛菊,不爱君池南万竿竹。爱君帘下唱歌人,色似芙蓉声似玉。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君。”(《醉题沈子明壁》)

《三乐》也是白居易极喜爱的琴曲,前面说他“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风声秋拂匣,月户夜开关。荣启先生乐,姑苏太守闲。传声千古后,得意一时间。却怪钟期耳,唯听《水》与《山》。”(《郡中夜听李山人弹〈三乐〉》)。白居易听了李山人演奏的《三乐》后,甚至认为春秋时著名的钟子期也算不得高明了——因为他只能理解《高山》《流水》而已。

白居易不仅喜欢听琴,还喜欢抚琴自赏。“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弹秋思》)“举臂一欠伸,引琴弹秋思。”(《和尝新酒》)可见,他最喜欢弹“调清声直”的《秋思》。白居易还喜欢在夜晚抚琴,“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夜琴》),“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对琴待月》),“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船夜援琴》)。

“老慵难发遣,春病已滋生。赖有弹琴女,时时听一声”(《自问》)。晚年时的白居易依然庆幸能够“时时听一声”琴曲。“管妙弦清歌入云,老人合眼醉醺醺”(《听歌》)。台前乐队演奏得投入,座中白发苍苍的白居易闭目听得入神。

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存在保守的一面。他强调音乐的社会教化作用,反对代表民间音乐的所谓“俗乐”,感叹“人情重今多贱古”(《五弦弹》),认为世风不古,“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废琴》),“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五弦》),“华原磬,华原磬,古人不听今人听”(《华原磬》)。在著名的《琵琶行》中,他还挖苦当地的“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但在实际生活中,白居易却也是“好今不好古”的。“我有《阳关》君未闻,若闻亦应愁煞君”(《醉题沈子明壁》);“红蜡烛移挑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柘枝妓》);“我爱《霓裳》君合知,发于歌咏形于诗”(《霓裳羽衣舞歌》);“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杨柳枝八首》其一);“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白居易既推崇古乐,又赞美今乐,这其实并不矛盾。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他在理论上推崇古乐;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却喜欢反映当下火热生活的作品,这与他“篇篇无空文”“惟歌生民病”的为文主张相一致。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普遍喜欢今乐。直率的齐宣王就对孟子说:“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

白居易也很善于向民间音乐学习。他在四川忠州(今重庆忠县)任刺史时,十分喜欢当地声调哀婉的民歌《竹枝》,学习其风格创作了不少《竹枝词》和《杨柳枝》,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家中的歌伎樊素,就以善唱《杨柳枝》闻名。白居易对此颇为得意,专门作《杨柳枝二十韵》,序中赞道:“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咽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竹枝词四首》其四)仅从歌声和歌词凄苦的特点,白居易就能判断出,词的作者是自己的好友元稹。

对于如何吸收少数民族音乐,白居易也有着颇为辩证的看法。他一方面痛斥“《法曲》杂夷歌”(《法曲》),反对生搬硬套地将民族音乐拿来掺杂在《法曲》中;另一方面,他对于融合得好的音乐,比如《霓裳曲》,又大力赞扬:“政和世理音洋洋,开元之人乐且康。”

《光明日报》(2025年10月10日 16版)

标签: 文化

频道最新

频道热门

频道推荐

头条